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仙子(第四章 有戴露凝香)

 仙子会 2017-02-19

第四章 凝香

 

 

 

013

 

壬寅和甲午急不可耐地要观赏唐代牡丹了,催促“人间” ,敦请娟娟仙子引领游历声色并茂的大唐时代。

牡丹,其根皮曾作为药物被古代医家所利用,公元1972年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中有用牡丹根治血瘀病的药方。

“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药物学原始文物。记有内外科疗法、药物配方炼制及用药方法等。

既然在当时的西凉地方,医家已经以牡丹入药,治疗疾病。两汉时期的中原地方,经济和文化更为先进,牡丹医用和民众生活的关系应该更为密切吧。

由于地理原因,隋唐以前中原牡丹应用的证据尚付阙如,但自隋唐起,牡丹作为观赏植物进入庭院,倒是凿凿有载的。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媚娘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因太宗嫡长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皇太子身份,公元643年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六年后即位,在位三十四年,以五十五岁龄驾崩,庙号高宗。

唐太宗周年忌日,高宗入感业寺进香,遇武氏,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当时李治宠爱妃子萧氏,皇后王氏为打击萧氏,鼓动李治将武氏弄入后宫,好与自己结盟,正中李治下怀,武氏入宫后被用为二品昭仪。

武昭仪施展系列毒计,害死皇后王氏和妃子萧氏,成了皇后。

唐高宗和武皇后时期的华夏大地,牡丹由零星培育进入规模栽植,成为“天下奇赏” ,出现了“牡丹之会” 。

“人间”请仙子带领他和壬寅、甲午去大唐西河的汾州之地,“看看众香寺的牡丹” ,娟娟欣然同意,二童子拥着仙子,欢欣鼓舞。

俯瞰三晋大地,仙子指出太原盆地的西南隅那里,阳光下的小城,即是汾州的州城。

壬寅问仙子:“它靠山呢,那是什么山?”

仙子说:“对,它靠山。北边和西边都是山,北边的山更高大,是不是?这片山脉叫吕梁山。”

甲午说:“东边南边都是平原,风水宝地呀!”

仙子说:“不错。汾州背有所依,前方开阔,冬寒夏暑,四季明朗,但气候总体偏温,适宜牡丹生长。”

“人间”告诉壬寅和甲午,汾州立治,始于春秋之初,叫做瓜衍县,隶属于并州。战国的时候为赵国的地方,赵国定它为兹氏县。秦汉时属太原郡。

曹魏黄初时候行政区划属于西河郡,北齐时改为南朔州,北周则叫介州,隋大业中年改介州为西河郡。

看到汾州的州治了,树木扶疏,房舍俨然。

仙子引领他们,向东,向东。走过约五里路,看见一片浩茫的水域。水畔树木成林,绿浪翻涌。水鸟轻快地飞翔,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冲往云际。

“这是文湖。”仙子揽过壬寅和甲午,“你们猜猜它有多大。”

这个说三千亩,那个说五千亩,这个改说八千亩,那个又升为一万亩。最后,两个都说一万五千亩。

仙子说:“你们猜对了。文湖的实际大小真的超过一万五千亩呢。”

“人间”指着湖西岸畔错落一片飞脊翘檐的建筑,说:“这个就是众香寺了吧?”

仙子笑道:“自然是了。见哥猜的,还有不准的吗?”

众香寺果然名不虚传,山门前的路道两侧,各色各样的牡丹斗艳盛开,奇色异香,向仙子致意。

进入山门,走过一重重殿堂,到后面高大雄伟的寺楼周围,也全是绽放的牡丹,红,黄,粉,碧,戴露凝香,娱人感官。

站在寺楼上,凭栏举目,东南望,但见文湖浩浩淼淼,展向无垠之处……

“人间”和二位童子正在向仙子感叹后山、众香寺与文湖的珠璧连绵之美,释隐住持自一侧走来,合掌加额,道:“今日牡丹颜色殊异,清香非常,已知是仙子尊驾莅临。鄙寺有幸,得见仙子。”

仙子微笑还礼:“众香如此精彩,感谢师傅培育。这位,是为牡丹做传奇的任见先生。”

住持行礼道:“任先生好。两位仙童,辛苦了,你们好。”

