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潮”中的孔子——选自《论语中的孔子》

 昵称27494174 2017-02-17



中山国学堂祝您身心健康阖家幸福

一个被称为大革命、大变革的时代,往往同时也是高度混乱的时代,使人不知所措和无奈的时代,春秋时代和当今的年代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时代,需要有人积极地参与变革,也需要有人安静地思考,而孔子所起的作用就是后者。

一、当时的民间这样地看孔子


孔子在当时的处境,与今天的知识分子有某些相似之处。孔子自幼生活困苦,以后因为学识、才能出众而为国人所重视。不过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周游列国也没有得到重用。


有才能者不一定能够为人所用,志向远大的人也不免会陷入困境,《论语》就记载了那时民间人士对孔子的评价。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能够出名。”孔子听到了,便对学生们说:“我去做什么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还是驾车好了。”)


现在也有不少怀才不遇的人,因此对于孔子的自嘲我们应该并不陌生。所不同的,这是一个自信者的自嘲,一个不肯放弃理想的战士的自嘲。网上诸君,应该记住孔子也曾有过的遭遇,记住他的自嘲和自信。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宿。早上管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 子路说:“从孔家来。”那人说:“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偏要干的人么?”)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实是一种很高的评价。


孔子谈论自己的过去: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圣人么?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上天本来就使他成为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了,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许多鄙贱的技艺。上等人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这里,孔子主动地谈到自己的过去,“吾少也贱”。没有怨天尤人,还略有自豪。这样的境界和风度是罕见的。

二、孔子这样地看待富贵


面对纷乱的社会,希望有所作为的孔子这样地看待富贵: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与贵,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不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得到它,君子也不干。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手段去摆脱它,君子也不摆脱。君子抛弃仁德,怎能成就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餐饭久的时间能离开仁德,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就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糙米,喝冷水,枕着胳膊睡觉,其中也自有乐趣。不合道义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中的浮云一般。”)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拿着鞭子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去干。如果不可以求得,我还是做自己喜欢的。”)


上面这段话很有意思,不仅表达了一种信念,而且也非常的务实。孔子不否定对富贵的追求。但是,当富贵或者更大的富贵难以得到的时候,以平静的心情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有利于社会,而且也有利于日后得到闻达。得不到,再去强求,结果不仅名利未能得到,而且在过去会自讨其祸,今天则会自讨其辱。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辱,这种人值不得和他谈论了。”)
孔子推崇颜渊的安贫乐道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多么贤明啊!吃一竹筐饭,喝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穷苦,他却不改变他自己的乐趣。多么贤明的颜回!”)
孔子赞赏子路的自信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说:“穿着破旧丝绵袍,和穿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惭愧的,那只有仲由吧![《诗经 卫风 雄雉》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能不算美德呢?’”子路听了,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说:“靠这种方法,怎样能够拥有美德呢?”)


今天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有子路那种“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自信。如果没有,就不妨远离“衣狐貉者”。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可以这样理解:孔子认为,在不被人所知的时候不要抱怨,加紧学习。


三、尽管面临困境,孔子仍然决意坚持自己的准则


8.13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信我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学习,誓死保卫,使它完善。危险的国家不去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去居住。天下清平,就出来做官;腐败黑暗,就隐居不出。国家兴盛,自己贫穷卑贱,这是耻辱。国家腐败黑暗,自己发财做官,也是耻辱。”)


记不清柏杨还是李敖曾经引用过这句话,说是典型的犬儒主义。应该这样说,虽然孔子把“杀身成仁”作为君子的美德(15.9),但是作为老师,也还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弟子去送死。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知识分子行为的底线。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是一个很好的准则。按照这个准则,知识分子在文革当中积极去革命、造反,在今天为不法和无良的房地产商张目,都是可耻的行为。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呀!国家政治清平,他像箭一般直;国家腐败黑暗,也像箭一般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呀!国家政治清平,就出来做官;国家腐败黑暗,就把本领收卷怀藏起来。”)


在孔子看来,一贯正直的子鱼,国家无道的时候不做坏事的蘧伯玉,都是可以称赞的。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当国家政治清平的时候,便显得聪明;当政治腐败黑暗的时候,便装作愚笨。他的聪明,人家做得到;他的愚笨,人家便做不到了。”)



