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武夷山,由一个村子牵出了一段连系欧亚两个大陆之间的传奇故事。踟躇在下梅古村,历史的印迹依旧清晰,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迄今依然完整。 正因此,绿城也将视野落在此处。 11月8日,绿城小镇集团签约武夷山小镇,一个宁静淳朴的村落,未来将发生悄然的变化,也许,曾经的万里茶路,也将得以重生。 意向图 一个盛产岩茶的村子 成为万里茶路第一站 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晋商常氏。下梅邹氏与晋商常氏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之后,从下梅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用洋艘,将武夷茶贩运到东南亚各地,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下梅村,是一座因茶叶而兴的古村落。一条延绵溪流穿村而过,茶商茶贩从全国各地络绎而来,在下梅形成了一个福建茶叶商驿中心。如今,在溪流两岸依然保留着当时的凉亭阑杆美人靠,村民们这里休憩、品茶、谈天。 示意图 “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下梅村流传的这首民间歌谣里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繁荣,如今,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穿梭几百年时光留下了岁月的沉浸,却已不见了昔日里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的热闹与喧嚣。 示意图 从村到镇 把心留在武夷山 从下梅出发,行驶8公里就可以到达武夷山风景区。这是游走在山水间的古村落,更称得上武夷古风的重要载体。从商周时期开始,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 在福建,一提到“三坊七巷”,人们往往会想到福州市古城建筑遗存。其实,在下梅村也有“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岁坊;达理巷、鸭巷、新街巷、芦下巷、邹家巷、东兴巷和下陈巷,当年的三坊,坊坊繁华,当年的七巷,巷巷兴旺。虽然现在这些古坊古巷大多已成遗迹,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下梅村的繁华景象。 示意图 许多武夷山丰厚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凝结成下梅独特的生活底蕴。她并不似那些让人走马观花的旅游小镇,总是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使人身临其境再也不舍离开。 设想一下,从过往游客到未来因小镇而来的“新村民”,下梅古村将迎来一轮新生,不变的是一份时光留驻的桃源诗意。通过绿城因地制宜的生活、产业营建,现代化生活元素将重新灌输这里的土壤,让来到武夷山到生活在武夷山成为一种回归田园的别致体验。 示意图 一个把下梅包裹在内的 新兴文旅小镇 古往今来的先贤商贾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和故事,一处处精雕细刻的建筑作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底蕴。面对发展迅速的生活现状,面对这些年来年久失修的陈旧老宅,一个古老村落亟需时代资源的关照。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对她的美好记忆传承下去,正如同样的乌镇、法云村那样,让”新村民“与原住民一起随着时代生长下去。这也正是绿城小镇品牌的建立初衷,更是武夷山小镇项目的建设方向。 意向图 下梅村项目的计划蓝本,不是单纯的依托于某个房产项目的模型,或是复制国内某些已然成型的文旅小镇的先行经验。它是迎合了武夷山的城乡开发愿景、当代都市人渴望回归纯净自然原乡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以 “融合与共享”为本质的核心进行发展。 架设联系都市与自然村落之间的精神、资源、生态人居以及生产力融合的桥梁,成为当代城市精英与原生村民共享的“村落桃源”。在百年古村中漫步,依稀听到运茶的马群渐行渐远,武夷山小镇,从城市回归农村,从现代回归往昔,成为绿城集团内原生态性质理想小镇先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