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说:“下笔如鹰隼攫拿。”钟繇说:“点如山颓。”王羲之说:“点画波撇屈曲,皆尽全身之力而送之。”又说:“每作一点,如高山坠石。” 上面研述备说·都是说要用全身的力量达到笔端。但是他们都没有说要怎样做.才能把全身的力送到毫端。我仅从前人的书法理论书上.找出他们fI勺用笔法。包氏《艺舟双楫·自题笔阵图诗》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又说:“左手称翼如之势。”好了,他是说两只脚要用力据地,左手也要出力据案,当然肩背也要出力,这样不是全身总动员,全身的力都出了吗?但是米芾说:“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这样则包世臣的全身力并未达到毫端。他虽是悬肘写字,但他主张运指力,以米芾的说法,他未曾用到臂力,他的全身总动员是浪费了力量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字“伤于婉丽',笔力是弱的,但他又认为是学帖的缘故,真是智者千虑之失。笔力之弱,全在握笔不要太紧上,帖上的字并不靡弱啦!主张运指,又握笔不要太紧,“管随指转',当然笔力是要弱了。他的两脚用力,左手称翼如之势是对的,不要握太紧,“管随指转',就大错了。那又怎样办呢?在包氏的《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说:“钱鲁斯执笔,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他是反对钱鲁斯的做法的,我却特别欣赏这个做法。这样指腕都不动,不是把全身的力送到毫端了吗?我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接近我的青少年们的实践,足以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
|
来自: 元亨利贞icpmv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