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放临帖心得

 家有学子 2019-01-23

 

方  放

【一】

临帖散记

如何临习颜真卿《祭侄稿》

方放
临摹古人碑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在众多的碑帖中,唐人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学习行书的必临版本。

 

原帖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共二百三十四字。《祭侄稿》是颜真卿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元鲜于枢称其为“天下行书第二”。颜真卿素以磅礴端严、肃穆厚朴之楷书名闻天下,以其忠孝报国之厚德名重古今。见字如面,颜公在一尺高、两尺宽的尺素上,“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 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 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元陈深跋)“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事’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有’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藁》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间,'嗟’字左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底柱鄣,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元陈绎曾跋)此帖寓飞动于沉厚,寓灵妙于朴拙,其间涂改字,形成点、线、面的自然组合,为两平尺的小尺牍增加了丰富的视觉元素。鲁公风骨,于此帖中全目呈现,无意工拙而妙意无限,笔力雄沉却疾迟有度。故临习此帖,可在不同时段以不同审美角度,反复临习揣摩。

我初习《祭侄稿》用表面不光滑的麻纸类,借用纸之特性表现生涩老辣之枯笔。后用粉笺洒金之类宣纸,尝试用软毫、硬毫不同工具练习笔力。 行书,顾名思义,需“行动运化”,在徐疾速度变化中亦不失入木三分的笔力。此力,不可望文生意,非单指按压之力,乃笔与纸亲和之力,力呈六面,包括提按之上下、运笔之前后、左右的全方位的感受。颜鲁公用笔以篆籀之气贯穿始终,积点成线,行笔中需顿挫渐行,如叠鱼鳞,屋漏痕,锥画沙,需慢慢体会其妙。

碑帖之临习,大到整体谋篇布局,小至点画勾连,每个细节都有其精妙之处,虽不是复制原作,但临习时尽量贴近原作。笔画形状、角度、枯润、映带都是书者情感的呈露,是书者生命力的迹化。笔迹墨痕,不是僵死的线条,这些活泼泼的点画组合形成的整体,才能蕴藏氤氲生机于其中。又临习时可按原帖行列布局,也可打乱行列,用不同形式揣摩其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也不会因长期临习而造成视觉疲劳。

《祭侄稿》中有多处涂抹之处,临习时为贴近原作,也可作涂抹。临习多遍后,也可尝试去掉涂抹处,写成正稿,或将其改成册页形式。如此反复,趣味盎然。临习后的创作中,若需要涂抹时可自然出现,不可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以免造作之嫌。

以上为我临习《祭侄稿》的点滴体会,浅陋之处请教于诸方家。
【临作】

 

 

 

【创作】

 

【二】

方放随笔《读帖偶得》

夫之书,得之心。古人作书,胸中必别有一番风景。如《兰亭》之俯仰尽态,《寒食》之端厚沉腴,《祭侄》之触涂造极,各各自行胸臆,千形万状,变化无迹,若疾若徐,若直若曲,若卷若舒,无一笔不右古人,又无一笔囿于法,妙处尽在淋漓神气中,何必见影由形,皆出入化境也!

 

▲  田园诗数首  33*33cm

读帖偶得2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记:药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日读之,颇得其妙意。大慧曰: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反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教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经教亦然,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经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今人学书,亦须见月忘指,若着牛皮之象,着手指之象,便只得书之皮毛。

 


小窗幽记集灵  34.5x23cm

沈括《梦溪笔谈》亦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之......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透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如大将领军,其出奇制胜之道,无须纸上摆阵,精于料敌如神。作书之妙,不为绳墨所缚,磊磊乎神落笔端,此等境界,全在才识,才识者何?舍我,舍你,舍生,舍死,舍皮,舍指,舍法,舍色,亦舍空,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此一境,浑然一体,牛皮看穿无异!

 

▲方放《飞来峰68*34cm

读帖偶得3

楷书之形体方正严整,似点画位置,独立为阵,毫厘宜清,实则笔划构成间应存团结之气,若天地浑圆,左右上下,盼盼有情。笔力提起,空际游走,力之气息氤氲不断,再落笔铺毫,此一气息随即绵绵续蕴,或宽舒疏朗,或遒紧密輒,情犹眷眷者为妙也,形貌显而易见,摹之者易,风神隐而难辨,缄藏于墨迹形体之外,此无声胜有声之处。字如算子者,形存神灭,如集书耳,若是书至有气有脉时,虽点画小离正位,亦不失纤纤风度,别有韻致。

 

▲《世说新语34*21.5cm

读帖偶得4

学书无捷径,勤勉临帖,勤勉读书,如是得之。六一居士曾答孙莘老:作文之道,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欧阳公此一答亦开示后人,学术之道须除功利,祛浮气,踏实治学,不可懈怠,勿求每作一纸,即超他人。陆游也曾作一诗予子聿:古人学书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以此文与吾儿共勉。乙未九月初六日晨起记之。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