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因果关系是人类大脑中最危险的关系

 lion__ 2017-02-17

鸟学者说

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归结为某种已知的东西,这使人轻松、平静、满足,此外还给人一种权力感。要知道,未知之物让人感到危险、不安、忧虑,人类的第一个冲动便是消除这些痛苦,因果关系是最佳选择。


混淆因果,是理性的真正堕落


一个叫柯纳罗的意大利人,在他的书里鼓吹“节食”是长寿幸福以及有德的良方。我毫不怀疑,几乎没有一本书(《圣经》除外)像这个如此好心肠的怪东西这样,造成这么多的祸害,缩短这么多的生命。这个厚道的意大利人把他的节食看作他长寿的原因;其实,长寿的前提,即新陈代谢的极其缓慢,微乎其微的消耗,才是他节食的原因。对他来说,吃多还是吃少并非任意,他的节俭并非一种“自由意志”,他吃多就会生病。但是,倘若不是这种鲤鱼之躯,一个人就不仅最好、而且必须适量进食。我们时代的学者,神经力之消耗如此迅速,使用柯纳罗养生法只会致自己死命。


再也没有比“倒果为因”更危险的谬误了,我称之为理性的真正堕落。

 

因果关系,并不客观存在

 

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知道何为原因,我们总是假想“”内心事实“是因果关系的证据。一个行为,它的原因,可以在意识中寻找,并且只要去找,就总能找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动机、意志之类。然而,任何一件事,怎能离开意志呢?是的,意志推动了一切,所以它也不能额外再说明什么——它仅仅伴随着过程。动机是另一个谬误,它纯属意识的表面现象,行为的伴随物,与其说它体现,不如说它掩盖了一个行为。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作为原因世界、意志世界、精神世界的世界,那么,客观的因果关系真的存在吗?

 

原因冲动,来自哪里?

 

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归结为某种已知的东西,这使人轻松、平静、满足,此外还给人一种权力感。未知之物使人感到危险、不安、忧虑,——第一个冲动便是要消除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因此:随便哪个解释总比没有解释好。因为事情本质上只涉及要摆脱压迫人的观念,至于采用什么方法摆脱它们倒不太严格。未知之物借以解释为已知的第一个观念干得如此出色,以致人们把它“当作真理”。快感(“力量”)的证据是真理的标准。


原因冲动是由恐惧感决定和引起的。“为什么”的问题、只要可能,就不会是为原因而提供原因,相反是提供一定种类的原因——一种令人平静、解脱、轻松的原因。某种已知的、经历过的、铭刻在记忆中的东西被设定为原因,乃是这种需要的第一个结果。新的、未经历过的、陌生的东西则被拒绝承认为原因。


所以,被找来当作原因的不仅是一定种类的解释,而且是一种精选的、受偏爱的解释,籍之可以最迅速最及时地消除陌生、新奇、未曾经历之感,——是最通常的解释。——结果,一定种类的原因设定愈来愈占据优势,汇成体系。终于取得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排除了其他的原因和解释。——银行家立刻想到“生意”,基督徒立刻想到“罪恶”,少女立刻想到她的爱情。


通常的不快感的“解释”。它们是由与我们敌对的生灵造成的(譬如歇斯底里患者被误解为女巫);它们是由不能允许的行为造成的(譬如把犯罪感强加于一种生理上的不适)。它们是作为对我们似乎不应当做、不应当是的某种东西的惩罚和一个报应。


通常的愉快感的“解释”。它们是由相信上帝造成的;它们是由行为端正的意识造成的;它们是由事业的成功造成的;它们是由信仰、爱、希望等美德造成的。


实际上所有这些冒牌的解释都是后继状态,仿佛是把愉快感或不快感翻译成了一种虚假的辩证法。一个人拥有希望,是因为生理上的基本感觉依然强大充实;一个人拥有信仰,是因为充实感和强壮感使他宁静。

 

注:这篇文章已经过鸟学者的反复打磨修改,要知道,尼采的文风艰涩难读,文本出自《偶像的黄昏》,我相信,翻过原著被吓跑的小伙伴,一定可以体会鸟学者为编辑这篇小文掉了多少羽毛。求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