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三乐四为书屋 2017-02-19

 关于读书,我一直希望写写我多年个人感受,真正开始落笔的时候,却发现很有难度。


什么是学习?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到底什么是读书?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

这些问题我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普世教育,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需要读书!十年寒窗我们都完成了或进行着各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每每回味,真是酸甜苦辣,万般滋味浮上心头。似乎所有关于童年,少年,青春的记忆都是学习和读书。

如今我们基本都已经步入中年,肩负各种社会及家庭责任,在人生收获中,同时也是十几年日复一日地坚毅付出和努力。在责任和义务之下,我们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呢?为什么我们仍然孜孜不倦地愿望新年能再多学习和读书呢?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什么是学习,其实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和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真正的东方大师是孔子,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同时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类”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目的是消除和缩小这些差别。在接受教育上,人生来平等!


孔子在论语中十则在《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中,把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五个环节。他强调勤学多问,学思结合,经常复习,学行结合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有所成。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 

孔子在《中庸》中进一步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对学习过程是划分为七个阶段的,那就是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这个完整步骤完成后往续循环,不断进阶。

从这个角度讲,不能不断学习的人工智能机体基本就已经在衰老和退化了。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机体无论年龄,都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孔子就是在生命的最后5年(68~73岁),整理编纂了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学习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学习。“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人生修养方法是读书”

我这么多年在北京,今年春节前第一次有幸参观游历了北京的“国子监及孔庙”。国子监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孔子之圣贤,明代以后享有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我认为应该这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美国联邦法院门楣上的三位立法者从左至右是:孔子,摩西,梭伦。代表了:教育,宗教,法律。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孔子真正是全中国的‘无冕皇帝’”,全世界的教育鼻祖。


我过去两三年业余时间一直研究青年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结合孔子七步学习方法 :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总结了我们处于人生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学习特点: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不同的年龄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

在18岁以前,也就是进入大学前,孩子们最自然高效的学习环境,并不是在学校,而更多的是耳染目睹的家庭教育。目前很过中国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进入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把幼小孩子的教育责任都交付给了学校和老师,这种的期望往往是事倍而功半的。

家长们的言传身教重要性远远胜于老师和学校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一个“家风”传承是孩子们在成年之前最需要浸染学习的内容。它将塑造孩子们的未来人生的三观基础,也会塑造人格,性格,品格的关键方式。还有大量的小留学生现象,也将对下一代产生深远影响。

家长们为了给孩子们铺垫一个家长认为的“轻松”人生路径,而把年幼的孩子送离父母家长身边,15岁以前的孩子不宜离开家庭环境,幼子们需要父母的爱的浇灌和优秀坚毅人生及家庭品质的言传身教。

进入大学后,其实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与同龄人同伴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远程教育手段发达的情况下,全世界的大学教育仍然以校园集中教育为主。一般25岁以上成人需要在社会专业化分工中继续完成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的培养积累。


我们的生活圈子在25岁以后会不可避免会相对固化,不论你之前是名校毕业,还是博士学历,仅仅足以支撑你是25岁以前同龄人中的平均水平上限,我们的人生重大差异出现在25岁社会分工后的几十年阶段里,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如何主动自觉地智能进化自己的?不断践行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的人生?


我们的一切成功皆来之智慧的不断持续积累。除了每个个体机能外,每个家庭,族群,民族,国家和人类又形成各种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智能发展演化,形成了人类上万年的进化,成为目前宇宙中最发达的生物体;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个体的思想不尽然是最好、最全的,经由思想的碰撞,或许能形成超越个人见解、启迪你我的新东西。因为我们能让自己主动学习并智能进化!

书籍能带我们穿越时空,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读书能和先贤哲人做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聆听一下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指导。通过读书,别人的经历成了自己的积累,让自己在人生中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得更高,更好,更远。“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境界亦是如此:立志,学、思、习、行,2017共勉!让我们一起在新年伊始,怀着谦卑的心,打开书卷,渴求知识,敬畏生命,让人生在书卷里升华进步。


喜欢的你,转发订阅吧!

与其独自阅读,不如比肩前行,共同见证成长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