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不打小孩日”:为什么不能打孩子?(有卷读书)

 大于爱读书 2020-05-01

近日,继母殴打女童进icu一事,在网上持续发酵,最新消息,女童的生父也被公安机关逮捕刑拘。生父和继母合起来把一个四岁的女孩打到颅内出血,饿到捡厕纸吃,真是让人气愤又痛心。

昨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权威媒体纷纷倡议,不要打孩子,体罚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多些倾听,多些耐心,别把“我是为孩子好”当简单粗暴的借口!

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须,孩子犯错后,适当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的手段有很多种,体罚只是其中最原始、最无奈、也可以说是父母最无能的一种手段。

2014年新浪教育调查称,84%的家长承认打过孩子,88%受访者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过,打孩子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不能打孩子?

打孩子不只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近年研究表明,长期体罚、语言暴力,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从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为儿童)、自控力减弱,并增加孩子攻击倾向、反社会人格、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上瘾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很多被人们归类为心理问题的疾病,其实都是由于大脑损伤而引起的。只不过,大脑损伤肉眼难以察觉,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就说明实际损伤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尤其对于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持续的大脑损伤,那结果就是不可逆转、无可治愈的。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父母本是孩子的天和地,为孩子遮风挡雨,父母温暖的怀抱、体恤的话语是孩子最渴望的。

但是,当孩子十分弱小,需要躲在父母羽翼下汲取温暖时,当孩子做错事,需要父母理解呵护时,如果父母喝斥打骂,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天地轰塌,没有爱,更没有安全感,而这种心理感受一旦印刻下来,会永远存留的。

长大后,会复制到其它的人际关系,比如和领导、和恋人、和同事朋友以及和自己孩子的关系,默默地影响着长大成人后的孩子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婚姻家庭以及人格成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总是不开心、情绪烦躁、处理不好各种关系、事业不如意、心理问题激增的原因。

“我错了,你打了,我们两清了”

也许打孩子,可能马上见效,孩子会乖乖听家长话,让怎样就怎样,不让干啥就不干。

可是,孩子怕的只是挨打,并不是怕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怎样影响,不是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麻烦。

没有从根源意识到行为的不当,类似的行为,还会再犯,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觉得,“我错了,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咱俩互不相欠,两清了”,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为错事付出了代价,不再反思怎样改进、怎样避免再犯,白白浪费了成长的机会。

惩罚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改正缺点,下次不再犯,才是关键。

不妨试试“自然后果惩罚法”

对犯错的孩子可以不用打骂,而是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感受到不愉快,甚至痛苦,从而懊悔,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比如,有的孩子丢三落四,总忘带文具、课本、试卷等,家长发现后,怕耽误孩子学习,就赶快送到学校,这样并不利于孩子坏习惯的改掉。

莫不如狠下心,让孩子因为不带学习用品,受到老师批评,无法正常学习,让孩子承担这个后果,长“记性”,下次不再犯。

英国一个爸爸在孩子犯错后的惩罚,让人称赞:

10岁的儿子在学校欺负同学,爸爸很生气,但对儿子,他没骂也没打,而是罚儿子取消一周坐校车的资格,跑步上学。

为保证孩子安全,老爸开车在后面跟着。即使下雨,也不能上车,也得跑。

这个爸爸说,之前儿子在学校总惹事生非,通过跑步,儿子表现好了不少,连老师都夸。

这个爸爸还说,自己的方法是最传统的育儿方式,没妨碍别人,也没打孩子,比较健康,只是给孩子一点教训,让他知道后果就好。

是啊,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犯错,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抓住机会,让孩子从错中吸取教训,孩子才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