这时两位小僧走上楼来。一位拿着一串陶钵,一位手持瓦罐。他们于廊下几案上摆开陶砵,往陶砵中倾倒沸水。一个个陶钵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

住持请他们就坐,品茗,说:“为牡丹做传奇,乃是功德之事。牡丹是植物中之翘楚,本寺相信任先生的《牡丹传奇》定为书中翘楚,谨表祝贺。”

聊天过后,释隐请“人间”欣赏《牡丹赋》 。

就在寺楼本层,转过回廊,到得背后,原来有处宽庭,壁上题写不久的舒元舆的《牡丹赋》并序。

舒元舆,字升远,是个进士,曾在长安西南做地方官,最后升至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进入大唐中央常委会。

由于出身寒微,十分用功,舒元舆十五岁即能通知经书,且警悟过人。

进士及第后,舒元舆有很强的事业心,“常以丈夫功业自许”。

在为监察御史期间,纠察官吏,不避权贵。有坊州刺史汪浰贪污受贿,舒元舆力排各方阻力,秉公处理。事后还赋诗一首,对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罪行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奈何贪狼心,润屋沈脂膏。攫搏如猛虎,吞噬若狂獒。山秃逾高采,水穷益深捞。龟鱼既绝迹,鹿兔无遗毛。

他还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抱负:“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恢恢布疏网,罪者何由逃。”其嫉恶如仇之心,跃然纸上。

舒元舆曾在洛阳结识白居易。白居易当时由于进谏而被贬,两人同游龙门,醉酒狂歌。

好友李训被拜相执政,舒元舆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相当于副相。

他们向唐文宗李昂进呈治国安邦的太平之策。指出,宦官、吐蕃和藩镇之祸,是寄生在唐王朝身上的三颗毒瘤。根除仇士良等阉党恶势力,是推行新政的先决条件。

在唐文宗李昂的支持下,他们在人事、组织和兵力上,都做了积极的准备,决心铲除宦官。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唐文宗李昂像往常一样,按照逢单日会见群臣接受朝贺的惯例,驾御紫宸殿。

百官列班毕,应由金吾将军奏报“左右厢内外平安”,但金吾将军韩约不报平安,上奏说:“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

石榴树上结甘露,这是天赐瑞祥,预兆着国泰民安和诸事吉利。

李昂听了,就让门下二省长官去金吾左仗院察看。

可石榴树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甘露。原来,这是李训他们精心设下的圈套。

文宗李昂听到回奏“臣和众人已经验视,看来不像甘露” ,故作惊讶,不相信地说:“难道是韩约妄报?”遂复令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诸宦官再往察看。

这时,金吾佐仗院内已埋伏下金吾卫士,只等众宦官到来。

仇士良、鱼弘志等大小宦官中计,大摇大摆地走来。眼看已经入瓮,马上大功告成,不料,韩约突然临阵畏缩犹豫,没有及时发出暗号。

仇士良等见韩约行动反常,脸色不对,已经起了疑心,恰在此时,一阵风吹来,掀起布幕,暴露了伏兵的腿脚。

仇士良等大惊失色,知道上当,仓惶向外逃奔,门警欲关闭金吾仗门,已来不及了。

仇士良挟持唐文宗入宫后,大叫“李训、舒元舆造反了” ,命左、右神策禁军五百兵卒,冲出阁门,疯狂报复。

他们逢人便杀,搜捕李训党人,横尸遍地,流血成渠。李训被捉,壮烈殒命。

舒元舆化妆出奔,换穿平民衣服,独自骑马逃出安化门,这是都城西南的第一座城门,刚刚跑到野外,即被禁兵追上。

十一月二十三日,舒元舆由神策军监押,腰斩于孤柳之下,砍下头颅,悬挂于兴安门外。

舒元舆自负奇才,锐意进取,但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充分说明,在中国历来是咱们宫人有力量。

事隔十九年后,得到平反诏雪,并封乘仙公,敕文“杀身成仁,忧国忘家,雪其沉冤,以报忠直” 。

舒元舆的《牡丹赋》为牡丹赞文最早者,前有序语,介绍缘起,后为赋辞,抑扬顿挫,“时称其工” 。

唐文宗甚至在舒元舆死后,“观牡丹, 凭殿阑诵赋, 为泣下”……

 

014

 

二童子觉得新鲜,拥着娟娟仙子吟咏舒元舆的《牡丹赋》 。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壬寅念了一句,问,“未尝与焉。与,什么意思哦?”

