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张东键 2017-02-19

论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胡军曾经主演过一部关于朱元璋的电视剧 ,记得当时我是怀着一种看历史剧的态度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但是和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相比,还是少了许多帝王的霸气。很喜欢看历史大剧,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尽管我们只是一些平凡之人,做不了什么大事情,但是我们至少从历史中找出自己与帝王的巨大差距。就拿朱元璋来说吧,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乞丐成长为一个开国皇帝,这不光是因为历史变革的原因。为什么在那时那么多有文韬武略的能人志士都不能顺应历史,改朝换代。却把重任落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布衣乞丐身上呢!肯定当时这个叫朱重八的还当过乞丐的人有许多与凡夫俗子不同的地方。当然,那些有关朱元璋的神话传奇我们就不必一一考证了,我只是从客观的历史来发表一下自己粗略的见解,不周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来看,朱元璋是最没有底气当皇帝的。基业短的如秦朝就算了,至汉朝开始,高祖刘邦,也就是朱元璋最推崇的皇帝,最起码还是个亭长,相当于现在镇长吧!并且好歹人家也是读过几年书的。唐高祖更是不能比了,本来就是当朝显贵,执掌一方兵权的大将军,要不怎么会引起炀帝的注意啊,李渊和其几个儿子,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将才啊?宋太祖赵匡胤就更不用说了,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作战时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但骑马、射箭的功夫还在其父之上。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招兵买马时,他投至麾下谋了一个职位。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积功升任定国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与父亲赵弘殷一同统领禁兵。周世宗临终时,拜他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周恭帝即位后,改任他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元,清两朝就不说了,有关这些历史的书籍多的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读读,我之所以这样啰啰嗦嗦的举了这么多例子,其实主要是想说的是朱元璋能当皇帝不容易,比别的皇帝更不容易,出生更低微,基础实在是太薄,简直是一穷二白,况且还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认字,没有读过书,但是物极必反,这些未必不是好事情,这些让朱元璋以后的道路上做事情更无顾及,更有魄力,更爱惜人才,更能吃苦,更能勤奋学习!以下细列几个朱元璋的成功之因。

论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一,志向远大。

这点和所有的皇帝是一样的,小时候的朱重八尽管没有太好的条件,但是却在周围的小伙伴身上当起了皇帝,叫小伙伴们三拜九扣的,从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就立下了皇帝的靶子,一步一步到达这个顶峰,这一点不光是小时候可以看到,就是在被郭子兴收为义子后,当城中的五位大帅都甘心蜗居在小小的濠州城并为了这个弹丸之地你争我斗甘愿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朱元璋却另辟蹊跷,和郭子仪提出建议要远走他乡去建功立业,不为私利和舒适的生活而动,这说明朱的眼光比他们更高,眼里装满的是全国,不象那些好汉们那样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饮,明朝弃尸马前。他参加起义,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出于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向往。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飞黄腾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变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小小的濠州城只是他将来以后辉煌腾达的一枚棋子。还有,在许多义军纷纷称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的表面却平静如水。难道他真的不想吗?想,哪个人不想当皇帝啊,平静的表面之后有一颗更理智更巨大的野心,那就是最后的无与争锋的开国大帝,而不是短暂的表面的风光!

二,忠义立事。

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义字当头,特别是这些道德礼仪被用于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后,忠义二字就变的犹为重要。所以,只要不涉及到威胁地位的原则问题,朱元璋就做足了忠义这方面的文章。这无形中为自己捞了更多的人气和政治资本。这些不光是笼络了一大批替自己打天下的将帅和能臣,更是顺应了最底层的受苦受难的百姓的民意。也许这些在早期的忠义的确是朱的本性。比如在小时候放牛的经历中和汤和、徐达等人在杀了地主的牛和小伙伴一起分吃牛肉而独自承担后果的事情上,在不顾自己生死给后来成为自己的马皇后的父亲诵经超度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出来,忠义是朱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也是他为人处事处处要求自己的。这样做有些可能真的是自己本意,但是我认为一部分还是为了自己为打江山而做。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均为普通百姓,自己又无优越的条件笼络四方豪杰。唯一能用到的就是为人丈义,信守承诺。从在濠州州街头指挥一群乞丐、小混混到后来的军中首领。每件事都做得光明磊落,舍生取义,所以才令手下兄弟无一不服。常遇春曾经当强盗时误打朱元璋险让他丧命。朱元璋为了蓄积反元力量不记前嫌高升常遇春为副帅更加深受众人尊敬。李善长本来是在定远已经答应跟随朱元璋了,可是后来郭子仪收了朱的帅印后李却又被郭收于帐下,后来朱元璋重新做了大帅还是让李善长做了自己的幕僚,并不计前嫌委以大任。所以,不难看出一个当皇帝的,一定要有让人臣服的魅力和品行,特别是创业阶段,之所以说明朱的忠义一部分是别有用心的,是后来证明,如果真的奉行忠义到底,到后来自己做了皇帝就不会无辜的杀了很多和自己同甘共苦打江山的兄弟。

