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父母与孩子沟通的6种错误语言模式

 光明老师 2017-02-16

生活中,你的孩子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自己却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也经常会觉得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往往源自于彼此之间的不了解,而相互不了解是因为彼此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生活中,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不到20%,多数的亲子交流都会带入火药味。


研究发现: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通常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小问题沟通太随意,久而久之陷入一种错误的沟通模式,它们的开端多出现于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开始。古古父母课堂总结了以下6种错误的亲子沟通模式:


模式一:命令、控制、威胁、恐吓
“闭嘴、别说话,再哭就把你关小黑屋!”
“赶紧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写完,做不完就别睡觉。”
“再不听话会被警察叔叔抓走。”
“赶快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要不然就不要吃饭!”
“再不起床,有你的好果子吃,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警告你再哭就要打你了,不许哭了!”
模式二:说教、唠叨、自以为是地给方法
“你不应该那样,你应该这么做才对。”
“你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老师顶嘴!” 
“要好好读书,将来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否则就得要捡垃圾。”
“按照我说的去做肯定没有问题”
“你赶快主动给老师承认错误,好好检讨自己。” 
模式三:评价、指责、否定、贴标签
“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的热度” 
“你看看你看看,做点什么事都丟三落四。”
 “早就知道你考不出好成绩” 
“错了就是错了,别跟我解释!” 
“这件事情就是你做的不对,还不承认?” 
模式四:讲道理、下结论、事后诸葛亮
“只有考上大学才会生活的更好,用心读书吧!
“这件事情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当初我不叫你跟乐乐玩,你非不听,看看现在吃亏了吧?”
“老师有的时候也不容易,也会出错。”
“你这个年龄只有好好地念书,否则什么事也做不了。”
“你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模式五:比较、打骂、挖苦、嘲笑
“你看你的同学**多听话、多乖啊,你再看看你。”
“把汤洒了一桌子还有脸吃饭啊?”
“就知道哭,你还有别的本事吗?”
“你的言行太让我失望了,怎么就这么笨呢?”
模式六:审问、怀疑、明察暗访
“幼儿园那么好,你为什么就不想去呢?”
“真的是你做的吗,我怎么这么不相信呢!”
“我问过你的老师和同学了,他们都这么说。”
“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耳朵都干什么去了?”
仅以上面6种错误的亲子沟通模式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敲响警钟。

当父母在开口时,就已经给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阻断了感情的纽带,失去了沟通的前提,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和不信任。本来父母只是想通过这些话语让孩子知道其中的缘由,无心伤害孩子,但当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会从这些话里听到不好的信息。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模式,这套思维模式会让孩子根据自身发展和需要去解读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

父母们没有考虑到以上这些语言模式会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心,伤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自我感到内疚和无能。长期在这种模式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敌意,更严重者会误判为是父母不爱自己,这种想法也会让孩子对父母有防范之心,再也不会和自己的父母说心里话了。

要想避免错误的语言沟通模式,试着做到如下几点:
1.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内在世界;

2.调整好教养心态,以平和和真诚的心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困难、缺点和错误;

3.少说多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带着真诚和信任去倾听孩子内心的世界;

4.父母以协助者而非教导者、命令者的身份与孩子聊天;

5.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成为游戏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6.多方了解信息、不急于下结论以免因为误判而伤害到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存在。引用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老师的话:“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

古古正面沟通案例分享&解读:


来自妈妈的鼓励——这对小黄鹂来讲非常重要,对于怕羞的小黄鹂无意如同一缕清风般抚慰孩子胆怯害羞的心理,传递给它积极的信号和与人交往的能量。假想此时如果妈妈给小黄鹂的是置之不理或者嘲笑,原本的害羞很有可能会发展演变为内向、不自信的性格特质。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无形的小种子。如果你的家中也有一只害羞的小黄鹂,千万不要陷入到亲子沟通的误区。不妨尝试一下更积极有效的正向沟通方式。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