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媒体报道过“埃及惊现1000具穿金缕玉衣黄金木乃伊”,让一众围观群众深以为然。 别逗了!那些黄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而已,并没有玉的成分,称不上真正的“金缕玉衣”。若论土豪葬制,还得看咱们的老祖先。
刘胜墓金缕玉衣 说起“金缕玉衣”,大家可能会想起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出土的玉衣。 很多人问,这么多件玉衣,哪件做得最好?这个……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不过貌似给刘胜那套点赞的小伙伴最多,为什么?因为只有他的金缕玉衣自带啤酒肚,还有翘臀!
其他的就…… 说点正经的。 要说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大多数专家可能会偏向于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出土的那件。 这件玉衣距今2000多年,从外观看非常像古代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玉料全部采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温润晶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金缕玉衣 这些皇室成员的寿衣,每每看到,总让人不明觉厉…… 别不明觉厉了!今天就让你明白一回,揭揭玉衣的秘,当了解了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奥秘后,会对祖宗们的智慧更加叹服。
汉朝使用的殓服玉衣与商周时期死者脸部覆盖的“缀玉覆面”、身上穿的“缀玉衣服”有着渊源关系。它经历了从玉覆面——玉面罩——玉衣套——玉衣的发展过程。
徐州子房山M3西汉缀玉面罩 ![]() 山东临沂皇族刘疵墓玉衣套出土时的线描图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玉衣都是复原后的样子,它其实是可以拆卸的:大体上由头套、上衣、裤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头套又由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后衣片和左右袖筒构成。 玉衣的袖筒、裤筒的开缝都设置在内侧,手套的开缝在手掌,鞋的开缝在脚跟。
玉衣结构示意图 要把身体全部包裹完,到底得用多少玉料呢?以1973年在河北定县发现的刘修墓为例,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块,金丝约2567克。 刘修墓金缕玉衣 有专家认为,其制作成本相当于汉代100户中等收入家庭的家产总和,按当今中国家庭平均财产计算,接近1亿元人民币!这……还是目前所见用料最少的一件了。
![]() ![]() 其实,作为非富即贵的帝王、诸侯级人物,要找到这么多玉料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度在于制作过程。在选料、加工之前,工匠就会根据人体进行设计,采用纵模网格法,将玉片的形状规划出来,然后锯片、抛光、钻孔……然后逐片编号,再编联而成。
![]() ![]() 玉衣表面金丝打结情况 ![]() ![]() 金缕玉衣编织方法 为什么帝王们都钟爱穿玉衣入殓?一是为了保持死后的高贵和尊严,毕竟能享用玉衣的都是帝王和高级贵族一类;二是为了“不朽”,东晋葛洪《抱朴子》里面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汉代盛行厚葬,迷信“玉能寒尸”,“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认为玉能起到使尸体永保不朽的作用。
刚出土时的刘胜金缕玉衣 事实证明,凸显身份的高贵,这一点玉衣做到了,但尸体永保不朽嘛……古代帝王、诸侯们,想必你们已经在天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我们就不多加描述了。 数千年后,玉衣还在,尸骨却化为尘土,后人惟有通过史书的记载来想象他们当年的飒爽英姿。
刘胜和窦绾的玉衣 目前,已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共有10多座,保存较完整、已复原的有5套。玉衣数量之所以屈指可数,是因为玉衣葬制存在的时间本就不长。南朝宋以后史籍中几乎已经看不到关于玉衣的记载了。 那它为什么会消亡呢?一般认为,这跟曹操反对厚葬,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有一定的关系。
曹操《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不过制度是制度,现实情况则有所不同。玉衣制度并没有因为朝廷的政策很快寿终正寝,实际上在偃师首阳山新庄M20就发掘出西晋玉片,在新庄M74西晋墓中也发现了玉片。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玉衣完全消失是在西晋。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使用玉衣作葬服,目的是使尸体不朽,期待来世转世再生,但结果适得其反,埋有玉衣的墓葬,即使没被盗墓毁尸,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也化作了一捧泥土,这说明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周六21:40 | 每周三21:40 ▼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点赞鼓励一下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