甲午说:“与,即是参与。牡丹不跟他们玩儿。如此而已。”

仙子笑了,解释道:“以前谈论花的人,未曾说到牡丹。”

“为什么呢?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壬寅说。

仙子道:“因为它隐避在深山,在幽静的地方散发芬芳,尊贵、持重的大人物不晓得。”

“花则何遇焉?”甲午问,“我理解这一句:牡丹是被谁人知道的呢?”

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异。

皇后的故乡西河,有个栽植了许多香花的寺庙,其中有牡丹花,奇特异常。

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

皇后感叹皇家林苑里没有这种花,于是,派人移栽了一些。于是,京城的牡丹逐步盛行。

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庶士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

现在,从宫廷到各衙门,向外延伸到做官的和富庶人的家庭,像江河的水决了堤,四处弥漫,不知这种风气到什么程度才能停下来。

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 ,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每到春季三月,相邀游览的人像疯狂了似的。这也是京城繁华的一方面。

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

近代的文人,写诗歌来吟诵牡丹的形状和颜色,没有为牡丹作赋的。唯独我为它作赋,来竭力赞叹它的美丽。

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

有人问:“先生常常用建树大丈夫的功业来鞭策自己,今日却纵情于一种花草,莫非还有儿女情长的意思吗?”

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

我回答他说:“我的先生你难道不了解张九龄的为人吗?这个人真是个大丈夫啊。但我看到他文集的开头,有一篇《荔枝赋》呢。荔枝确实味美啊,然而也不过是一种果品呀,和牡丹有什么不同呢?只要讲究他所写的主旨是什么,我写牡丹又有何妨呢?”

读到序文末尾,壬寅又念了出来:“或者不能对,余遂赋以示之。”

甲午接话道:“那人可能不好回答了吧。我于是写了这篇赋给他看。”

仙子夸赞二童子真不简单,把个序文完善地吟咏和理解了。

释隐陪“人间”走过来,几个人共同赏析《牡丹赋》的正文。童子念诵原句,仙子和“人间”轮流为他们做出诠释。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下垂,遇物流形。

圆满而又玄妙,像瑞玉似的精美,有星辰般的光辉,有祥云样的高贵。她并非光芒四射,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

长在草木之上,开着鲜红的花朵。花之红者,数牡丹为最。无与伦比,出类拔萃,国色天香,胜过兰蕙。

我研物情,次第而观。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

我仔细调研这种作物的情况,依次观察和欣赏它的美艳。阳春三月,地气充沛,花苞珍珠般青翠。虽经一夜露水的浸润,朝阳却把它们瞬时驱退。

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

枝节在春风中荡漾,仿佛化解了凝固的心结。百脉千络融会畅通,旺盛的气势不可阻遏。

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

突然旺盛充盈,似乎将要狂泻。明媚的阳光打开花苞,照在她身上多么热烈。完美细腻的肌肤体态,万般形状令人叫绝。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赫,殷者如血。

红的似朝阳,白的如皓月;淡雅类素土,浓烈胜鲜血。

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

相向犹迎娶,相背同诀别。开放的像在谈笑,含苞的像在凝噎。

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

俯视的似有无尽愁绪,仰望的似有无限喜悦;缠绕的似在起舞,侧身的似将摔跌。

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靠着的如在沉醉,弯着的如受挫折;密集的似是巧织,疏离的似有亏缺;鲜艳的如经洗涤,惨淡的如相离别。

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宿露宵抱。

隐约初看而上下错落;依次细观犹鳞比层叠。如锦缎软被覆盖,似绣花罗帐连接。日受阳光笼罩,温煦熏陶,夜由甘露拥抱,沐浴净洁。

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

有的灼灼明丽,秀色可餐;有的亭亭玉立,奇特莫测。有时摇曳,像在招手;有时雅静,似在相思。

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或重然如缒,或烂然如披。

有轻风拂来,如在吟唱;有露珠滴下,如在悲切。细雨霏霏,她如珍珠挂怀;阳光灿灿,她如彩绸在披。

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

堆砌在园圃里,簇拥着以迎朝日;光临于清池边,其倩影可比明月。或像驯养之山鸡,令人怜爱;或像威仪之凤鸟,展翅将飞。

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孰得而见?

