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青衣问道 2013-10-24

  书摘:善于改正错误

 

本节要点:

  (1)通过观察人们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脱离现象,我们知道有些可怜的人,因为自己的罪恶引起良心上的不安,时时苦恼着;然而,他们徒有感伤而无实际行动,他们承认自己有罪过,却不从事可以弥补损失的工作,这实在是一种精神错乱的病态。

  (2)如果能够和一位懂得心理学的精神病专家谈,那就好了。

    (3)其次,你在这个时候,假如有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补偿工作,你必须去做。至于为了一件实际上没有发生,或者微小的、无关紧要的、不妨害别人的事,你就忘记这个罪恶吧!

 

  通过观察人们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脱离现象,我们知道有些可怜的人,因为自己的罪恶引起良心上的不安,时时苦恼着;然而,他们徒有感伤而无实际行动,他们承认自己有罪过,却不从事可以弥补损失的工作,这实在是一种精神错乱的病态。

  至于悔恨,也和感觉罪恶很相像,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感伤。但是对于罪过有悔恨和感伤,却不采取实际的补救措施,如果不是病态便是自欺欺人了。

  罪恶感和悔恨,的确能给人以种种痛苦和不安,为了免除这些烦恼,我们不能不加以研究和讨论,以求彻底的解决。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观察,来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因为心理学正是以探求人类品性特点和行为为目的的。犹如做梦,绝不是偶然的事,而是生活中无意识行为的一部分;所以悔恨和罪恶的感觉,也必定有一种目的。

  我们在讨论它的目的之前,应该先要明白它的原因。

  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接受了5000万余年人类进化的遗产。我们所接受的遗产,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能够思想的大脑和工作的能力。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人到世间,还是很近的事情,在存在人类以前很久的时候,地球上便有了生命,人就是从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

   最早的人类,是有种种很坏的特性和能力的,绝对的“利己”,便是其中之一,这种特性至今还未根绝。看见一样东西,只要自己心里想要的,便设法拿了去,或 抢去。肚子饿的时候,有时竟会咬饲养者的手。且看我们的孩子吧,除了他自己以外,绝不关心别人。他要吃饱穿暖,他要生活舒适,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达到这欲望 和目的。但他生在已经有了社会组织的时代,他的生命倘要持久地延续下去,享受社会生活福利,那么,必得教他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做出有某种让步,换句话 说,就有必要制止他的卑劣的原始的冲动。

  人类中的孩子,比不上一只小狗,同时,他也不是一个小天使,小孩是生来就龌龊的、残酷的,必 须有大人来清洁他、教育他,教他将来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孩子的父母,如果心理正常,那么教育学工作并不难做。遇到孩子有过失的时候,用一种友爱的、 积极的态度来纠正他,使他明白友爱、谨慎是做人最快乐、最崇高的方法。

  那些愚昧的父母痴望把孩子化作天使,教育的时候,不施感情,不 以身作则,而是用棍棒,用责罚,用可怕的威吓,强使他们服从,如同对付一只小狗,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恰恰和他们所痴望的相反,把孩子教成一个呆子、社会 的叛徒,不敢与人往来,不敢参加社会上的工作,因为他们怕他们父母的责备和权威。

  有时候,我们能够改造一个“叛徒”,指导他走上有用之路;可是,对于一个被愚昧的父母所教坏的呆孩子,反而不可能了。

  这样的一个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只能做一些责任极小的低级工作;碰到出卖假金砖的骗子的时候,便会上当。如果有人同情地指教他,他反而会畏缩起来,因为他已变成胆小如鼠的人了。

  还有一种自以为站在道义的立场上,主张牺牲个人自由而服从权力的父母,结果他们的孩子会过分注重自己的缺点,而成为一个神经病患者。

   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过错的,有了过错能够决心改正,即使不能完全改正,只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尽力而为,就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徒有感伤而不做切实可 行的补救工作,那是最要不得的!只要真心做补救过失的工作,虽不能完全补救也不要紧。至于超越伦理道德,过分主张牺牲个人自由而服从权力,因而发生的罪恶 感觉,那便出乎人情之外,他只好天天在绝望和悔恨之中生活了。

