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小程序已死?

 老沈阅览 2017-02-17
微信小程序已死?
              
          王飞    2017-02-16                            

   从发布之初的热烈追捧到如今的冷冷清清,微信小程序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足以表明小程序并没有达到张小龙团队的预期。对此,有媒体甚至喊出“小程序已死!”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各界的反应来看,小程序的确出现了问题。那小程序的问题出在哪?

   无需下载安装,用完即走,不多占用手机内存……小程序的这些特点无疑击中了当前APP的要害,也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

   但问题在于,这些体验只是浅层次的。实际上,当前业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小程序尚不能完全取代APP。

   在某种程度上,小程序可以替代一部分应用频次不高的轻量级APP。但小程序当期的体验还远远不及一些应用频次高的原生APP。

   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几乎所有的APP拥有者都可以通过APP获得大量的用户底层数据,这是APP的独特价值所在,也是APP开发者极为看重的东西,显然轻应用的小程序并不能提供这样的价值。

   在我看来,当前小程序最大的诟病则恰恰是微信当初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极为克制的功能设计。比如,没有入口、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分享朋友圈……

   这些设计继承了张小龙团队一贯的产品理念:总是极力隐藏功能,并进行各种灰度测试,依靠口碑传播从而赢得外界关注并被广泛称道。

   但张小龙团队这次在小程序的应用层面却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到处寻找小程序入口而不得着实烦恼,而失去社交链的小程序用户体验也并不友好。而让开发者自己去散播入口的做法,开发者不仅没有获得流量,同时还得将自己的流量主动导入小程序。

   微信平台制定游戏规则的特点再次显露出来:在微信平台,微信不会让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和机构成为流量中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在微信订阅号火爆之后,微信流量逐步集中在头部公号,随后微信就设计了折叠订阅号的功能。

   可以说,小程序产品设计看似克制,实则任性,某种程度上还显得矫情,就像张小龙有时一再倡导“尽量减少用户的微信使用时长”一样,尽管微信已是巨无霸级的超级APP。

   失去流量和社交关系链支撑,小程序最终被用户和开发者“冷眼相待”,而这两点恰恰是微信能够快速崛起的不二法宝。

   在小程序失去的同时,一些人敏锐地发现,微信的主要竞争对手——支付宝反而获得了新的机会。小程序问世之后,很多人发现,支付宝很早就在APP中嵌入了注入各种便利应用服务,大家惊呼:这不就是微信小程序吗?

   而据媒体的报道,目前支付宝内部对小程序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微信对小程序的重视程度。

   综合来看,小程序问题不少,但小程序真的死了吗?恐怕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

   小程序现在存在的流量和社交关系的劣势恰恰是微信最强大之处,只要微信团队愿意给小程序注入这些优势资源,小程序还是能够抢占市场和用户。

   另外,当前外界还有一个共识:小程序的最大商业价值在线下,特别是在线下消费场景的移动支付上。借助小程序,微信支付就可以进一步挤压支付宝在线下的份额,而这对于支付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小程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就此就说“小程序已死”并不客观。毕竟背靠月活用户超过8亿的微信——这个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应用,小程序的商业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投放市场一个月之后,小程序不但没有溅起预期的水花,甚至还有归于沉寂的迹象,甚至马化腾这两天关于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的消息引发内容价值的极大关注,似乎已经让外界忘记了小程序的存在。

   有行业评论认为,小程序一役让微信逐渐褪下光环,也让张小龙开始走下神坛。

   在这种压力之下,此前各种光环加身的张小龙的内心不会起一些变化吗?这个可能性会很大,而一些改变对于小程序而言并不难。

   如何在产品、技术与商业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这些一直是张小龙成为“微信之父”之前所孜孜以求的,而现在小程序则让他面临新的考验和抉择。

   作者:王飞,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号“IT烽火台”(微信id:itfenghuotai),独立思考,言之有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