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雨水节气的时间 2月18日 19点31分(丁酉年正月廿二) 雨水的含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节气,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雨水三候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 獭祭鱼 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二候 鸿雁来 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 草木萌劝 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雨水节气,降雨逐渐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雨水节气,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雨水节气,变化无常的天气及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那么,雨水节气养生的要诀是什么呢? 雨水节气 养生四诀 要诀1:春捂要恰到好处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1.不要过早减冬衣 需要提醒的是,大众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大家都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到底要捂哪里? 2.保暖的重点在腿脚 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更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 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3.年老体弱者 少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尽管养生道上有种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要诀2:暖湿天气注意脾胃气滞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1.不喝凉水凉茶 平时喝水尽量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2.不可盲目进补 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这时候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要诀3:饮食以平性为宜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又风多物燥,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因此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据营养专家马冠生介绍:这个节气期间饮食的基本原则还是谷类食物为主,食物多样。 要诀4:保证能量的充足摄入 能量的来源以谷类为主,形式可以是米饭、馒头,同时注意变换花样,如南方的米线、米粉、北方的面条、大饼等; 注意经常吃些粗杂粮,除了做成玉米面、高粱面窝头等,每天可以通过粥的形式来增加粗杂粮的摄入; 做粥时,加些薯类如地瓜、山药等,可做成地瓜杂粮粥、山药米粥、莲子粥、红枣粥等。动物性食物适量吃、油炸等油腻的食物不吃或少吃。 禁忌食物:春季忌食发物,不得生食葱蒜,多多吃素。花生宜煮不宜炒。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