  我有两个朋友,都在开汽车时,无意撞伤了一个小孩,从法律上讲,他们都 没有罪,这两桩车祸的发生,都是因为小孩从车后跑出来,开车人无法预见。我那朋友甲,一个正常的人,立刻停下车,把那个小孩抱进车里,把他送到医院、尽力 抢救。他对这次肇事的原因非常清楚,感到悲痛,他知道小孩在马路上乱跑是因为他们没有游戏场所。于是他在附近买了一块地,拆除了破屋,改建成一个儿童游乐 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运动设施,他还聘请了一位教练指导他们玩。他虽然花费了许多钱,但他觉得这是值得的。

  这是一种改正过失的正常反应。

   至于我的朋友乙,他也撞了一个小孩,也把小孩送到医院里。小孩并没有死。但从那天起,我的朋友乙便因噎废食,从此不再开汽车了。而且,他到处向朋友诉 说,说他几乎成了杀人凶手;从此他不能安眠,苦闷不堪,也渐渐地停止了工作,更不再和他的子女接近——因为看到他的子女,他就会想起那个被他撞伤的孩子。

  最后,亲人不得不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那个被朋友乙伤害的孩子,自然没有从他的悔恨和罪恶感中得到好处。他的子女、他的事业,都受到很大损害。这种过度悔恨和感伤,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他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做出一点切实的有价值的补救工作。

  于是,我们再回到主题:你倘有悔恨或罪恶的感觉时,你便可去和一位心理正常富于同情的人谈谈;如果能够和一位懂得心理学的精神病专家谈,那就好了。

  其次,你在这个时候,假如有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补偿工作,你必须去做。至于为了一件实际上没有发生,或者微小的、无关紧要的、不妨害别人的事,你就忘记这个罪恶吧!

 

  所以,使得获得成功的第九项秘诀是: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善于改正错误。

  (www.earm.cn/田成杰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人性的弱点全集》,[美]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著,华森/编译,金城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 Lily - ...................
 



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





核心提示: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成长资源!

 
特约专家:陆聘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
心理学博士。

特约专家:陆聘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

孩子小时候都会犯一些错误,他们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孩子与动物幼崽一样,要在游戏中预演攻击与防御、残忍与仁慈、捕获与逃避,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

 

 

 

人需要在小时候多犯错

每 个年龄段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一岁时半夜喜欢吵闹;两岁时不好好吃饭;三岁时乱涂乱画……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像一个空 白的录像带,需要对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等)作预演体验,留下适当的印痕,今后的日子里这些印痕是可利用的资源。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孩子通过 以往的记忆和经验,可以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

 

这就好比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1~3岁是最佳时期。小时候未曾体验的 东西,长大后就欠了债,内心总有些不安宁,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变样的举动来实现那些未竟的“事业”。孩子在2~5岁时,许多负面情绪如愤怒、对抗、残 忍、嫉妒等都要有适当的表达,他们从中获取管理这些情绪的经验,学会节制。

 

孩子犯错其实是在考验父母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态度不那么理性,孩子的有些错误还会激发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他们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正自己几十年前的错。通常,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

 

孩子的错误通常有几种类型,掌握一定的处理原则,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不会一犯再犯。

无心之错:原因是孩子缺乏经验,对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有意之错:有好的动机但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砸坏了一叠盘子。

无理之错:想要发怒气、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父母需要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或不要去犯无意义的或低级错误,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应对错误的一般原则: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轻微体罚不会形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需要凡事小心,可能一句不恰当的话会让孩子“记仇”一辈子。孩子两岁前父母不能责罚孩子,两岁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犯错教育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尽量多鼓励和肯定。

 

此外,如果孩子性格外向,自然心理承受力强一些,对错误的批评可以引入是非观念,对内向的孩子还要多注意。

 

 

 

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

好的教育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

 

