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爸爸这样用普通数学绘本做幼儿奥数启蒙

 豫豫豫豫 2017-02-18


文/果妈,转自“水木百合课堂”


前天,果爸在家,心血来潮地问:“果果的数学最近咋样?”

 

果妈心虚道:“还可以,吧?”然后随手塞给果宝一本数学绘本,“妈妈做饭去了,你跟爸爸看。”于是果宝欢天喜地捧着书去了。

 

半小时后,我从厨房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伸出头来瞅瞅,发现果宝正一副苦兮兮的样子,看到“救星”来了:“妈妈,这个我不会……”果爸正襟危坐:“自己想,别求救。”“就是不会嘛~嘤嘤嘤。”

 

果妈赶紧凑过去一看,是这么道题——

 

 

如果换了是我跟果宝,我必然会这样做:

 

让她自己先读题目,然后按照蒙古包的大小,把各自能住几人用笔标注出来(我问、她答、我标注),再根据提问,辅以道具引导她作答。

 

然而现在跟她爸爸,显然从读题到解题,完全是在靠她自己。

 

我忍不住帮她解围:“这是我们读过的7、8套数学绘本中最难的一套,你得提示她一下,就能做出来。不然会挫伤她的积极性呢。”

 

果爸:“这书封面不是写的4-5岁(下)吗?”

 

我:“是没错,但我觉得它堪称幼儿届的奥数书……”不信,look~(点击图片放大看字

 

 

 

果爸:“既然是4-5岁使用的,她就能自己做出来。”

 

我:“那这题目的意思,你先讲给她听一下。”

 

果爸:“果果,这里面的哪个字你不认识?”

 

我插嘴:“认识不代表能完全理解,书里的每道题都得绕2、3个弯……”

 

果爸:“再看3遍题,自己做。”

 

果妈、果宝:“……”

 

 

 

只好继续去炒菜,过了一会儿,我听到外面有“give me five”的击掌声。原来果宝已经想出了“4 5”的答案。正准备替她高兴,又听果爸说:“第一个问题还有答案,继续想,想完再吃饭。”

 

只见果宝又一副十脸茫然的不情愿状。

 

饭菜上桌了,果宝还在哼哼唧唧:“妈妈,我想不出来,我饿了,想先吃饭。”

 

我赶忙说:“好,吃完再想吧。”

 

果宝如蒙大赦。

 

果爸:“不行。”然后转头小声对我说,“定好的规矩,不要打破。

 

我会意道:“好吧,刚是不是说好的想完再吃饭啊?再努努力,马上就有答案了。”

 

果爸:“爸爸妈妈都等着你想完再吃。”

 

果宝这才“机智”地从桌子上拿了一捆小棍走,在沙发上捣鼓起来,过了一会儿,又说:“5 4是9。”

 

 

 

“这还是第一个答案啊。继续摆,你一定可以。”

 

5分钟后,果宝:“3和6”。

 

 

 

果爸果妈:“对啦,好棒好棒,继续啊,还有一个答案。”

 

半分钟后,果宝:1和8”。

 

 

 

我:“太厉害了,快来吃饭吧。”

 

果爸:“谁说对的?再看3遍题。”

 

果宝开始哭了:“我好饿,要吃饭。”

 

果爸看了我一眼,说:“遇到困难不能绕着走。很快就能想出来的。”

 

神游了2分钟,果宝终于摆出她“最后一个答案”:“6 3。”

 

果爸:“这是你的第二个答案啊,还有一个不同的呢?”

 

我想此时的果宝内心是崩溃的,因为经过几轮和我们的博弈,因为妈妈“松过口”,她就想偷懒选择“低标准”:要吃饭,要放弃,心思根本不在答题上,完全忘了自己前两个答案是什么,一边哼哼一边等着我们“跟她妥协”。

 

见我们半天都没有妥协的意思,只好再去看题,终于把“4 5”、“3 6”、“2 7”全摆出来了,全家欢呼,吃饭~

 

 

 

果爸把小棍拿过来,教了一遍方法:

 

“你看,没有住1个人和8个人的蒙古包嘛对不对?我们就先固定2根不动,那9根小棍就能摆成2 7;从多的那边拨一根过来,就是3 6;再拨一根过来,就是4 5;再拨一根,就是5 4,跟前面一样了,所以答案就是2 7、3 6、4 5啊。你要学着突破自己,你看刚才就做得好棒是不是?一开始觉得自己不会,最后知道去摆小棍,不是想出这么多答案来了吗?”


