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谈邬思道的智慧,他为雍正出的主意,件件准确,雍正登基邬思道是第一功臣。 一、太子第一次被废,推选新太子 太子是皇上的第二个儿子,做太子四十年,可惜这个太子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不仅没有一点才华,而且荒淫无度,和皇上的妃子郑春华私通,被十四爷陷害,调兵逼宫,被皇上下令废了太子,并且让朝野大臣们推举新太子,这时候,所有人全部推选自己这一派的首领,朝野之间立刻显出党派斗争。四爷本来正是为难的时候,不知道该推举谁的时候,邬思道为其解忧。邬思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个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的老爷子老了,这么大的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他很精明啊,从不去争这把钥匙,只是默默地帮老爷子干事儿,有一天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就把这把钥匙交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受这个故事的启发,雍正上奏折保举已经废了的太子,虽然看着有些荒诞,但这正好和皇上的心意不谋而合。这一举动,让皇上对四爷刮目相看,大加赞扬。试想,没有邬思道的一席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爷和十三爷怎么会想到保举废太子,不管他们选谁,一定会陷入党争,这只会让皇上更加厌恶。 二、推选大将军,不推十三爷,推选十四爷 西北战事,皇上想找一个大将军,四爷为了让十三爷重获自由,想上书举荐十三爷,而邬思道却因为早已看穿皇上的心思,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一席话让四爷醍醐灌顶。 邬思道:您真的要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啊? 四爷:为什么不? 邬思道:难道您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克尔克蒙古大汗啊? 四爷:那又怎么样,他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呢!我就不信十三弟连这一点都分不清楚。 邬思道:人家要是以此为借口极力反对呢? 四爷:我就以百余口身家性命力保。 邬思道:那四爷这百余口性命也就断乎难保了。 四爷:这话怎么讲? 邬思道: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其实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后援,茫茫荒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粮草不济,后援短缺。查尔丹全军覆没,大家都说他是轻敌冒进,可就是没人替他想一想,兵部一个月几道兵符,责他为己观望,而应给他的粮食又找种种借口不按时供应,他坐困愁城,能不急着找叛军决战吗?如果说查尔丹轻敌冒进这恰恰是朝廷逼的,他的失败不是败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四爷:可老十四也是知兵之人啊,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兵败? 邬思道:没错,十四爷和八爷要的就是查尔丹兵败。 四爷:他们不惜牺牲朝廷六万大军,就是为了争夺这个带兵之权? 邬思道:是啊,四爷,皇上若派了十三爷为大将军,十四爷和八爷更会时时设阻,处处掣肘,到那个时候,十三爷就是第二个查尔丹,十万大军和四爷这百余口性命,就没了。 厉害啊,分析的如此透彻,在他眼中,皇上就是一个透明人,任何心思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若不是邬思道的一席话,四爷恐怕拼死力保十三爷,那么不仅皇位无望,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了。而正是这次四爷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让皇上赞许不已,更体现出自己的仁君气概,更是让八爷一头雾水,同时也显现出八爷的心胸狭窄,一箭几雕,四爷在夺嫡路途中又近了一步。让四爷胤禛登上皇位,其实,论才略,他不及十四爷,论阴险狡诈、人脉关系又不及八爷,而他幸运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足可抵挡百万大军的军师。当然推选大将军他还有拿手,就是陕甘总督,负责供应粮草,拿下陕甘总督就等于控制了大军。 一句话打败叛军 年羹尧带领大军,每天消耗20万银子,就是找不到叛军,皇帝急,年羹尧也急,年羹尧急的杀探子,找不到人就杀。邬思道给田文镜送军粮到西北,与年庚一交谈,三个字,“灯下黑”帮年找到了叛军,打了胜仗。一人能定十万兵啊。 功成名就,隐退 最后邬思道的结局也很圆满,他在雍正登基后就走了所以他活着。历史上好多大谋臣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张良、刘伯温,但邬思道活下来了,不仅是他的读心之术更是有他超凡的智慧。他知道一旦四爷登上皇位就是他隐退的时候,毕竟,一个可以看穿任何人心思的人是非常可怕的。 四爷当了皇帝之后,恐怕也就不需要这个军师了,毕竟一个随时知道自己想什么的人是自己最大的威胁。邬思道走得好,这一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