试错试到对为止

情景再现:两岁多的妞妞拿着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旁边的大人都笑眯眯地看着她反复地尝试,直到折腾了很长时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

 

专家分析:孩子“试错”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他们机会,轻易地就帮他打开门,不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让孩子自己学会延伸生活常识

情 景再现:三岁的佳佳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研究一下杯子究竟会不会打破,竟当着爸爸的面拿了杯子往地上摔。她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爸爸的训斥。但 爸爸只是要她自己扫去碎片,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佳佳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碗、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 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专家分析: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犯错——完善”的机会。

 

看护过紧致孩子攻击外显

情景再现:乐乐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贴身照顾。只要家长不在身边,乐乐就不知轻重地干坏事:今天把别人的自行车掀翻,明天用石头砸邻居的窗……

 

专 家分析:乐乐的行为在心理学叫做“攻击性外显”,解决的办法是让他承受行为的责任,去面对谴责,向别人道歉,甚至承担赔偿损失的后果。这样处理的好处一是 帮他摆脱自我中心,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三是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玩游戏等)。

 

Tips

1. 有的家长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做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问题,事事上纲上线,甚至不惜用谩骂或体罚来纠错,使小事件对孩子造成大的心理创伤。这里就需要家长调整自己的态度,在纠正孩子的错之前父母先要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2. 孩子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并非一定要鼓励孩子去犯错,顺其自然比较好。犯错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力,没有心理能力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犯错。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 Lily - ...................
 




家长先认错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台湾德简书院创始人 王镇华台湾德简书院创始人 王镇华

   殷智贤: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各位网友关注我们和谐家庭基金公益大讲堂,我是和谐家庭基金项目执行人殷智贤,我们今年的公益主题是中国儿童阳光成长行 动,慈爱就是生命力。我们相信有爱生命就有希望。今年我们都知道涉及未成年人发生了很多引人注目的事件,全社会对儿童的安全成长都投以高度的关注,作为孩 子的家长[微博],在孩子安全成长过程中,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呢?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台湾德简书院 院长,也是台湾德简书院创始人王镇华老师,王老师您好。


  王镇华:您好。

  殷智贤:王老师从事教育几十年, 常年致力于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不仅有非常深的理论造诣,也有大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那今天我们想请王老师跟广大网友分享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这 个话题。王老师,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父母愿意伤害自己的孩子,通常来讲是这样,但是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父母,是人都会犯错,父母也有可能有一些不当的行为破 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外在的环境也有可能发生一些事件,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当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坏之后,比如说这个孩子遭受过恐吓,被性侵,或者遇 到过灾难等等,经历过这些深刻的实践,乃至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人辱骂或者摔伤等等这些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事件,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会 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什么后果,作为家长要做些什么来使他补救?

  王镇华: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受到伤害以后,会发生什么后果?怎 么补救?怎么调整。这就牵涉到人格成长的偏态。如果人性正常的发展,受到伤害,他就会有偏态的现象,轻度的叫脱序,他对次序不那么在乎,比他重的,累积久 了,就是偏态。蒙特梭利归纳人格的偏态有八种,中间四种占有欲、权力欲、自卑、焦虑。

  殷智贤:这些是人格偏态的现象,不是价值观?

  王镇华:价值观是比较正面的,像真善美。而偏态是负面的。

  殷智贤:但有些人他以为他追求权力,希望占有这个东西,是他的价值判断。

   王镇华:不是。甚至是自卑,他内心焦虑。这个只有两个人提出来,因为讲这种话,我们大人很不爱听,一位就是荣格,一位就是蒙特梭利。只有他们两位比较神 勇一点,说出了真相。其实我们没有要讥笑谁。这种生命的痛,每个人是发自内心的,知道还比不知道愉快一点。中间这四种,前面还有三种,这三种就是他的心跟 他自己的状况有三种偏态。

  第一种就是跳脱,他对自己不负责任,大人的话叫玩世不恭,小孩子叫做顿走,跳脱。他对自我的态度是不管他自己的真实。这个我们大人很多,尤其是强势的大人,他不面对自己的,他也不对家庭负责也不对社会国家民族负责。

