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榆人文】关于青口的考证与传说

 青梅煮茶 2017-02-16

  、青口的起源

  青口镇建于南北朝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6-471),距今已1400余年,是苏北、鲁南有名的商品集散地;之所以称其为青口是因公元470 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本地区隶属青州又因历史上是盐运水路之枢称其为口岸,因此得名青口.历史上青口大多以山东鲁南一带移民较多但也不乏宁夏,内蒙一带南下移民,(历史上成吉思汗南下入侵导致当时宁夏,内蒙一带大批百姓沦为南下难民其中有一小支牵到本地定居.)或山西一带盐商家眷和后代,更因为居民聚居的多员化,造就了今天青口地区四不象的地方腔调(青口腔是集鲁南口音,山西方言等形成的混杂的地方性语言.)

   二、历史上鼎盛家族

  当时镇上财力上最为突出有四大家族(在当时被称为地主),这四大姓式分别为许,周,蒋,马.这四大家族因为祖辈上百年的积累,财力,物力当时在苏北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了.具老一辈口头传述现在的县政府建址曾是许家的藕池,老赣中曾是许家的后花园,而现在的中心队以前被成称许家村是许家家眷及佣人后代的聚集地,凭此可猜想许家当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而马氏在镇上一直延续着群居的生活多以修筑城院为标志,具今还有遗址尚存在后宫路附近,听上一辈说马家大院的气势可比当时旧城城门一般.听说马家公子连年赴京赶考具说与清朝史部左侍郎曾国藩的曾大公子有深交.不知是否走了后门尽中了举人,因其家父为人之奸诈早有人奏明圣上,结果他第一次上朝面见圣上,圣上便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给他出了难题,圣上问听说你令尊为人刻薄,在当地无人不议论,结果马公子给皇上和众大臣一个出其不意的回答,马公子回曰:皇上可知有瓜坏子不坏之说?结果这话一出口满场寂静,皇上觉的他是块人才便留在了京师做了官。

      近百年来时代变迁应时代发展青口地区的书香门第,商人等也都接而离去,寻找大的舞台去了,剩下得也只是满足于过安逸生活的族落。

    三、青口名地

         【前宫】历史上,青口镇城区有庙宇十多座:前、后“天后宫”,东、西“关帝庙”,左轮桥畔的“观音堂”,隆嘉巷内的“锡麟院”,青口河南的“镇海寺”,北郊的“永济寺”,东门外的“大王庙”,东南庄的“龙王庙”,此外还有“正觉庵”、“发祥庵”、“秦山下院”、“观音庙”等。这些庙宇建筑壮观,装饰精美。特别是前“天后宫”,颇具规模,在当地很有影响。

  前“天后宫”,又叫“圣母娘娘庙”,当地老百姓俗称为“前宫”。天后,传说是海上神仙,是船家祭祀的主神。相传,天后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人,生于渔家。一天,随父驾船出海捕鱼,归航时,突遇大风暴,父亲不慎落水,默娘舍身跳入海中营救,风大浪涌,被滔滔大浪卷没。默娘遇难后,化为海神,天气恶劣时,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手擎红灯,导引航船化险为夷,遇难呈祥。

   明末清初,青口商业逐渐繁荣,青口港也较为繁忙,史料记载,明清时,青口港有商船和渔船300多艘,船行23家。当时船上设备简陋,又无导航和天气测报设备,出海全凭经验和运气,有着极大的风险。因此,船家对海神特别迷信,为了祈求天后娘娘的保佑,有人发起,青口大小船户醵资建前“天后宫”。明“万历”末年兴建,前后几十年,不断扩建,到清“顺治”三年(1646),基本建成。前宫占地一百多亩,三进院落,是一座用料考究,建工精细的较大建筑群。山门两侧有一对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的大石狮子,外围铁栅栏,用来保护石狮子。

  第一进院落是天后娘娘正殿,正殿两侧是厢楼,正殿对面是戏楼,建有一座18米高,30米宽长的大戏台,戏台坐南朝北,设计极为精巧,两排40根大石柱架起台板,距地面3米高。戏台上面,是15米高的绿琉璃瓦殿堂,筒瓦起脊,东西两端有麒麟头角,飞檐直插云天,檐角吊有铁铃。飞檐板上工笔彩绘吉祥如意花卉,中间镶有红底黑字匾额,上书古隶“国泰民丰”。台口有四根朱漆大抱柱,周围是一圈雕花矮栏。戏台纵深处砌有粉壁,东西各开一门,进入门里是6间后台,供演员化装之用。戏台前面是露天广场,可容纳千人。

  第二进院落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院西有“文昌殿”,院内有2棵银杏树,直径一米左右。

  第三进院落是“玉皇阁”,建筑考究,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古色古香,自成规模。玉皇阁是当时青口城内最高建筑物,登临阁顶,可东观黄海,西瞻沂沭,南眺云台,北望齐鲁,青口附近景色尽收眼底。

据说,原来,前宫内一天到晚香火不断,来此祭神的很多。戏楼也经常演戏,颇为热闹。可惜这样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一部分毁于兵燹,一部分后来被拆除,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痕迹了,只有那一对石狮子,还在,蹲在青口镇政府大楼门两边,逢年过节,还在享受前来祈福百姓的香火。

  【青口中心小学】清末建校是镇上保留至尽最早的清政府办学力量,其清朝时原址在娘娘庙隔壁,后因太平天国起义影响搬入娘娘宫,文化大革命时期娘娘宫被拆在其原址上修建了青口公社(现称青口政府),九十年代末青口政府迁入东关路新址后旧址并入青口小学。

  【中心幼儿园】青口初期最大的幼儿园历史可追溯解放前后,以前分为前后院,后院多为晚清式建筑,古色古香,其后门坐落于跑马巷(此名待考证)

  【二道街】以前医生,地主或文化人住的地方,现在以沦为贫民区一般都是那些当时恋于安逸生活留下来的人或有下边农村搬来因久仰其特殊色彩而入住的.此巷多户人家完整保留了会馆式的建筑,而且也算是老青口吃早点的聚集地和对面的二道街形成了当时最为热闹的早餐一条街,早点一般有凉粉,油条果子,豆腐脑,豆沫子,糊涂,朝牌,炝面饼,锅贴饼,豆腐卷,烧卜,煎饼,后因开发房地产,永久的和青口人挥手而去了。解放街地段可谓是青口最高地段,这里经测量算是青口平地第一海拔.

  【东门里】因古有东城门在此而得名.也就在东门里往西(前宫路)有一院子设有纪念碑一座,是纪念抗日战争“青口战役”牺牲的十八勇士英雄的。

  【桥口】因此地原有一座西城门外的桥而得名,此地紧靠西门外过去也是进出城的一要道,历史曾与青口河相通也曾是一块风水宝地,交通枢纽,此处是工业街居民的早餐聚集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