证名。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见《类证治裁·脾胃》。又称胃阴不足。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益胃。 【诊疗经过】 冯某,女,63岁,长沙人。2012年秋起病,就诊时口干、善饥(10餐/天)、心烦、食少,自觉非常疲乏,明显消瘦(70天消瘦21斤,平均每天消瘦3两),呈进行性消瘦。大便稍干结,舌红苔少几乎无苔,脉细而数。在多家医院检査:血糖、尿糖正常,排除糖尿病;全身CT检査无异常,排除肿瘤;同时排除结核、甲亢等消耗性疾病。西医诊断为不明原因消瘦;中医诊断为胃阴虚之消瘦。治疗方药用大剂量的益胃汤加栀子。服用15天后,病人原来的口干、心烦减轻,善饥明显减轻,体重不再每天减轻;于是乎,守方再服。一个月后,体重增加6斤,口干、善饥、心烦、疲乏明显消退。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西洋参,再服半个月后,彻底痊愈,至今无复发。 【简要调述】 (1)胃阴虚的症状特点中医讲阴虚具体落实是五脏阴虚,即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而脾我们从不讲阴虚。那么脾有阴虚吗?有,但脾为土脏,主湿,一般习惯不讲“脾阴虚”,而侧重于讲“胃阴虚”,因此这个脾阴虚是附在胃阴虚上的,叫“脾胃阴虚”。所以就脏腑的阴虚来讲是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胃阴虚。无论何种阴虚均有一个共同的症状特点,即舌红少苔或无苔,口干,这是临床上必须要掌握的。但五脏阴虚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胃阴虚的特点还有善饥、食少、胃中烧灼感、大便秘结,因为脾胃主肌肉,所以病人有明显的消瘦,但凡是阴虚都有消瘦,而胃阴虚则消瘦更明显。心阴虚的特点:病人必然伴有心悸、怔仲、心烦,或夜寐不安、少寐失眠。肺阴虚的特点:一定有干咳、咳嗽痰中带血丝,鼻干、咽干,呼吸气短,甚至有盗汗,手足心热。肝阴虚的特点:目干(肝开窍于目),心烦(肝主气机疏泄),女子阴干(肝经绕阴器),虚热(肝主藏血,属阴脏),此外还有眩晕、麻木、振颤(阴虚阳亢)、抽搐、痉挛(虚风内动)。肾阴虚的特点:有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腰膝酸软,头晕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上诊断阴虚首先要抓住所有阴虚的共同特点,然后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分辨出属于心、肺、肝、肾、胃阴虚中的哪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肺、胃阴虚:肺阴虚常见的是肺痿证,肺痨(肺结核);胃阴虚比较常见,平常我们所讲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认为分为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而胃阴虚属中消,其病机美键在于阴虚燥热;肝、肾阴虚一般见于温病的后期,大热伤阴后,或者是大虚证、老年人、长期火旺体质的人。 (2)关于益胃汤益胃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原文为:“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阳明温病,下后伤阴,阐述了治疗阳明温热病,用泻下药过度后使人体津液虚弱,胃阴受损的病机。“当复其阴”为当复胃之阴,用益胃汤,故益胃汤是救胃阴的主方。吴鞠通认为是在温病大热汗下后的伤阴,其实临床胃阴虚不仅仅是汗下后伤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肺痿之病,何从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此言说明了很多方面可导致伤阴、亡津液。所以阴虚是临床上一个大的病证,不论在哪种病中均可发生,尤其是在温热病后期。益胃汤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5味药组成,全是针对胃阴虚而设。如果兼有肺阴虚,则改成了沙参麦冬汤,该方亦是以益胃汤为基础。 (3)中医治疗功能性疾病和疑难病的优势所在根据刚才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此病特点是西医诊断不明,査不出病因,找不到病灶,在这种情况下西医治疗很棘手。而对于这种西医查不出病灶,检验不出变化的病种恰恰是中医治病的优势所在。因为中医注重的是功能,是辨证分析。西医没有胃阴虚的病种,而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中医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来明确其病邪性质、病变部位,正体现了中医的优势所在。通过对这个病例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功能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恰恰是中医治病的优势所在。 今天的中医小知识先说到这里,我们将会陆续推出更多的中医小知识。微信关注“Dr_BQG”,会有更多的健康资讯和名中医的义诊信息提供! 本文案例出自熊继柏著述的《中医创造奇迹 ——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本书内容简约,朴实,详细记录了一名老中医几十年临床经验和感悟,小扁鹊非常敬佩这位愿意公开自己秘密医术的名老中医教授,相信大家也会非常喜欢。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