  第二种,反而限定在内在,蒙特梭利叫做障碍,我的用字就是限利于内在,就是忧虑。这两种,一个往外跳脱,一个往内执着,认定自己不行,其实他就可以不努力了。

  第三种叫依附、依赖的。父母常常缺乏对小孩的陪伴、照顾,小孩一副可怜的样子,你就拼命给。其实你是被小孩控制了。依附是小孩控制大人的方法,你不是说你很厉害吗,小孩就给你依赖。

  殷智贤:中国现在有5800万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这些孩子将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和人格对吗?

  王镇华:是。所以这三种内在的跟刚刚讲最大量的,这中间四类偏态。占有、权力、自卑、焦虑,四种偏态。最后第八个叫说谎,说谎是所有偏态的基础,也是所有偏态的外衣。

  殷智贤:他不面对真实他也不承认真实。

   王镇华:所以说谎讲起来在日常生活里面,大家多少都有吧。但是从生命的成长来看,那是一个不好的讯息,但是不要去认定别人说谎,倒是如何面对说谎很重 要。蒙特梭利说说谎有三种,一种是孩子一般性的说谎,也就是孩子有的时候说谎不是真正的说谎,他会喜欢编故事,他想要一个小孩,就是妈妈又有了一个小孩, 这都不算说谎。第二个有组织的说谎,作为一个社会,他常常有一套千百年形成的畸形,已经变成大家公认的,这个话没有关系,其实有关系。你从自然的标准来 看,他不太自然。

  殷智贤:比如说能举个例子吗?

  王镇华:比如在我们民族性里,最糟糕的就是小脚,那个就是说谎,而且是有系统的说谎。

  殷智贤:明明人长的脚不是那样。

  王镇华: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大败笔,那个地方你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有系统的。最严重的叫潜意识的欺瞒,比如适应社会不良,他就把自己真正的真心压抑下去,顺着大人的一套开始说谎。这三种其实跟前面七种偏态都要注意。问题是怎么改过来?

   我尊敬蒙特梭利称她为大教育家,她教我如何改过错。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老师,搞不好自己都还在逃避自己的过错。他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千万不要常常跟孩子说 你错了,因为第一次他错,你就说你错了,而且还非常强调,小心烙印。我们对孩子的错,绝对不说你错了,更不说你很笨。一说笨,他看到你,用他全部生命力抵 抗我不笨,结果真的变笨了。用他的生命潜力用来对付你,证明他不笨,而没有用在其他不笨的真正的内容上,所以第一个小心,老师、父母经常不能说你错了,更 不能说你好笨。我小时候绝对不像你这个样子,不可以。

  殷智贤:这是非常糟糕的。

  王镇华:第二阶段是关键的,摆过 错分四步,第一步对待过错要像对待老伴一样,因为谁没有过错?《易经》说屡错难。人相对于自然生命的标准,都是错的。所以不要敌视过错,敌视过错就会跟过 错捉迷藏。这步就不容易。就跟癌细胞,身上都有,你就承认它,你盯住它不对,你逃避它也不对,你就跟它和平共处,过错是非常常态的事情,不要敌视他。

   第二步就是认错,一承认就是一大步,因为小孩他认错是当真的,你千万不要说你认错几次,你经常认错,不能这样子讲。我们大人有所谓策略性的认错,有心理 学家教导那些偶像的认错方法,那个小心。孩子不是,甚至青少年之前,或者真诚的年轻人,他认错,不管多少次,都要相信他。

  重要的是第 三步,你千万不要说我常常教你,你还在错,这句话是撇清,说给别人听的,孩子最伤心的是父母撇清跟这个错误的关系。第三步父母该做的是千万不要抢先说你错 在哪里,自己说,你认错了很好,你错在哪里,他自己说出来,不就是清清楚楚面对了那个错,反省了那个错,他才有立足点,改过那个错。第三步是很关键的,你 就陪伴他,很有耐心的,好像还不是哦,千万不要说你又说谎了,谎上加谎不可以,他只要错,你就说好像不对,你再说说看,这点非常珍贵,我们大人自己都没做 到,道歉完了,下次又错,喝酒酗酒又来一次,这个都是不面对错误的态度。小孩其实很好改,我自己的孙女六岁到现在九岁,我发现她讲认错可真快,说改就改 了。

