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来哟笑话
享年九岁
古时有个孩子叫司马光在花园里玩耍时,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盛满水的缸里。 小朋友们慌了,司马光没慌,他搬起一块石头向缸砸去。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称赞司马光:第二天,他们去河边玩,司马光不小心落入河中,小朋友们冷静的从地上搬起一块块石头,向河里砸去。司马光,享年九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