形态种种,哪可立刻辨别?不游皇家林苑,谁能见得这些?

乍遇孙武,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玉烂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

忽觉疑似孙武,前来教练战列,教的却是何人?纤柔宠姬嫔妃。玉砌雕栏站满,如霞波飘逸。层层阶台遍布,超过万朵千堆。

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

有如美女西施,有如佳人南威,有如洛河女神,有如湘江娥妃。或倚负,或扶携,个个红颜佳色。

各衒红缸,争颦翠娥。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

各在宫殿,竞奇争宠。娇艳而妖娆,缠绵又徘徊。犹如那汉宫里三千佳丽,又恰似银河中群星争辉。这光景我见得少,有谁说他见多回。

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

色彩缤纷,香氛呈现,观者如堵,挨背擦肩。桌台烛光闪烁,香炉腾飞紫烟。

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荧往来,金缸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恰似神人洞府,群仙聚会。装饰晶莹耀眼,满堂生辉。塑像凝神注目,互不言语。犹未下雨,早已惊醒旱莲花。

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

公侯人家,成群结队;不惜重金,来此一会。流连消遣终日,异口同声赞美。

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

庭中挂着屏帐,张开霞帏。曲折廊庑,粗壮梁柱,苍松翠竹,交相映辉。犹似豪门秀女,藏在深闺。隔着紫帐,仿佛西施馆娃,又像桃面息妫。

我来观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

我来观赏牡丹,如坐舢板登天河。脉脉无言,从早到晚。

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

各路游客,乘坐骏马豪车。酒如渑水长流,万人笙歌荡回。但求一醉方休,哪知牡丹品格!

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

我论花之品位,牡丹堪称魁首。超越各种花卉,独占春光明媚。

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

体态丰盈,馨香四溢。翠叶如孔雀羽毛,层层抱拥;花蕊似金粉装饰,气质华贵。

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玫瑰羞得要死,芍药自失品味。妖冶桃花收了踪迹,洁白李花惭愧而去。杜鹃连夜溜走,木兰暗中逃逸。朱槿心灰意冷,紫薇屈膝败退。全被牡丹占先,岂不忌恨,能不谤毀?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

真漂亮啊,真美丽啊!这大地所产之物。

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

即使牡丹这样奇美,也为何以前冷清,无人问津,现在这般兴盛,疯狂流行?

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

难道草木命运之门,也有时阻塞,有时打开?

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我想问你,为何而存在?你却不回答,只顾留连徘徊。

 

015

 

壬寅和甲午向“人间”请教舒元舆《牡丹赋》的影响。

舒赋既成,“时称其工” ,而各地牡丹玩赏风习已盛。尤其是长安洛阳两京,“自禁闼洎官署, 外延士庶之家, 弥漫如四渎之流, 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 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舒元舆的《牡丹赋》 ,用了很大篇幅,描述牡丹繁盛美艳之状。

可以推断,此赋作于舒氏亲睹牡丹玩赏之盛况以后。

从所赋内容来看, 舒氏所观赏之牡丹园, 绝非寻常官署或士大夫家所拥有。

“不窥天府, 孰得而见” ,基本指明皇家宫苑,所以舒氏所赋, 必系皇家后苑中的牡丹。

舒元舆去世后, 唐文宗皇帝在后苑赏牡丹时, 曾不自觉地吟咏舒氏《牡丹赋》 ,也可能是舒元舆受到文宗重用的时候,陪侍文宗观赏后苑牡丹的情景记述。

舒赋赞美武皇后慧眼识牡丹,获得最高统治者青睐,牡丹才得以出草莽,登大雅,由隐而显、由贱而贵。

“人间”说到这里,二童子兴奋地互望一眼,吃吃笑道:“任先生的小品《武则天看牡丹》 ,写的可是牡丹由贵而贱的故事呢!”

“人间”也笑了:“游戏之作,你们也当回事情吗?”