  殷智贤:她没有积习,积习是难改的。

  王镇华:这个你把重点已经点出来了,小孩其实他第一次犯错很清楚,他在 试探你知不知道,有没有提醒他,如果你五六次都不提醒的话,他就以为大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个要及时雨。刚发现错误不强不弱轻轻地点到,最好让他自己 说,也不能用逼的。因为我们都不认错,你怎么可以逼小孩认错?

  最后一步就是全部说完了,就去改。人最珍贵的就是调整过错。

  殷智贤:我们也知道很多小孩不去认错,甚至他撒谎是出于自我保护,他害怕被惩罚或者他希望成为让父母满意的孩子,这些心理,在我看来都有他的合理性,如果说家长要求这个孩子认错的话,那不是也会破坏这个孩子内心的舒适感或者安全感吗?

  王镇华:这牵涉到第三阶段,就是不管小孩、大人,常常保护过错,他就以为是保护了自己。

  殷智贤:对,很多小孩是有这个心理。

  王镇华:大人也是,他觉得丢了脸了,其实错。

  殷智贤:或者他怕被惩罚。

   王镇华:其实小孩对老师,对父母,如果你认错,反而是沟通的桥梁,人性的共鸣。如果你不认错,尤其老不认错,死不认错,你把这个桥拆掉了,小孩非常喜欢 大人,很真诚的认错。他会觉得我们一样。这个不是可以当工具来玩的,这是真的。所以上进是生命的法则,不能上进就是因为不认错,保护过错以为保护了自己, 其实是卡死了自己。

  殷智贤:阻碍进步。

  王镇华:永远停在那个过错上,尤其合理化,绝顶聪明的合理化,那就睡在过错上。这些话还真难讲,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发现这点如果带进来,我们知道人格的偏态,又知道怎么改过错,三阶段,第二阶段那四步最重要,里面就是让孩子自己说,你抢着说,他没有立足点了。

  殷智贤:所以家长不要说太多的话,不要太强势地说话,这个对孩子能够更好地认知自己,都会有帮助。

  王镇华:很大的帮助。这个时候你就感觉到生命的真诚,是人类内心最大的渴望。

   殷智贤:所以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这一点的话,做一个知道认错的父母,其实就是你向孩子敞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他们将会使你们没有阻碍,会使亲子之间 真正地和谐共处,而不是针锋相对。所以当父母觉得孩子变得不听话,跟自己对抗的时候,其实不如多问问自己,你在内心有没有对孩子也产生同样的抗拒,有没有 为自己做错的那些事情,拒不认错。如果真的发生过这种事情的话,那么就像王老师说的,赶紧认错,马上改。

  王镇华:这是恕道。

  殷智贤:谢谢王老师,也谢谢各位网友对公益讲堂的关注,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公益讲堂。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 Lily - ...................
 
 




暴力教育易造就问题少年

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

       媒体不断把目光聚焦在对孩子“暴力教育”引发的恶性事件上,先是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沉迷上网不能自拔,就把孩子吊起来示众。时隔不久又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不 是很听话,在盛怒下拿削铅笔的小刀划伤孩子的手掌。而这种“暴力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孩子改正错误。心理专家认为:暴力伤害只会让孩子形成冷漠、仇视、 对抗的怪异性格。对于孩子在成长中会犯的一些错误,家长和老师应该学会“预防”和冷处理,否则孩子早晚有一天会与自己成为路人。“无计可施”的家长越来越 多。有不少家长表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已经无计可施,来看心理门诊已是非常急迫了。“医生,有没有什么药可以给孩子吃吃?”其实家长的这些问题都 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养成的,心理医生对于这样着急的父母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即使把孩子带到心理门诊也只能先用一些药把孩子的 情绪控制一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很多孩子的异常反应或者不服管教都是从小娇生惯养、对孩子过度迁就和溺爱造成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 题,所以遇到孩子的过激反应就束手无策。