对于有些滑头的宁武子,孔子也给予了中等偏上的评价。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宁武子不做错事。


当然,孔子之后的儒生自有办法。国家无道的时候首先假定有道,然后再放弃自己的责任。不过,这就属于另外的问题了。

四、孔子希望为人所用

1.孔子是有功利之心的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说:“到死自己的名声还不被别人称道,君子引以为憾事。”)


网上的君子,恐怕也有这样的耽心吧。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问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这里有块美玉,放在柜里收藏起来呢?寻找识货的人出卖呢?”孔子说:“卖掉!卖掉!我是等待识货的人哩。”)反对孔子的人常常引用这句话,以说明孔子庸俗,一心想当官。

2. 孔子是有原则的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景公讲到怎样对待孔子,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就办不到。我打算用次于季氏、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这一次不仅仅是因为孔子讲原则,也与齐景公不想任用有关。此时孔子37岁。


以季氏家臣把持鲁国朝政的阳货想让孔子做官的时候,由于政见等原因,孔子谢绝了。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想要孔子去看他,孔子不曾去。阳货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去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孔子在探听到阳货外出时前去拜谢,不料在路上遇到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说话。”阳货说:“怀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一塌糊涂,可以叫做仁爱么?” ……阳货说:“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事情,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么?”……“不可以——时光一去不回头,岁月不会等待我们。”孔子这才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


杨伯峻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阳货当日把持鲁国政治,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孔子不愿,又不想严词拒绝,孔子这种不得已的敷衍态度活跃如亲见。顺便说一下,阳货后来失败了。孔子当时是否预见到这一点才没有与他合作,存疑。此时孔子48岁。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齐国送给鲁国歌姬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一连三天不问政事,孔子离职而去。)


当然,孔子的离去也与政治上的失利有关系。此时孔子55岁。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请教作战的阵势。孔子答到:“实行礼仪的事情,就曾经听说过;军队作战的事情,我没有学习过。”于是第二天离开了卫国。)


此时孔子59岁。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收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问:“您假若统帅军队,找谁同去?”孔子说:“赤手空拳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一定是面对工作恐惧谨慎,讲究谋略而能成功的人。”)


在评价弟子颜渊的时候,孔子认为,他和颜渊对于名利的态度是相同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今天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乏善可陈。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圈子里去。’这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叫做参与政事呢?”)


这段话可以做多种解释。孔子认为,知识分子不一定要做官,这仍然有现实的意义。另外,也可能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说法。


孔子也发出过愤世嫉俗的声音。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贡问:“怎样才能叫读书人了?”孔子说:“自己行事知羞耻,出使外国能很好完成君主交给的使命,可以说是读书人了。”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怎样?”孔子说:“本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本乡本地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者。”子贡又说:“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言语必定讲信用,行为必定果断,这是不问是非曲直只顾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读书人了。”子贡说:“现在这些从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哎!胸襟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士”,孔子的回答很详细。当子贡联系到时政,问到当今从政者的时候,孔子嗤之以鼻。对于“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我们并不陌生,网上就常有这样的文字。

3. 《论语》也记载了与孔子不怎么有原则的地方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公山弗扰盘踞着费邑图谋造饭,叫孔子去,孔子打算去。子路不高兴,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叫我去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的德政在东方再度兴起啊!”)


孔子说,到了公山弗扰那里,也许还能够举复兴周朝的大业呢。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此时孔子50岁。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佛肸叫孔子去,孔子打算去。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如今佛肸盘踞中牟以抗拒赵氏,您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孔子说:“对,我有过这话。你不知道吗?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道是匏瓜吗?哪里能够只是被人悬挂着而不给人食用呢?”)


