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人、艺术与《吻》

 百了无恨 2017-02-17
亲吻是艺术家们喜爱表现的主题之一,回顾艺术史上那些以“吻”为题的作品,无论是雕塑、油画、版画或影像,很容易觉察的是,艺术家们赋予亲吻的不只是浪漫。《艺术新闻/中文版》在情人节精选7件表现亲吻的艺术作品,除了甜蜜之外,为何艺术家们中的“吻”还带来了危险、怪异和荒诞? 也许这也是爱情的复杂况味。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87-1793年期间所创作的《丘比特之吻》(Psyche Revived byCupid’s Kiss)是欧洲新古典主义时期以神话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的是丘比特用亲吻将普赛克(Psyche)从无意识状态唤醒的场景。卡诺瓦一贯的优雅凝练在这一作品中得以体现,完美呈现了二者亲吻时刻的浪漫与唯美。而更显而易见的是艺术家将冰冷石材雕刻出鲜活肉体的无双天赋,这一作品也被看作是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艺术家对希腊罗马时期艺术一次有意识的效仿。


  ▲ 安东尼奥·卡诺瓦,《丘比特之吻》1787-1793年

  而与《丘比特之吻》同时期的浮世绘也有表达亲吻这一主题的名作,相比之下,更显大胆直白。时值日本江户时代,情色是这一时期浮世绘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与葛饰北斋及安腾广重并称“浮世绘三大家”的喜多川歌麿(Utamaro Kitagawa)以描绘爱与性见长。作为第一位在欧洲倍受欢迎的日本木版画家,描绘情人与情妇主题的直白作品更成了后来众多西方艺术家,如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和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在创作同题材作品时的重要参考。出自喜多川歌麿在1788年创作的春宫画集系列《枕边书》的这幅作品是系列中表达较为含蓄纯真的一幅,刻画的是客人与侍女在餐馆二楼相会的情形。整个场景暖玉温香,男人爱意满满地打量着他的情人,女人温柔地抚摸男人的面颊。她的和服松垮垂坠,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性感地带”的脖颈一览无余。如此一吻,实在是香艳至极。


  ▲ 喜多川歌麿,《枕边书》系列,1788年

  同样喜欢描绘性的还有近年来在知名度上大有复兴之势的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比起喜多川歌麿作品的直白纯真,克里姆特的创作充斥着性的矛盾和奇异的压迫感。如他20世纪初创作的这幅同样以“吻”为题的代表作,艺术家用金箔大片覆盖画中拥吻情侣的服饰,而将金箔这一非传统元素与传统油画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正是克林姆的绝活。这幅画栩栩如生处并不在吻的当下,却在吻前的一瞬间女子的甜蜜表情烘托了整个主题。虽不见男子的表情,却不难意会。画中曲线的大量运用也是艺术家刻画女性婉约柔美的标志性手法。这幅《吻》收藏于维也纳贝尔维地宫(Belvedere Palace),画作前总是聚集着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有传言称,画中这对情人是克里姆特本人及其红发情人艾米丽·弗洛格(Emilie Fl?ge)。


  ▲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1907-1908年

  喜欢以自己爱情为蓝本创作的还有超现实派艺术家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色彩梦幻艳丽的《生日》(Birthday)是夏加尔的代表作,画中,夏加尔与妻子贝拉在浪漫喜悦的氛围中无忧无虑地漂浮着,画家以超现实的姿势来亲吻妻子。这幅作品创作于夏加尔从巴黎返回俄国娶贝拉为妻的不久后。画中醒目的红色地毯象征着夏加尔与妻子火热的爱情,而艺术家回过头来亲吻妻子的“费力”姿势不但表达了艺术家对妻子热忱的爱,更展现了其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及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的创作逻辑。


  ▲ 马克·夏加尔,《生日》,1915年

  同样具备梦幻属性的以吻为题的作品还有让-里奥·杰洛姆(Jean-Léon Gér?me)于1890年创作的《皮格马利翁和伽拉泰亚》(Pygmalion and Galatea)。不同于夏加尔的表现形式,杰洛姆这幅作品梦幻在表现主题本身。取材于希腊传说,杰洛姆描绘的是皮格马利翁故事中的关键场景——格马利翁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创作的、被他视为完美女人的伽拉泰亚雕像,并幻想着她能活生生地存在,而后爱神阿弗洛蒂忒被其真诚打动,赋伽拉泰亚以生命。这幅作品呈现的便是被赋予了生命的伽拉泰亚与皮格马利翁欢乐拥吻的动人瞬间。


  ▲ 让-里奥·杰洛姆(Jean-Léon Gér?me)于1890年创作的《皮格马利翁和伽拉泰亚》,1890年

  艺术家在表现亲吻时除了传达浪漫、梦幻及幸福,往往还会注入一些不同寻常的元素,例如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这幅创作于1928年名为《情人》的作品。这幅作品中一对情人头上蒙着布,在隔着布料亲吻,让观赏者感到有些不可名状的荒诞和怪异。而这一被布包裹住的头部形象经常出现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似乎与他小时目睹母亲溺亡的经历有关,母亲被打捞上来时被睡衣蒙住的脸从此成为了他的心理阴影。而正是这样荒诞、怪异的超现实元素使画作究竟想要表达甜蜜热恋还是恋人的痛苦分别变得无从可知,而马格里特直至其艺术生涯的尾声都坚称,如此构图并无严格意义,而作为超现实主义画家,其艺术作品对后世的波普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 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这幅创作于1928年名为《情人》,1928年

  同属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美国艺术家曼·雷 (Man Ray) 1922年曾用实物投影法(Raygraph)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实物投影》。实物投影技术是不使用相机、直接将物体置于感光纸上成像的摄影技术。这幅实物投影作品记录的是艺术家和当时的情人Kiki de Montparnasse的亲吻瞬间。无论是接吻的情侣、覆盖在脸上的手或是暗房托盘,这一切都通过幽灵般的影子得以展现。如此表达的“吻”除了浪漫,更增添了先锋的意味。这幅作品也充分阐释了艺术家那句名言:“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


  ▲ 曼·雷《吻》,192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