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痛悼念】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先生因病逝世

 王林正水晶牛 2017-02-17


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同志,因病于2017年2月17日11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范瑞娟同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上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有阳刚之美,在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成功饰演了梁山伯一角。合作首创了越剧弦下调,为越剧剧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范派表演艺术。在越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因家属遵循范瑞娟同志生前遗愿,不举行追悼仪式,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花篮。剧院将择日举行范瑞娟同志追思会及纪念演出。

        特此讣告

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

(上海越剧院)

2017年2月17日


范瑞娟,别名范竹山

1924年1月6日出生

黄泽镇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

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6年春

随班到杭州、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

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

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范瑞娟早期剧照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

与袁雪芬合作

投入“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

在九星大戏院与袁雪芬首次合演《梁祝哀史》

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

▲《梁祝哀史》 剧照


1946年5月

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年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

同组东山越艺社

同年夏

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8年

《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

饰演该剧中牛少爷和祥林两个角色

▲《祥林嫂》剧照(1962年摄)


1948年秋

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

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

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1949年7月

进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结业后

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率团进京

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

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著名人士

观看了演出

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1951年

进华东戏曲研究院

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并任副团长

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

'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

同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52年

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

与袁雪芬、傅全香等合演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获演员一等奖

▲《白蛇传》剧照


1953年10月

与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

并于1957年获文化部颁发的

'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1953年冬

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

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

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夏

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

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

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范瑞娟与卓别林等


1955年6-7月

随团参加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苏联访问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

▲参观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博物馆


1958年6月15日

上海越剧院一团带《梅花魂》、《打金枝》

《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

▲《打金枝》剧照


1959年

赴四川学习川剧《李亚仙》等剧目

1961年

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1964年

排演《不准出生的人》

1976年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剧目

并拍摄《范瑞娟表演艺术》、《沈园绝唱》

《余音袅袅绕梁来》等电视片

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

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

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

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

1999年8月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

2003年12月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孔雀东南飞》剧照


▲《李娃传》剧照


▲《沈园绝唱》剧照


1956年范瑞娟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4月

获上海市“三八红旗荣誉奖章”

2006年5月

荣获“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荣誉”

2008年2月

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9年2月

被上海市授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范瑞娟不仅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唱腔、表演风格,同时也为越剧剧种的发展、女子越剧舞台艺术的表演形态及越剧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唱腔风格上,范瑞娟继承前辈著名小生竺素娥朴实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借鉴吸收了京剧、绍剧的营养。尤其是学习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的运腔特色和唱腔因素,融化于自己的唱腔之中,形成了憨厚朴实、凝重大方的唱腔风格。范派唱腔音域宽,旋律起伏大,长腔多,擅长运用抒情性较强的【慢板】揭示各种不同人物的感情;同时范派唱腔曲调华彩而有气派,音乐形象鲜明而富有特色,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范派唱腔中,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过对唱句尾装饰加花或把伴奏过门作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曲调深情华彩,连绵不断,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时,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在传统【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黄】,首创了越剧【弦下调】,【弦下调】对推动越剧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4年夏,周恩来总理出席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用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招待各国代表和记者,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同年,影片获得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得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

在表演风格上,范瑞娟接受现实主义表演方法,重视从人物和生活出发进行创造,突破行当限制,除塑造了朴实敦厚者如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许仙等之外,也饰演了英武慷慨的人物,如《忠王李秀成》中的李秀成,《双烈记》中的韩世忠等,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师承范派的弟子有陈琦、邵文娟、史济华、章瑞虹、吴凤花、韩婷婷、方雪雯、江瑶、张志明、张惠忠、韩林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