孔子执意要到过去他认为的坏人那里去,还说自己能够经受考验。至于“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就更显得急躁了。


后世批评孔子的人常常引用这两个例子,指出他没有原则和虚伪。

五、孔子在奔波的途中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周游列国。《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路上的见闻。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有个狂人叫接舆的,经过孔子的车前,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这样倒霉?过去的已不能挽回,未来的事情还可以争取。算了吧,算了吧!今天当政的诸公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孔子没法和他说。)


每当读到这里,总能体验到一种像梦一般的意境。


否定孔子的学人,常说楚狂接舆是在嘲笑孔子。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其实,接舆认可孔子的才能,把孔子比喻为凤,只是与他对人生的态度不同而已。楚国啊,那里总是出现老子和接舆这样的哲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在那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道:“那位驾车子的是谁?”
子路道:“是孔丘。”
他又道:“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他便道:“他么,该早知道渡口在哪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道:“您是谁?”
子路道:“我是仲由。”
桀溺道:“您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答道:“对的。”


他便道:“像滔滔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工夫。


子路跑回来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变革了。”)



这一段很长。大意是这样的:子路问两个种田的农民或者隐士渡口在哪里。长沮讥讽地说,既然孔丘那么聪明,“该早知道渡口在哪了。”而桀溺的声音洪亮,让我们难以忘却:“像滔滔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落在后面,碰到一个老仗,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丈人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了这一回事。


孔子道:“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开了。


子路便道:“不做官是不合理的。长幼间的关系,你知道是不可以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又如何能够不管呢?你原想不玷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重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说这样做是应该的。至于良好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过去有人认为文中的老仗认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孔子通六艺,不算四体不勤;而从他与樊迟的对话来看,五谷不分倒是有可能的。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孔子在卫国有一天敲磬,有个挑草筐的人在门前走过,说:“敲磬的是一位有心人呀!”过一会儿,又说:“磬声硁硁的,可鄙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算了。水深,索性穿着衣裳踏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说:“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的话难以准确地理解,想必是对孔子不以为然吧。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不是想显示自己的能言善辩么?”孔子说:“我不敢显示能言善辩,而是痛恨那种顽固不化的人!”)


微生亩则更进了一步,想当面奚落孔子。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地的民众围困。他说:“周文王既然故去,文化不就都在我这里吗?上天若要消灭这些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它了;上天若是不想绝灭这些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的这番话没有逻辑,是一种信念。成为圣人之后,人们就理解了。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相信,身边的某些不成功者也可能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此时孔子55岁。


孔子去曹国的路上,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杀掉他。事后,孔子这样说: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将把我怎么样?” )


孔子这样说话,不一定心中就没有恐惧,只是危险和威胁阻止不了他的努力。此时孔子59岁。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饿得病倒了,爬不起来。子路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穷,仍然坚持着;小人一穷,就什么都干得出来了。”)


此时孔子63岁。


六、孔子作为人师的困惑


今天的老师不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得好,不一定就有好的前程。孔子也有过类似的感叹。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渊的学问品德差不多了吧,却经常穷得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居奇,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了。”)


面对困惑,孔子坚持自己的原则。今天有些学校对于阔学生和阔校友的礼遇,在孔子那里是没有的。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还富足,冉求又替他搜刮,增加了更多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的人,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讨伐他。”)


当时的社会也有任人唯亲的现象。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礼乐然后做官的,是一般的读书人;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世家子弟。如果选用人才,我就选用先学习的。”)


孔子在发牢骚,也在阐述自己用人的理念。孔子认为,应该重视才学而不是门第。至于我们,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候,是从“先进”还是“后进”呢?当然,在大学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先进”不是指先学习,而是学得好。


孔子的弟子有时候也对他的人才观不以为然。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派子羔去做费县的县长。孔子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子路说:“那地方有百姓,有土地有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尖嘴厉舌的人。”)


子羔尚年幼,学业未成。子路也想让子羔“后进于礼乐”,于是就有了与孔子的争辩。


七、孔子也有感到失望的时候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不想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假若不说,那我们拿什么传述给后代呢”孔子说:“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想坐个木排向海外漂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敢超过了我,也就没有什么可取了。”)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八、孔子的生活状况


孔子的经历坎坷,但做官以后的生活还算优裕。《论语》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饭食不嫌舂得精白,鱼肉不嫌切得细。饭食霉烂发臭,鱼肉腐败,都不吃。食品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规定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味,不吃。席上的肉即使多,但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定量,但不至于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可吃得不多。)


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孔子的生活也算考究了。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快乐而舒展。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家闲居,整齐清洁,和乐舒展。)


安逸的生活,使孔子能够不为生活所迫而去做违心的事情,能够在奔波之余安静地思考。


九、孔子认为,学识的增加和修养的提高,应该给人带来快乐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忧愁。”)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迷惑,仁德的人无所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裕却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安于贫穷而乐于道义,即使富裕而又谦虚讲究礼节的人哩!” 子贡说:“《诗经卫风淇澳》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就是您说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把已知的事告诉你,你就能举一反三,推知你所不知的了。”)


