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分析:为再融资新规点赞,春季行情已在路上

 xm风帆 2017-02-19

周五证监会发布的新政,可谓“四两拨千斤”,将影响深远。我们看看:

1、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

2、增发的董事会决议距离前次资金募集到位不得少于18个月

3、申请再融资不得存在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从这个规定简单解读,就是限制再融资规模,限制再融资时间区间,这个影响对整个市场相当有意义,当我们把矛盾焦点都对准IPO的时候,其实我们忽略了定增的规模。据杨韬数据统计:2006年至今,IPO融资总额是2.23万亿,你知道定增规模是多少吗?2006年以来,定增规模竟然高达6.38万亿,是这个时间区间IPO规模的3倍。2016年再融资规模创下历史记录,全年达到了1.7万亿,2017年刚刚过去一个半月,再融资已经超过3500亿元。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IPO上的时候,定增才是背后打黑枪的人啊,这个才是比IPO更加凶猛的抽血机器,伴随着定增后是不断的大小非解禁,这样的恶性循环,市场怎么才会走好?

还有一点被大家忽视的,这次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取消了“董事会公告日为基准”的定价原则,这个被取消的规定被超过90%的定增企业利用,这两个规定有什么学问?市场不是有句话吗?增发就是为了减持,很形象的说明了当前的问题症结。未来,这个局面将改变,因为新政堵死了套现的路径。因为按照原有规定,董事会定增方案(包括价格)出来后,市场会大幅炒作,有的涨幅几倍,从而拉高了股价,但是参与定增的资金却坐享董事会确定的价格,大幅获利,这样就给了未来减持留下了伏笔,如果采取新政,只能是“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价格,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套现路径,未来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就会降低。更重要的是,一些为了参与定增获利的资金,因为没有的足够的盈利空间,参与的动力就会下降,大股东为了套现而定增的动力也会下降,市场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情况,定增回归本来的融资功能,只有真正为了发展的企业才会去定增,而为了套现去定增的,因为压缩了盈利空间,动力会下降许多。

这个政策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啊,靠定增发财的资本们,需要寻求新的方向,其实是保护了中小投资者,掐断了部分利益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本流入二级市场。

刘主席是个争议性的人物,但这次真的给刘主席点个赞,抓住了矛盾的焦点。这个政策的实施,利空重组、壳股等概念炒作,长期看,是把资金从概念炒作往价值投资上驱赶,利好价值投资。

再来说说当前市场,进入今年以来一直在叨唠的春季行情,貌似本周又出现反复,目前市场如惊弓之鸟,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过度解读。事实上,在我们这种不断的质疑声中,春季行情已然在路上。自1月16日的低点以来,指数反弹了5%左右,这个低点仍然是比较有参照性的一个低点,上周文章专门讲到每年的2-5月份,是最好的做股票的时间窗口,今年我判断也不例外。因此,短期的调整,仍旧不改春季行情的看法。

从前两个月来看,今年的行情主要还是集中在主板的基建、煤炭、有色等周期股,中小创依然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萎靡,这与新股超发、定增凶猛、大小非解禁杀估值息息相关。成长股当然也不好,主要还是近些年来,成长股估值整体偏高,杀估值的行情,成长股也不例外,因此伴随着新股不断发行,成长股整体没行情,不分好股坏股,一律不行。同时一些防不胜防的事件越来越多,有些股明明今天走势稳健,第二天直接大幅下挫给脸看,这其中你找不到任何事件信息,非常妖,根本无法防御。

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有些股确实已经到了狙击区间,尤其是周五再融资新政策的实施,更有利于一些真正的成长股。伴随着年报及一季度预告的披露,机会正在酝酿。当然,现在谈成长股会被骂不懂风情,被骂不会跟随市场趋势,现在市场都在大谈特谈周期股、国改等。上周人在上海出差,到处都在聊周期股是目前机会最大的投资品种,浏览几个投资栏目,貌似不提周期股的投资机会就不合时宜,这个味道让人警惕。本人曾在能源相关大型集团从业十余年,从去年6月份开始,见证了煤炭等品种价格连续18周上涨,这个阶段,却很少有人谈周期股的投资,至少不像是现在这样,回过头看,那个时候才是煤炭股投资的最好时机,事实证明煤炭指数从6月份到11月份见顶5个月上涨了50%。当煤炭价格终于到了历史的次高位,业绩反馈在了4季度的报表上,推算一些企业的市盈率甚至到了10以下,吸引了众多的股评家和分析师的眼光,滂沱的推荐终于来了,业绩好估值低,但是岂不知,不要忘了彼得林奇的总结,周期股应该在高市盈率介入低市盈率卖出,代入这个逻辑,6月份反馈的2季度业绩刚好是市盈率高的时候,当前反馈的四季度业绩刚好是市盈率低的时候。当前的煤炭价格,从去年低位上来已经翻两倍,还指望能上去多少?业绩报表永远是滞后的。

近期做的并不好,是因为自己坚持。回首过去的投资生涯,这种坚持让我错失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是这种坚持,成就了很多机会。大家现在对成长股都有很大的偏见,现在貌似只要提起成长股,都会被喷,但我依然只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耕耘,放低预期,等待属于自己的市场风格来临。近期做了许多的总结,做了许多的功课,感觉机会正在临近。

偏见,创造机会。(作者:简放)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