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臂鞲】没有之一

 国宝绘说话 2023-01-16 发布于河南


辽/ 胡瓌出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辽代契丹族自古就有驯鹘捕猎的习俗,游猎时鹘鹰栖于主人手臂之上,由于鹰爪有力而尖锐,极易抓伤手臂,因此契丹人习惯使用臂鞲来“驾鹘”,从而起到保护手臂的目的。

辽代臂鞲

长7.3厘米、宽3厘米;扣绊长2厘米、宽1.5厘米

法库县大孤家子乡李贝堡村辽墓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臂鞲和春水、秋山、刺鹅锥是辽代特有的特殊的玉器。而由于臂鞲存世更少,故识得玉臂鞲的人也较少。


从形状上说,臂鞲呈瓦片状,又带有些许圆弧,因此早期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因考古人员不知道其用途所在,故都将其定名为“瓦状玉饰件”。

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解释:“鞲,臂衣也。”

鞲,读作gōu。

从出土的臂鞲墓葬中我们可以发现,墓主人身份多为契丹王室及贵族阶层。而这些臂鞲形制大小基本相似,一般都在长约8~10、宽约3~4厘米之间,可谓既短又窄。究竟是为何呢?

辽代契丹人所用的猎鹰,可分为大小两类,大鹰属于普通猎鹰,小鹰基本与人肩等宽,即为海东青,因其矫健迅猛而最受契丹人的喜爱。海东青因其优异且难得,逐渐成为辽朝皇帝鹰猎的专宠,庶民无权私自畜养,官吏中只有极少部分被赏赐或特许放鹰,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辽统治者赏赐海东青更是至上的荣誉。

这样的尺寸,可以推测其为擎架海东青猎鹰的专用品。因为海东青体型小 ,故其爪也小。如若是其他大型鹰类,爪子要比臂鞲大很多,如果无法保证鹰安稳地起落在这么短小而坚滑的瓦状臂鞲上,佩戴臂鞲也就失去了作用。像这样的架鹰游猎用具随葬于墓内,佩带于死者身上,体现出契丹贵族的游猎生活习尚。

臂鞲

长9、宽3.4、厚0.35厘米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辽代皇家贵族之所以利用海东青捕猎天鹅,是因为天鹅肉可以食用,且味道鲜美。此外,海东青因猎鹅而获得“北珠”,是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玛瑙臂鞲 辽代

长8.1、宽3.6、厚0.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北珠”每与“南金”、“南贝”并列,而成为脍炙人口的稀世珍宝。北珠是蚌在进食过程中分泌珍珠质团团包围异物形成的,天鹅喜爱吃蚌,因此要得到北珠就要捕获天鹅,于是善于捕猎天鹅的海东青成为皇室的首选。

这就形成了寻求北珠的独特链条:北珠—蚌—天鹅—海东青—皇室。

北珠深受北宋贵族的喜爱,经常于宋辽榷场贸易中不惜重金购买,辽人有利可图,这就促使了辽人捕猎和驯养海东青,推动了鹰猎文化在辽代的空前繁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