  很多家长对网络非常痛恨,觉得就是这个东西让孩子变了。网络对孩子的吸引是非常强的,因为它 是一种言语和图像的刺激诱惑,缺乏辨别力的孩子很容易成瘾,即使在医院里和医生谈得很好,回家之后也只能保持短短的一小段时间,难有持续性。家长苦口婆心 不能奏效,扯掉电源插头只能让孩子暴躁,最后容易演变成暴力的伤害。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管理孩子,从孩子开始懂事起,家长就不应该太迁就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全部满足只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容易得到,家长在溺爱下变得没有原则。家长更不能先是放任,等意识到孩子的毛病后又严管,甚至打孩子,这样只会有反效果。

  “隐性压力”下孩子会寻找其他发泄方式

  社会竞争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孩子们精神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书包太重、作业太多这些能够明显衡量的学习负担带来的压力称为“显性压力”的话,那么,在“显性压力”相对减轻的背景下,最容易为人忽视的“隐性压力”就一下子突显出来。

   由于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子女普遍存在三“高”现象:即高关心,一个孩子多个人关心;高期望,望子女成龙成凤;高投入。结果家长给孩 子不断“加码”,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孩子承受着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的压力,又没有办法和家长、学校等方面直接沟通,使孩子根本就快乐不起 来。所以他们有的会寻求其他的方式发泄,比如在网上和别人倾诉、玩游戏等来舒缓情绪,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成瘾的例子层出不穷。尽管某些青少年因为沉 迷于上网而会影响学业、受色情和暴力游戏影响而走上歧途等,但家长如果因为“过度保护”而阻止孩子上网,反而会造成孩子更加叛逆。

  体罚只会适得其反

   精神病学专家认为,体罚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不可小看。家长和老师都是成年人,在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孩子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大人随手的一巴掌或者 一拳头,对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另外,家长和老师由于平时就具有的巨大心理优势使孩子受到侮辱和伤害后,心理伤害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平等对话、协商、 调解等途径得到释放,而是全部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施暴者个人或对整个社会的仇 视;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加拿大学者曾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 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被体罚的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 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也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 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

  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虽然在有些时候它可以纠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做法,但是因为体罚 不能教会孩子辨别对错,所以变成了当父母在场时孩子循规蹈矩,可当孩子确信能够逃过惩罚时还是会肆意妄为。另外,它有可能使孩子成人后有进攻甚至施虐倾 向。一些家长和老师还总是抱有“棍棒下出孝子”的老想法,但体罚对孩子伤害很大,他们会感到耻辱,有的会因此自卑,还有一些变得有逆反心理,你说往东我偏 往西,更容易走上歧路。

http://baby./2009-12-17/57429.html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 Lily - ...................
 




对孩子说:或许你是对的


   NLP导读:孩子考试压力大,作为家长的你应该用什么方式给予孩子爱呢?其实,在空闲的时候,对孩子说:“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我们 永远爱你!”,或者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也可以说“或许你是对的。”,更可以输“我相信你行。”……简单的一句话,将胡改变你孩 子现在的状态,也将帮助你改善你与你儿子的关系。

  【改善亲子关系四句话】

  1.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话:“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爱你!”

  2.最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的话:“你是独一无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3.最让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话:“也许你是对的。”

  4.最让孩子增长信心的话:“我相信你行。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更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又对孩子影响多少呢,接下来一起来看五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CETTIC“亲子咨询师”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 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 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 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 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 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 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 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 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 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 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 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 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徐亮表示,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徐亮表示,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刘凤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 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 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刘凤说。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 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徐亮说,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 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 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NLP十月寄语:)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无论如何请记得—你的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好,你的孩子也会因为你而成长得更健康!如何通过学习,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点击学习:NLP专业执行师


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 - Lily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