“不是游戏,是‘喜剧小品’,我们觉得有意思。”壬寅说。

甲午说:“本有个从长安往洛阳贬牡丹的传说,先生又要她把牡丹贬往长安,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啊。”

看到释隐住持有疑惑之色并探问之意,两位童子遂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

侍者一:一夜寒风,三声鸡鸣。从长安发车,一夜没有停。除夕将近,到了新宫。新宫在何处?东都洛阳城。报告皇后,天色已明。

武则天:下得车来,天色明了。哎呀呀,这两个轮子的卧铺虽好,还是不如高铁,墩得本朕腰疼。这是何处?

侍者二:报告皇后,这是东都洛阳宫。

武则天:长安不能住了,宫里不安宁啊。一个王皇后,一个萧淑妃,两只大狸猫,夜夜抓朕的头发。天天早上起来梳不通,都是她们抓的啦。

侍者三:可不是嘛,皇后天天早起,头上乱得像鸡窝。

侍者二:击鼓升朝,文武百官聚齐,讨论宫里有猫咋办?

侍者一:有人说,喵星人进宫,这是祥瑞,它们抓不抓老鼠,那都得施行动物保护,猫粮供应那得足足的。有人说,甭管黑猫白猫,能把头发抓成鸡窝,那就是好猫……

武则天:咋说话的你?长安长大的,咋整的一口山东腔?

侍者一:俄本是土生陕西人,为何说话山东腔?只因当年乱闯荡,快书俺会说武二郎。

侍者三:当那个当,当那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俺山东大汉武二郎……

武则天(敲头):当那个当,当那个当。俄叫你当那个当,当那个当。目今已到东都洛阳,为朕即要主持工作,整顿地方。朕且问你们,宫门前,路两边,栽种的,这两大片,什么玩意儿?

侍者二:报告圣后,您老健忘。忘记了,那一年。那一年,上林苑……

武则天:上林苑,下雪天。银枝玉花,白絮团团。皑皑白雪堆里,有一点,燃烧的火焰。

侍者一:诶,对了。燃烧的火焰,那是雪中梅花开。

侍者三: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来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武则天:这样的心态,你参加高考,怕是连三本也考不上啊!

侍者二:考不上没关系。开个互联网公司,整点云计算,再整点动漫,每天给圣上你送点片花看看,省得出来迎风受寒,百花还不给脸。皇后,梅花再好,毕竟是一枝独放,如果您能下道圣旨,让这满园百花齐开,岂不更称心愿吗?

武则天(大笑):百花斗雪竞放,正合朕的心意。

侍者一:上林苑中,百花注意。皇诏降临,速速接旨。

武则天: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起。

侍者一:好嘞!小的这就当面焚烧圣旨,以报花神知晓。明朝胆敢不开,统统地,连根拔掉!(旁白)这老武也忒霸道了。你管宫廷的事吧,竟又管起百花来了。开与不开,各有节令,自古迄今,四季循从。逆天乱地,百花岂能听你?

武则天:一夜无闲话,更鼓敲连声。两只猫,无影踪。紧梳头,慢用羹。毕了,视察上林苑去!

侍者二:登辇。起驾。

侍者三:上林苑,又是个下雪天。银枝玉花,白絮团团。皑皑雪堆里,哎呀我的妈呀,赤橙黄绿蓝靛紫,花开了,全都开了!

武则天:俄说的嘛!俄的圣旨,那是什么圣旨,哪朵花敢不听从……(移步,赏花)

侍者一:百鸟啾啾,晨曦初露。上林苑中,百花真的奉旨开放了。

侍者二:举目望去,满园的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

侍者三: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

侍者一:灿烂的朝霞映着花朵,皎洁的白雪衬着绿叶,随风摇曳,时俯时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满朝文武百官都纷纷跑来,观看稀罕。

(武则天面对众卿,得意忘形,迈着大步朝一片光枝秃桠的牡丹走去。)

侍者二:花丛中唯有牡丹,它没有开放,没有开放……

武则天:抗旨违命,这还了得!对着这些文武百官,我老武……太丢人了我。往后还如何签发文件,临朝执政?大胆牡丹,竟敢不开!放火焚烧,一株不留!

侍者三:武士们领旨,马上点柴引火,扔入牡丹丛中。霎时间,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只烧得牡丹丛中,噼啪作响。

侍者二:到得午时,大火燃尽,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

侍者一:启禀万岁,牡丹已然焚烧成灰。

武则天(怒气未消):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扔到洛阳邙山,让它断种绝代!(回到现实)哎呀,小小牡丹,气死朕了,气死朕了!

