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瓷鉴定二十法之十七——微观识瓷认定法

 自华居 2017-02-17
德藏收藏网decangwang2016-11-30阅读原文

我们通常看一件古瓷,容易观大,不看小。容易从宏观上观型看纹,而忽略微观的分析与认定。事实上,如能掌握微观的要素,则乃为鉴瓷里手。

当我们从汉至晚清、民国一切古陶瓷全部主体可见识的情况之下,我们能将某一个年代、某一类器物全面认真地从胎至釉等细细观察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共性之点存在特别突出。而只要抓住这一点,同样足以断真论假。比如南北朝的模具器,只要以微观法看到器面有玛瑙原石粒和脱落的坑点,便一定没错。这是因为,只有此时的低温器物,因温度不达而出现这一特征。再如宋汝的斜开纹、元中期的釉面玛瑙粒小白点,以至唐黄釉金沉底、进口苏料早期铁斑深陷,并锡斑爆外有开裂痕。至正器锡斑内陷,成化中期因釉厚而青花色极淡。康熙青花色分九种,故而有凸感等等。所有的一切器物,尤其以官器御品为例,都有极具特征的突出点,只要用心细细钻研便会找到。而一旦掌握这些微观识别的方法,将不会断错。最大的可能只会出现:像将元器定在了元末明初,将永乐釉红和洪武的搞错,但真与假绝不会搞错。因为太多的最具特征的特殊点,永远不可仿制。再比如部分出土器胎足如柴骨,传世器则足部见腊油,古瓷爆穿孔里大外小等,皆属微观之列,对我们鉴瓷皆有帮助。

微观法所包范围极广,从形到胎至釉及彩料配方变化和彩瓷部的裂纹等等,包罗万象。以至如宣德的桔皮纹、成化的气泡、成化姹紫色入宝石料的凸起冰裂、康熙的铁斑点、道光的波浪釉等,都是微观范围。这些应融会贯通,合理应用,鉴瓷将不会出错。

图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