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东北风俗史话——鹰猎文化漫笔

 渐近故乡时 2017-02-17

  

文 | 于济源

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

——

   

  举凡世界各民族生产发展史,可以概括为5种生产方式,即狩猎、釆集、畜牧、渔猎、农耕。在很多场合下,狩猎兼顾采集,渔业也可以归结到狩猎和采集中,因此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通常归纳为渔猎、畜牧、农耕3种生产方式。近年有消息称,德国科学家发现40万年前狩猎用的矛即兽骨。这一发现就把人类的狩猎史由12万年推断到40万年。人类学家说,森林是比草原更为古老的人类摇篮,人类的童年都是在森林度过的。人类学家还说,一万年前,全球共有约百万人口(又说约千万人口),百分之百从事狩猎活动。所以,带有浓郁森林文化特色的狩猎文化自然大量地存在于人类文化典籍中。



  狩猎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鹰猎。在我国的《诗经》《礼记》《尔雅》《春秋》《左传》《禽经》《汉书》《酉阳杂俎》《续博物志》《三才图会》《本草纲目》等古文献中均对鹰猎文化现象有所记载。但只是叙述的语态,还未上升到文学的语境。即使在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虽有诗性的描绘,充满夸张想象,但与鹰猎的关联度并不太大。只有在《幽明录》里才有了关于鹰猎的生动状描:“楚文王少时雅好田猎,收尽天下快狗名鹰。一日有人献鹰一只,顷刻云际有一物,凝翔飘摇呈现白色。雄鹰见之,即刻振羽髙飞, 直上云霄。须叟,羽落如雪,血落如雨,一大鸟堕地。鸟翅展开达数十里, 嘴边有黄。经博物君子辨认,为大鹏之雏。”关于描绘鹰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中也逐渐增多。尤其在盛时唐代,一些诗文巨擘都有名篇传世。王维的“草枯鹰眼疾,雪轻马蹄疾”名句被世代传诵着,而杜甫的《画鹰》一诗更是脍炙人口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而刘禹锡的《白鹰》一诗,用诗性的话语描述了鹰猎的全过程:“毛羽煸斓白紵裁,马前擎出不惊猜。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惊地来。绿玉嘴攒鸡脑破,玄金爪掰兔心开。都缘解搦生灵物,所以人人道俊哉。”宋代的一些散文诗词大家也留下不少名篇丽句。苏轼《江城子》一词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谓传流千古的名句,这里的“黄”即犬,“苍”即猎鹰。有一些反映鹰猎生活的作品,大都散见于笔记小说中。如《镜花缘》第九回就有这样的句子:“想来又是猎户下的媒子。”这“媒子”即是猎人用来诱捕其他野鸡而养驯的野鸡,《红楼梦》中写的冯子英脸被鹰膀子打伤了的细节,其实反映的也是鹰猎生活。



  在民间还流传许多关于鹰猎的神话、故事、传说。在满族神话中,鹰神是司火的神祇。赫哲族的口头创作《尼玛堪》歌颂的是拟人化了的图腾神鹰“阔里”。而满族民间故事《鹰城与海东青》讲的是金太祖阿骨打与辽王的豹头元帅争战的故事。故事中的海东青竟然有牛那么大,铺天盖地,英勇奋战,所向披靡。


  根据杜甫《画鹰》一诗推断,至少在唐代时就有人从事鹰猎的绘画,且水平较高。嗣后争相摹鹰者不计其数。宋代的李迪的《枫鹰雉鸡图》当是有史可寻的造诣较高的鹰画。明代的画家吕纪专事鹰画创作,他的《鹰鹊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明代画家林良,在猎鹰的绘画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双鹰图》中,他把闲适中的猎鹰画得栩栩如生,凌空搏击前的雄刚态势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在鹰画的创作上对后世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虽未曾专攻猎鹰的创作,但他为数有限的鹰画创作,标格出众,出手不凡。李苦禅以鹰画蜚声海内外,被交口赞誉,他画鹰的绝技已被搬上银幕,名为《苦禅画鹰》。



  北方少数民族的鹰神崇拜还大量表现在以萨满教为中心的宗教艺术上。除了绘画以外,还有歌舞。萨满跳神时多模拟驯鹰的神态、形态, 复现唤鹰、喂鹰、迈鹰步、捋嘴、顺毛、张翅等动作,渲染雄鹰展翅飞翔、搏击长空的宏大气势。


  在音乐领域里,以猎鹰作素材而创作的作品当属《海青拿天鹅》了。此曲是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约定型于元代。元代的琵琶名家张雄演奏此曲时,“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 康熙年间的笙管曲抄本中有《放海青》和《拿鹤》二曲,相当于琵琶曲的中间部分。嘉庆年间出版的《琵琶谱》将其改为《海青拿鹅》,有的题为《平沙落雁》。有标题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鹅》悲而不苦,哀而火爆,步入宫廷王府之后,就变成黄钟大吕式的颂歌赞歌,且把《海青拿天鹅》改成《海青》, 暗喻海清河宴、太平盛世的意思;而流传于民间的《海青拿天鹅》在关东成为驰名的大型套曲之一,民间秧歌唢呐曲牌仍保持琵琶名曲的哀惋悲切的旋律。


  猎鹰已经成了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素材,成了千百年来民间文艺家和文人墨客描绘赞颂的重要对象。他们通过对猎鹰的状描歌赞,表现了不畏强暴、激越向上的战斗精神和风采。除了猎鹰的雄健俊美永远地吸引着画家、诗人、舞蹈家、音乐家以外,那雄鹰的翱翔蓝天、搏击长空、不畏风暴、斗志昂扬的精神品格深得人们的敬仰,人们深受其鼓舞和激励,这也是千百年来文艺家们不厌不倦地画鹰、写鹰、歌鹰、舞鹰的重要原因。 这种文化现象即使在今天也未稍减。1992年在北京舞台上出现的由我省艺术家创编的双人舞《海东青》、1993年初新故事《碧空神鹰》的发表和黑龙江省歌舞团创编演出的大型五幕音乐剧就是绝好的说明。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