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十大义理(一)

 zhangshengli86 2017-02-19

中华十大义理(一) 陈杰思著

                          中华十大义理

                                      一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子张又进一步问孔子内容是什么,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施:给予。济:救济。譬:比喻。也已:相当于“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u)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德,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着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
    子曰:“知者乐(yao)水,仁者乐(ya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e),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 仁远离我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游习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子说:“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

    孟子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说:“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孟子说:“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

 

                                        二  义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译:孔子说:“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完全依据利益多少来行事,就会多招怨恨。”(放:通“仿”,依据。)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义来行事。”(适:可。莫:不可。比:紧靠,为邻。)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整天与众人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提及仁义,还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以造就啊!”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这就是君子啊!”(孙:同“逊”,谦让。)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少而是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便不会觉得贫穷;和睦,便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地的人还不来归顺,就培育文化、修养道德来招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礼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译: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体:基础。)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译:孟子说:“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君王!何必谈利!要讲求仁义就行了。君王说:‘怎么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么样对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么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在争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孟子曰:“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译:孟子说:“作为臣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君王;作为儿子,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父亲;作为弟弟,怀着功利之心对待他的兄长。这是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抛弃仁义,怀着功利之心相互对待,这种情况下还不灭亡,是没有的事。”

    孟子曰:“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译:孟子说:“如果不符合正义,如果不符合正道,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不随便从别人那里取得。”(介:同“芥”,小草。)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译:孟子说:“鱼是我所需要的,熊掌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本是我所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生命本是我所需要的,但如果我所需要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苟且偷生;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就不躲避。(辟:同“避”。)

 

 

                                     三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一日:一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道:通“导”,引导,教导。齐:规范,整治。格:亲近,服从。)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易:失常,过于浪费。戚:音欺,忧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孔子说:“《诗经》激起好善恶(wù)恶之心,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情操。”(诗:指《诗经》。)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葸:畏惧的样子。绞:刻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不论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孟子曰:“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译:孟子说:“(一个人只知)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接受教化,就接近于禽兽。”

 

 

                                          四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孔子说:“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就教于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就:接近。正:匡正,纠正。)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译:孔子说:“喜好仁德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喜好聪明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喜好诚实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贼害(自己)。喜好正直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刻薄。喜好勇敢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混乱。喜好刚强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其中的优点来学习,对于缺点就要改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孔子说:“聪明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意:通臆。必:必定。固:固执。我:自以为是。)

    《中庸》第二十章: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译: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知:同“智”。)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要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践。

    孟子曰:“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子说:“ 明辨是非之心,这是智慧的萌芽。”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
    译:孟子说:“仁爱的实质在于敬爱父母双亲;道义的实质源于尊敬兄长。;智慧的本质就在于明白前二者并坚持去做。”

    王阳明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译:王阳明说:“凡是批评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

                                      五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办了。”

    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译:孔子说:“如果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孔子说:“言语一定要真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可耻。”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子夏说:“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总是再三反省自己:给人家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日:每日。省:反省。)

    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译:孟子说:“到达极高的诚实的境界,而不能感动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真诚,就想感动他人,也是不可能的。”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译:荀子说:嘴上能够说的,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嘴巴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器”。嘴巴善于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妖”。治国者应当敬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