侍者二:启禀万岁。洛阳宫前,道路两边,栽种的,这两大片,它就是,牡丹。

侍者三:当年圣上贬它到洛阳邙山。土岭纵横,沟壑连绵。偏僻凄凉,无人照看。好叫她孤苦受罪,以解心头之恨。谁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大火烧过的“焦骨牡丹” ,变成了“洛阳红” ,在洛阳,在邙山,连年盛开,越来越艳。

侍者一:家家移种,户户育植,但至春天,红绿满山。

侍者三:洛阳牡丹迎风开,千姿百态展笑颜。

侍者二:赏花人扶老携幼,朝暮不断,人山花海,盛况非凡。

侍者一:洛阳人还搞了个牡丹文化节,已经热闹好几十届了!

武则天:啊?朕,朕……牡丹既然在洛阳开得这样欢,现在怎么无叶无花,它一片暗淡?传朕的旨意,洛阳宫前,两片牡丹,速速盛开,不可怠慢!但有丝毫不从,为朕要将它们再度焚烧,贬往长安!

侍者三:报告圣上,如今牡丹冬季开花,春节开花,已是小菜一盘。洛阳很多园艺公司,都有催花绝技,开放不难。只怕牡丹“哗”地一声开了,圣上的脸面,哦不,小的们脸面,没地方放啊。

武则天:朕倒不信了,严冬牡丹也开花。找个催花公司来,催它开。让朕开个眼界,有何不好?

侍者三:咱这个小品节目这么火,找个公司来掺乎,那不是……那不是有广告嫌疑吗?

侍者一:这样吧,圣上,洛阳牡丹会跳吉庆舞蹈,不妨咱来一场?

武则天:好嘞,大家欢迎,跳呀嘛跳起来!

武则天、侍者们和场上两片“牡丹”幻变成的舞蹈演员,在油然而起的乐声中舞蹈起来。

“哈哈哈……”听两位童子绘声绘色的介绍,一向矜持的释隐住持也释去隐忍,笑了,“任先生,风趣,风趣啊。”

娟娟说:“初唐和中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牡丹由洛阳和全国其他地方衍至长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唐高宗李治饮宴的时候,曾经以‘双头牡丹’作为奖品,奖励给有功者。

“皇帝喜爱牡丹,自然推动作用巨大。一些公共场合,譬如寺院、道观,也竞相栽植。记载说,‘慈恩寺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

“人间”说:“是的。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仙子继续道:“历史上有武则天嫌牡丹不能在寒冷中开放,将牡丹从长安贬往洛阳之说。其实那是当时很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就是‘熏花’增温,促使盛开。但他们失败了,甚至花师失手,把牡丹熏成了‘焦骨’。

“花师是洛阳的,武则天就将他贬回家乡,并让他把熏坏的牡丹打起捆来,一并背走。后来这事不知怎的变成了‘武后贬牡丹’。”

“人间”讶然道:“啊?原来是熏花实验啊,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若是知道,就不会写这个小品了。”

仙子笑道:“虚构故事,相互传说欣赏,历来也是允许的,也是浪漫和美好的。但愿见哥不是戏言。

“人间”郑重道:“绝非戏言。多亏娟娟解开这个千年之谜,太感谢了!”

武则天贬牡丹的这个故事,一直被解读为牡丹的刚直不阿,其实。这个故事显然难以成就牡丹刚直不阿的形象。

严冬开花,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行为,并不如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据可靠记载,温室育花的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存在:“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晋代王嘉《拾遗记》说:“汉兴至哀、平、元、成,尚宫室,崇苑囿,孝哀广四时之房” 。

这种“四时之房”就是温室设施。

在温室里生火,使土气蒸发,郁暖而养之,强使先时成熟也……

既然汉代就可以使用大棚养植反季节蔬菜,唐代让牡丹在隆冬时间开放,就不是没有可能。

上苑催花,无非是一个小小政治阴谋。

武则天有意装醉,下旨催花,然后让人把温室中以烟火熏开的牡丹搬到上苑,上演一出天子之威的闹剧,显示她执掌极权的合理性,显摆一把。

这与一千多年后的人们大肆造假迎接上级检查是一样的。

仙子补充道:“见哥的小品巧用历史,更上层楼,非常有意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