三,爱惜人才,勤于思考。

这个也是所有当皇帝的共性,古往今来大人物得天下不可不才。而才并非仅靠一己之力。事业之大非借助群体智慧不可。朱元璋虽然是没有读过书,但是朱元璋在这个方面比很多皇帝做的更好,更谦虚!他特别重用人才。手下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在起军前就被他召来出谋划策。正是因为虚心听取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实力才不断强大。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阅历、知识总是有限的。借助他人的智慧往往能在关键时刻逢凶化吉。朱元璋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还特地的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很雅致清净的并自己亲自题名“礼贤居”的别苑。在攻克金陵(今南京)后。他特地令李善长、冯国用等人为他编写了一本江南贤士花名册,上有各地名人的籍贯及其简历。朱元璋闲时即翻阅,江南人才早已烂熟于胸。部队每攻下一地,他必会依花名册去寻访当地名士。在这期间,先后有夏煜、孙炎、杨宪等二十余名有名的贤士被他召入元帅幕府。朱元璋的军队每攻克一个城池,他都要苦思冥想下一步的路该怎么样走,军队应该提高到什么档次,治军应该严格到什么程度,这些深谋远虑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朱日后的道路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 自己善于学习,并能做到学以致用。

与普通武夫不同的,是他对书籍的兴趣。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因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识分子面前难以摆脱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粗豪气质又与知识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识分子的酸腐柔弱。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之后多是一杀了之。朱元璋却不一样,他深知“知识就是力量”。他尊重这些读书人肚子里的知识。他在军中专门养了几个秀才,没事时就让他们教他读书认字。许多乱世中生计断绝的读书人,久闻朱元璋军“不嗜杀人”,对他很有好感。从这一迹象上,他们看到了“做稳了奴隶”的希望。又得知朱喜欢亲近读书人,便有许多人来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来重新重建三纲五常的理想社会。他们不断对朱讲解各种道理,听得朱喜不自胜。朱元璋说:“我读书,常常从中受益。……读书明理,让人在日常事务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错误。”在空闲时间他由浅入深,学习读书作文。不能不承认,朱元璋在语文上,确实有些天才。至正十五年,他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是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粗犷豪朴之气,扑面而来。在后来,他的吟诗作文越来越熟练,其中也颇有可读之作。谈迁《国榷》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浏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想一想,一个生在乱世里带兵打仗大字不识的武夫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像个小学生一样的去全身心的学习,这种精神是哪个皇帝也比不了的啊 ! 在浩如烟海的群籍中,朱元璋最喜欢读的,当然是兵书和史书,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智慧经验,可以供他去借鉴、欣赏、品评、共鸣。《孙子兵法》他烂熟于心,历代战史、战例、战将也是他研究的重点。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杰出的实践本领,都使朱元璋在兵戈纷纭中多谋善断,棋高一招。

五,谨小慎微,耐力超群,

农民的出生决定了朱元璋在指挥作战时,从不象其他流民领袖那样凭一时血气之勇。他最突出的军事个性是“持重”。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朱元璋的一切活动特别是重大的军事和政治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筹划,三思而行的。他很少冲动冒险,也不追求侥幸。在起兵之初,他就与其他豪杰不同,不乐于流寇主义,而是致力于根据地建设,巩固一块后,再徐徐向四周扩展。

朱元璋耐性极佳,史称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给朱元璋带来了胜利。初不知这也是朱本身的一贯思想,只不过朱升之策恰与朱同心而得其认可罢了。朱元璋从来不务虚名,不求近利。朱元璋自己说过:“吾平日为事,只要务实,不尚俘伪,……不事虚诞”(《太祖实录》)郭子兴死后,他被韩林儿政权仅任命为郭子兴部的三把手,他也不急于正名,而安于实际上的一把手,名义上的三把手这个地位。他早就有能力从韩林儿政权脱身,却依然委身韩林儿政权之下,直到确有把握才脱离。他说:“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兴,皆上察天运,下顺民心,从容待成,曷尝急遽。”早就有人劝他称帝,他迟迟不同意。朱元璋的称王称帝在元末股反元力量中是最晚的一个,但也是唯一的最后获得成功的一个人。北伐战争是朱元璋谨慎个性的突出表现。那时朱在统一南方战争中战无不胜,顺利异常,迅速平定了广大中国南部,只剩下北元一个敌人。而北元内部又分崩离析,战斗力并不强。由于接连的胜利,大部分将领主张“直捣元都”,一举统一中国。而朱元璋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一如既往地谨慎小心,绝不疏漏对每一个风险点的分析。他分析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他力排众议,果断地提出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全局在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其都。”应该说,在当时我强敌弱的情况下,一举攻克元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风险也确实存在。当时的元朝还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只是他们正忙于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没有联合起来对付北伐军。朱元璋的军事部署则把风险降到了最小,虽然成本大大增加。朱元璋宁可多做十倍的努力,也不愿冒那怕只增加了十分之一的风险。正是按照朱元璋的这—战略,北伐一步一步,逐渐消耗了元军力量,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从出师北伐到克元大都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论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以上都是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当然一个皇帝身上所具备的很多常人没有的特质还是有很多的,我们只能从大体上来分析了。还有这些也只是朱当了皇帝之前的所谓打天下的成功之道。至于后来当了皇帝,杀贪官,办教育,免税收,还有很有争议的杀了很多功臣等一系列的做法,基本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王朝的。和许多开国皇帝差不多。在这里我也不一一分析了,以上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