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茶艺文化"?一个不等同于"茶艺"的概念----《茶艺文化审美观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2-18

编者按:朱红缨教授是浙江树人大学茶艺专业的创办人,学院派茶艺的代表。她十年前写作的《茶艺文化审美观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其代表性观点。该文在对茶艺文化作出定义和解释后,主要探讨了茶艺文化作为艺术形态存在发生的四个特征:仪式化、人格化、审美化、大众化,阐述了茶艺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去距离趋向,着重于中国哲学中寻求理论的依托,尝试以茶艺为典型生活艺术形态,呼吁建设具有普世性的中国元素的美学理论。本文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故公众号予以推发。

本世纪以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术大讨论,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更多的人看到了传统美学正在进行的反思与创新。有学者对审美主义进行了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神性审美主义的三种分类界定,从而忧虑:发生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主义对感性审美主义实现了体制化,促成其一元独尊,而使游戏审美主义和神性审美主义被边缘化,嗅到了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娱乐至死”气息。还有学者梳理了讨论的三大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为当下中国的本土命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应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的泛化,还是美的异化等,从中找寻答案。更多的学者们开始寻求即尊重理论有兼顾现实的审美个案对象及现象的研究方法,认为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传统,应对它的非普世性进行学科性的理论提炼与审视,以建立中国美学的普世性。

关注当下发生的具有中国特征的审美实践,能为理论建设提供个案和材料,似乎是目前所必须为的。作为我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具对象:茶艺文化,通过它的实践与研究,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命题:茶艺文化是一个审美对象吗?茶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审美实践?尝试以个案的叙事角度来继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

一、 茶艺文化的理解
茶艺一词有狭义、广义之分,与狭义的茶艺相关联的名词有茶礼、茶道、茶技等,从不同角度共同诠释饮茶生活的行为。广义的茶艺,概括了以上的名词,它是一门研究饮茶生活方式的学问,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为精神核心,以茶、水、器、火、境为基本元素,通过具有规范仪式的审美创造,展现饮茶活动,从中表达理想的人格和社会图景。广义的茶艺涉及了思想性、艺术性、制度性和技能性等四个范畴:

1、茶艺的技能性,是指茶艺活动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技法,完成客体基本元素:茶、水、器、火、境的恰当呈现。对这一领域的侧重,也称为茶技。茶艺技能性首先表达的是科学性,也即“合理合德”。不同茶类各有茶性,各具色、香、味、形的茶品,因而“依物德”而选用的沏泡茶器具、水品、火候、程序等,都有不同,“合理合德”是茶艺的基础。其次是技巧性,追求“气韵生动”,它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以至得心应手,达到“熟能生巧”。第二阶段强调主体意识介入的继续练习,而实现动作规范、细腻、到位,达到“心技一体”。第三阶段逐渐传神达韵,达到“气韵生动”。

2、茶艺的制度性,是指茶艺活动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定、形式以及风俗习惯。一是茶艺活动的“在上为礼”。比如作为唐代最高茶艺大师的陆羽在《茶经》中严格程式规定“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不仅深得朝廷的器重,还促成了当时社会的“比屋之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也证明了唐代宫廷茶艺的规定性。宋徽宗著书《大观茶论》,对茶、水、器、火、境的详尽论述,对“烹点之妙”的精细描述,不仅反映了宋代茶艺“莫不盛造其极”,斗茶及各种茶会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兴盛,还反映出最高权力机构对茶艺作为国家行为的重视。南宋朱熹《家礼》中详细记载了茶礼程式,并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掌握的平常的祭祀礼节,因其频繁而被称为“通礼”。二是茶艺活动的“在下为俗”,日常生活中的客来敬茶、以茶馈赠、以茶为聘、以茶祭祀等饮茶风俗一直延续至今,超越了制度的变更而更具有历史性和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决定意义。以上这些都反映了通过茶艺活动而形成的的社会规定性存在,对这一领域的侧重,也称为茶礼。

3、茶艺的艺术性,是指茶艺活动涉及了“情感和想象力”的领域,它通过饮茶行为的审美创造再现饮茶生活的现实,表达其中的情感理想,是人们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相结合的形象反映。这一领域也即是狭义茶艺的主要描述。茶艺中体现的艺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艺术,运用茶艺的行为,在生活中来创造美、表现美,在生活中来感动美、体会美,用茶艺之美来还原生活;二是舞台艺术,强调审美创造的作品意识,强调多样艺术元素在茶艺型式中的结合和运用,用艺术的饮茶生活来展示美。

4、茶艺的思想性,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为核心,借助茶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与浪漫,祈愿理想的人格和社会图景。茶艺的思想性领域虽与茶道内容十分接近,但仍是有区别,茶艺的思想性最终是通过茶艺技能、茶艺艺术、茶艺规范来传达和表现;茶道则不然,它可以与茶艺一样表达,也有其另外的一方面的境界。比如从谂禅师的偈语:“吃茶去”,虽是通过饮茶来修行,但外在的存在与认定都已不重要,过程与结果只在人本身,所以在茶道境界中,茶、水、火、器、境等客观元素都可有可无。这种理解一方面飘渺的很,一般不在茶艺实践中;另一方面,它的包容性很强,显示出“无”的魅力,事实上,茶艺也总会不自觉地涉入这一领域。

          

综观以上内容,广义的茶艺关注主体作用于客体物质形态的存在及其发展,关注社会规定对于饮茶行为的影响和继承,关注饮茶活动中表达出的价值理想、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其事实上是对饮茶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三层结构的涵盖,因此,我们将广义茶艺称为茶艺文化。

悦读茶书会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