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书中太极 得笔力惊绝 文 / 陈 俊 哲 人类在大自然的巨大力量面前,觉得无比卑微和渺小,因而与生俱来产生了对'力“的向往和崇拜之情,这种感情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甲骨、钟鼎,还是秦篆、汉隶,抑或魏碑、唐楷,无不表达了对力量的追逐。《笔阵图》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僧虔《论书》云:“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书法艺术一开始就把'笔力'放到了至为重要的位置,奉为衡量书家水平高低书作优劣的基本标准,而成为书家的终生追求。然何得'笔力'以至于'笔力惊绝'之境?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八尺整张 一、用笔能“整' 书写的过程,非是指力、腕力,肘力各自为政,而是肩、臂、肘、腕、指乃至于全身每个部分的相互协调,有机联动,形成系统合力,得一身“整劲''浑劲“,尽一身之力于毫端,缺一都会'力不从心”'力所不及'。书法是全身运动,如同打太极拳之周身一体,其力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肩臂,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一直到指端,总须连惯成一身“整劲',完整一气,前后左右,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力便分散。走极端地提出'死指活腕'(姚孟起《字学臆参》,強调某个部位而否定另一部位,就要误导后学了。周星莲《临池管见》一针见血指出:'不知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疏通,牵一发全身尚能皆动,何况臂指之近乎?'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一首 72X47CM 用笔能'尽一身之力',形成'整劲',乃取得高质量点画的前提,在笔法技法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包世臣《艺舟双辑》强调:'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这全身各个部位力量如何运转呢?清人程瑶田《九势碎事》讲得具体到位:“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然而上体亦有其实焉,实其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贰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其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其至虚而至实者也。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长年潜心于书而笔力潺弱的原因多是不得'尽一身之力',立志学书者不得不察。 李商隐《咸阳》诗句 四尺整张 二、用笔能“活' 用笔之难,就难在遒劲有力,而遒劲有力决非是肌肉和关节“怒笔木强',用直逼逼之僵硬拙劲、生拉硬拽之呆滞之力,而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云'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之'巧力“'活劲'(如体操运动员般能倒能起),亦是倪苏门《书法论》所云'搦笔极活极圆,四面八方,笔意俱到' 。可以说,笔力的关键在化僵滞为松活。 隶书 四尺整张 活的前提是松,包括意念放松和肢体放松。首先是意念松。“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唐太宗《笔法诀》)。排除杂念,洗心涤虑,心无挂碍,以引导各部位关节肌肉节节放松,无一僵一滞。惟松方能感觉和反应敏锐,即时感知“笔端消息'之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等,从而有效控制并驾驭笔毫,'随提随按,亦提亦按,若离纸,若不离纸,处处有提按…能随意转换'(刘遵三《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而'其行笔也,滚跳掷翻,势不能已,每笔皆具起止,又转令锋正自然'(徐用锡《字学札记》)。松是拳之魂,亦是笔之灵。身心俱松,如太极拳般“周身柔软仅无骨,勿然放开都是手',以'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包世臣《艺舟双辑》,处处相应,上下协调,意在笔先,笔随意走,随势赋形,翰逸神飞,让笔力无所不在。 自作诗一首 四尺整张 三、用笔能'逆' 用笔之'逆',如同车下坡挂上档,有齿轮咬合,车子向前的“顺劲'中,还有向后的'逆劲“相对抗,不让车子虚飘甚至失控。亦好像在水中打拳、又似空气是粘稠的,有向后的'逆劲'阻力制约,拳打出去才有力。写字也一样,没有纸咬住笔毫的'逆劲',一掠而过,留不住笔,就会直率、飘浮和油滑。即使笔道粗如椽,蘸墨如水注,也难入纸,终究线条质量不高。 自作诗二首 四尺整张 《周易·系辞下》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一种昆虫的幼虫,把身体向上弯曲,以反向的逆势求得前进。《周易》智慧给了人们书法用笔无限思想启迪。笪重光《书筏》云:“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字有解数,大旨在逆。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以缩求伸、因郁得畅,逆势用笔无疑是古人对用笔规律的深刻揭示。 自作诗一首 四尺整张 米芾《论书》把逆势用笔内容高度概括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奉此为'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并非收笔处作一笔锋回复动作,而是在行笔的全部过程中,施'提按顿挫'之巧力,显'迟速行留'节奏,时时具“收'''缩'之逆势,备'往”'垂'之顺畅。具体说来,就是笔管朝笔画反向倾斜,笔锥挺起来,行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笔毫在受挤压并竭力与之抗争中前行,在上、下方向两种力的对抗和左、右方向两种力的双重对抗中,才会有“点如利钻镂金,画似长锥界石”(张怀瓘《玉堂禁经.结裹法》)的感觉,才可写出来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高质量的线条来。 自作诗一首 34X138cm 自作诗一首 34X138cm 高质量的线条是克服困难,顶住压力,战胜阻力,始终让笔锋不倒于天地之间写出来的,这样的线条才是最美。如今有谁面对载于中国历史的'玄藏法师西行取经走出来的'线条',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走出来的'线条'不拍案惊绝?'师法造化'者,当由此开悟。 自作诗一首 六尺二裁 '整'是笔力之前提,用笔末'尽一身之力',则力怯;“活“是得笔力之关键,身心僵滞,则力死;“逆'是笔力的核心内容,没有逆势阻力,则失力。笔力的形成是用笔“整”'活'“逆'三者的统一。学习太极拳入门须得三劲:整劲、活劲和逆劲,拳道与书道本出一辙,书中自有太极。自作诗《砚边绝句》云: 悟得活松弹抖劲, 方能顺势拨千斤。 书中太极何人晓, 手滞心昏枉用勤。 2018.11.17草于秦都 作 品 欣 赏 五湖四海,万水千山 对联 31X240cm 无情有好联 四尺对开 踏雪寻梅 四尺斗方 素心若雪 四尺斗方 四尺对开 龙门对联 寿 45X45cm 秋水共长天一色 六尺三裁 兰心惠质 四尺整张 福 30X48cm 福 篆书 45X45cm 逢山、遇水 联对 六尺四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对联 四尺整张 大音希声 六尺条 白剧易《续左右铭》 四尺整张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