果宝边吃饭边点头:什么是“突破”?

 

果妈:“就是超过自己原来以为的能力范围。快吃吧,吃完咱们再想第二个问题。”

 

饭后,我们收拾,果宝主动去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大声喊:2 3 4,妈妈!”

 

 

 

“哇塞对啦,你太棒了,爸爸,快来看!”

 

果爸过来看了看小棍,随口问:“还有答案吗?”

 

果宝得益于刚才爸爸教的“拨小棍”方法启发,立刻说:“1 4 4。”

 

 

 

我翻个白眼,心想终于有果爸说得不对的时候了:“你确定还有答案?再看一遍题,哪有住1个人的房间?哪有两个4人房间?

 

 

 

果爸本来说:“哦,是没了。”但一秒后突然说:“不对,答案还多呢。谁说2人间不能住1个人?4个人就只能住在四人间?

 

果妈内心顿时写了一个巨大的“服”,这才叫奥数题好吗???

 

 

 

然后带着果宝继续按照她刚才的思路,依次记录了她摆出的答案:


2 3 4=9

1 4 4=9

2 2 5=9

1 1 7=9

1 2 6=9

3 3 3=9

 

果宝得意地把小黑板拿去给爸爸,总算得到了表扬,果爸说:“还有答案,我们一起来摆吧。先固定1,就有1 1 7,1 2 6,1 3 5,1 4 4对不对?固定2,就有……你漏了一个是吧?但是已经超级棒了!”

 

 

果宝喜不自禁了老半天,跟爸爸举了好几个高高,总算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了2个难题。又明白了宽大的三人间也是阔以奢华地住1个人滴。果爸对我说:“全靠自己,她才能形成一套独立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而不是你的。怎么最适合自己,她就会怎么来。”我点头如捣蒜。

 


看完这个故事,可能有些“放养派”家长此时内心有千万匹羊驼在奔腾。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件小事,果妈自己得到了几个启发,跟大家共享:

 

1
追求质还是追求量?

按照往日我和果宝的做法,打着保护积极性的旗号,在我屡屡的“提示”和“拆题”下,她一晚上能做4~5页绘本,然后我会让她休息。但是效果呢?都是妈妈的帮忙,下次遇到同类题,在独立的状态下,她能做出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前天一整晚,她只解出这么一页题,可收获绝对远大于刷五页的效果。我也相信,这样的方式持之以恒,她定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2
开拓性思维怎么来?

成人的世界,凡事都讲求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新颖创意,但其实我们的思路早已被社会的各种“规则”禁锢在狭小的“合理”范围之中。一个表面看上去的“唯一”方案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思路?


如果跟果妈一样,不多想,就真没了。但如果再想一分钟,打破这个规则:“为什么1个人就只能住在1人间里?住2人间、3人间、4人间行不行?”说不定,就会豁然开朗。

 

多启发、少禁锢,幼儿的天马行空往往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3
遇到困难要绕道吗?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挫折教育”。但只停在口上没用,孩子遇到困难,大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去帮忙、提醒、解围、代做,主动把标准一降再降。久而久之,孩子遇到困难时的自然反应必然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求助、绕道、找借口,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所以,适当的挫折教育,不应该放弃。


4
家庭教育思路是否该统一?

当然。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如果家长定下一个令Ta不易达到、不想遵从的规定,另一个家长又帮Ta代言,Ta绝对会立即拥护自己想要的“低标准”,打破先前大人所立下的规矩。于是,“规矩”对Ta来说,再无严肃性,也不再会奏效。

 

所以,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规矩,家里不论有几个成人(尤其老人),都要维护立规矩者的权威,统一标准,严格执行。这样,“规矩”才会变得有意义。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