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伟天英 2017-02-20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受命入秦游说,他建议秦王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可灌溉万亩土地,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就命令郑国开凿修渠。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郑国渠位置图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郑国像

这本来是韩国的一计,叫“疲秦之计”,目的是让秦国把国力都花在工程上,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攻打韩。而然就在快要完工了,秦国识破了韩国阴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一号闸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渠首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三号暗洞

郑国渠首遗址处保留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为当年泾水入口处,每个暗洞宽约3米,深约2米,南边洞口处还发现有白灰砌石的痕迹。三个入口处汇成地下干渠。干渠向东南延伸至70余米处,地面自西北向东南直线排列着七个砾石正方形大坑,每坑间隔约为30米。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直线排列的“龙眼”)

七个大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即所谓“井渠”。“井渠”多为拱形,使渠壁不易崩塌。井渠在地下开掘时,为辨别方向,必须隔一段凿一井作为标尺,这就形成了大坑。七个大坑直线排列,俗称“龙眼”或“天窗”。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引水渠堤

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自秦以后2000余年中,历朝历代兴修引泾灌溉工程达百余次,大型工程就有十多次。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及民国泾惠渠的渠首均选在郑国渠首遗址附近区域。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元王御史渠

在这个不足10平方千米的三角区域内,密布着古渠口13处,古渠坝26段,以及大量水利建筑遗址和水利碑石文物,可谓是一座天然水利史博物馆。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遗址附近的水利碑石文物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泾惠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可灌溉60万亩土地,古老的郑国渠继续造福百姓苍生。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泾惠渠渠首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泾惠渠渠首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昔时“疲秦之计”,今日造福苍生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