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点┃双向转诊运行不畅,问题出在哪儿?

 渐近故乡时 2017-02-17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十六字方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很快,“双向转诊”成为了医改工作的热点词汇。


顾名思义,双向转诊就是国家多年来推广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的体现。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双向转诊工作似乎总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制度不健全,以及左右双向转诊的“背后因素”过多是主因。

 

双向转诊工作的主体是上级医疗机构、下级医疗机构和病人,这三者之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默契机制,双向转诊则只会是一种“口号”,“减少病人开支”和“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冷冷清清”的目标,也会化为泡影。

 

当下,多数医生的收入被“捆绑”在病人的“消费数额”上,不管是哪个级别医院医生,都不愿意将病人转走。很容易出现急病、重病使劲往上转,慢病、一般疾病则按“大病”治的现象。再加上多数病人有推崇大医院的心理,认为“大医院设备齐、医师技术好”,一旦住进大医院就不愿转回基层医疗机构。

 

近年来,各地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让病人与村卫生室、社区医院形成“你情我愿”的契约关系,为双向转诊等工作铺路。


然而这些想要为病人带来方便实惠的签约服务、双向转诊服务等却总是处在“碰壁状态”,甚至有村民“转回来”就后悔了,“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药也没得用,小手术也无法做,甚至连换药都不行。”一些村民纷纷把这些愤怒泼洒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生身上。

 

在笔者看来,要让双向转诊得到全面有效推广,最终成为常态化,路还很长。

 

首先,要让双向转诊的上下级医疗机构愿意为病人提供一切转诊条件。

 

比如,大医院医生要与社区医院医生完全主动沟通,双方不再有“病人走了,收入少了”的顾虑,这需要进行医生收入制度改革。再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必须提高自身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保证为转回来的病人提供不逊于大医院的服务,这也是很多病人最关心的。

 

其次,要让病人正确认识双向转诊的好处和必要性。

 

在农村,好多老百姓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很少主动学习和了解医学常识,完全把治病保健算做医生的责任。面对疾病时,总有“大医院医术好、小医院设备差”的想法,不愿意就地就医。在这种对医学常识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很多病人不愿意接受双向转诊服务。因此,要做好双向转诊,必须向老百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最后,要形成长效机制,让双向转诊不因人员变化、时间、空间等影响而搁浅。

 

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总是不断地换人,特别是领导经常更换,难免有“一泼班子一泼戏”的现象。前任领导协调好、处理好的双向转诊机制很容易被后来领导反对,导致职工“分不清方向”,双向转诊悄悄被搁浅。


所以,要让双向转诊模式真正全面推开,惠及百姓就医,并让医务人员满意,还有很多制度需要完善。比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身份、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待遇、村民和居民医学知识普及机制、各级医疗机构硬件建设、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基本药物制度等等。如果这些方面继续得不到改善,双向转诊或将继续“叫好不叫座”!

作者: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复兴村梅松政诊所    梅松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