在这里,子贡提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并且征求孔子的看法。孔子表示同意,并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贫而乐,富而好礼”。当一个有志向的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子贡和孔子提出的准则值得记取。同样,当一个人富贵之后,子贡和孔子的教诲就更宝贵了。


值得重视的,是孔子的自述。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县的县长向子路问道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以至忘记了忧愁,不晓得老境就要到来,如此罢了。’”)


现在的人很难有孔子的这种境界了,即便是读过《论语》的人。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研究过《论语》,又位居小党党首的老夫子,面对记者关于他是否要退休的问题,竟这样地回答:“我这个人啊,不知道老之将至。” 孔子是在研究和思考当中感到快乐,而此公做官做得不知“老之将至”,《论语》白念了。


今天的知识分子,肩负着事业和生活的重担,有些人还忧国忧民,精神上的压力是很大的。不过,我们学到的知识应该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日常的事务,做到孔子倡导的那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十、孔子的生活感悟


孔子有奔波也有赋闲,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不乏闲情逸致和对生活的感悟。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孔子面色一动,一群雉鸡飞起旋了几圈,又停在一起。孔子说:“山脊上的雌雉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拍拍翅膀飞去了。)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回头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十一、后学者论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他主张周天子的权威,主张政治应当正直和正派,主张仁爱。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然就曾经“博学而无所成名”了。


孔子有功利之心,渴望为人所用。同时他又有原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因此除了在鲁国的短暂政治经历之外,几乎不为权势者所用。


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他的坚持。当目标难以实现的时候,孔子就退隐等待机会,同时不停止自己的思考。在野的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开办教育,不停顿地研究和宣扬治国安邦的长久之道,为后世留下精神的财富。


安逸的生活,使得孔子无求于人。而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没有贪婪之心,不为权力和财富而违背原则,因此他足以成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在历史上,有比孔子更超脱的隐士,有比孔子更勇敢的战士,还有比孔子更成功的政治家。孔子兼有他们的长处,比他们更有思想,更有恒心。因此,孔子作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学习圣人,就是要在变幻的世界上坚持原则和独立思考。而在中国复兴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给思想者以安全和自由,发现并且尊重贤者。

2006.4.17


[附记] 《论语中的孔子》中其他相关的文字


我们在赞扬孔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赞扬春秋时代。在那个时代孔子历尽坎坷,但没有被埋没。


春秋时代的伟大,在于那时有强大而独立的社会舆论,自由而又不乏共识。孔子努力奋斗,社会也承认他的才能。孔子20岁得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到30岁时,孔子因为有了一些名气,来访的齐景公就召见了他。这说明,当时对于智者和贤者是重视的,不忍其默默无闻。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甚至危险。但是,像桓魋那样的人未必认真地要取孔子的性命,杀害贤人要付出大的代价。


至于孔子没有为齐景公和卫灵公所用,有着具体的原因,不可以简单地做出君王不接纳贤者或者孔子华而不实的结论。即使是“无道”的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法也不为过,毕竟当时国家的安危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君主,我们至多可以认为他们缺乏远见。还要指出的是,他们给予贤者的礼遇是足够的。


春秋时代的政治运作,也许比我们还要“现代”。我们常常把“人心不古”当作保守的言论。但是,当我们把现代与春秋时代相比的时候,似乎有必要参照春秋之古。


后世没有出现孔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孔子的伟大,后人很难超越。二是后来君权至上,没有了贤人产生的土壤,出现了贤人也不免有性命之虞。


如果我们真的要继承华夏传统,复兴儒家思想,最要紧的是营造宽松的政治气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另外,儒家思想从来不仅仅是官学,不排斥民间的思想。因此,真正的现代儒学不应该成为唯官、唯上、唯名人的势力之学。如果春秋时代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没有孔子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1958.6.第1版. 北京.
2.杨伯峻:白话四书. 岳麓书社,1989.11. 第1版.长沙.
3.丹明子:论语的智慧.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 第1版.兰州.
4.孔子年表. 作者和网页出处待查.



来源: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