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最火、最有价值的好文章都在这里 作者: 映夏 来源 | 写手圈(ID:xieshouquan010),图片来源网络
前几天我一亲戚家表妹小姚哭哭啼啼给我打电话:“姐,我那本《红楼梦》让我爸给没收了,他说这书教人谈恋爱,而且读这个影响学习。我假期作业都已经写完了,还非逼我再做题。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听完这话,我一时语塞,能以《红楼梦》教人谈恋爱为由而没收此书籍的家长,自己对书籍能有多少理解和敬畏? 我撇下一句:“给你爸说,你毁了一个作家苗子,让他以后后悔去吧。”后来听说小姚还真跟她爸说了,然后书被藏得彻底找不到了。 我现在看到的是,很多中西方名著束之高阁,被称为“闲书”。 先姑且不计有多少人赞同这个观点,我所深深感受到的是,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的很多书籍都是被迫去读的,为了升学去看一本本教科书,偶有一些课外书籍,也不外乎是XX作文大全,好词好句集锦之类指望能快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书。可是,没有大量“无用的闲书”积累,仅靠突击写作技巧怎能成就优质文章? 进入社会,曾经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又开始为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去读考证宝典,XX证通关秘籍诸如此类的书籍。请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真正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灵魂的释放而去读书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书籍无用,有手机上的信息量就足够了,现在流行的一个名词叫“碎片化阅读”,被众人视为至上法则。 从我亲身经历来看,汲取的碎片化的信息量往往由于在大脑中没有形成体系而被迅速遗忘,而沉心品读地一本完整的书籍,却都内化成了自己的,藏匿于骨髓中了。 不是完全否决碎片式的阅读,毕竟说白了,读碎片文字总比不读要好的不是吗?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推荐能完整读完一本书,这种收获,比每天捧着手机刷各种信息,刷得头昏脑胀,最后脑子里也没留住什么的状况要好的多。 读书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不要求多求快,读书会让自己的心灵放松,感受到你在其它事物上体验不到的静谧。 所以,我非常不赞同现在那些读书“速食主义”,把很多小说压缩成片段,乃至一句话。试问,一句话名著怎么可能包含的了名著里的精髓,就拿《红楼梦》来说,一句话怎能概括的了贾府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有人就认为有用,这些人是为了像别人吹嘘自己博览群书,满足虚荣心。 这也可视为功利而读书,他看了100句一句话名著,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读完了100本书。其实真正能读完这100本书的人,你不必开口说,别人自能感受到你身上书带来的灵气。 如今电子书籍盛行,大有取代纸质书籍之势,可是当你抚摸上纸质书籍时那种特殊的让人内心喜悦的微妙触感是电子书籍怎么也替代不了的。 但很多人的想法是在网上找多方便,想用的时候拿来复制粘贴就好了,可是真的什么都能复制粘贴吗?你把文字复制粘贴以后,合上电脑,你还留下什么呢?其实我心中总有莫名的恐惧,恐惧的是以后所有的书籍都会数字化,装进硬盘,U盘,甚至不知道未来发明的某个盘里,结果就是再也找不到一本纸质版的小说。 希望实体书店能消失地慢一些,再慢一些,图书馆能保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这样,让真正热爱书籍的人能有个心灵安逸之所。 读书是我从小就养成的爱好,大学期间尽管课时较多学业较重,自己还是习惯性地一个星期最少抽出两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或是去阅览室捧上一本杂志读到夕阳西下,或是去书库静静地一排排的寻觅自己喜欢的书籍,偶尔碰上了自己高中时代一直没来得及读的书,便会欣喜至极。 因为我曾经也是深受“闲书无用论”深深毒害的孩子之一,现在仍是被这一思想影响的成年人,我极力反抗,可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只能迫于现实,放下“闲书”,换成XX必背考点。 有时在心里也一遍遍的想,为什么想安心读本“闲书”这么难,为什么总要屈服于现实?我能做的只有提醒自己不要放弃自己这一爱好,不要沦为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找不到当初渴求徜徉于书籍中的曾经的自己。 只愿你我终有一日,不为功利而读书。 作者:映夏,爱文字爱旅游,想按照所想去生活的姑娘。文章首发写手圈(xieshouquan010),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写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