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我识其人-《淑彦闲墨续集》 序

 xianshanyuquan 2017-02-20


孙淑彦 简介

孙淑彦,学者。广东省揭阳市人。一九五一年生。

从事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历任揭阳市博物馆、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文史、潮学、书画研究。

出版史学专著八种,潮学专著九种,散文集三种,书画研究专著三种,书画作品集八种,主编和选编著作二十多种。近年有《孙淑彦文字集》一套十二册。







那天,正是和汕头画院的画家去福建诏安县城,到沈耀初先生美术馆看画。沈先生果然不同凡响,此行如耳提面命接受了老先生的教导,得益良多。沈先生一九九○年仙去,一生所画留住了他的挚爱,他的性情在人间。生前老人家独身一人在台湾生活几十年,他这一生正是民族的不幸投射给一个具体生命的悲凉。按照中国人永生的想法,沈先生用画立言、立功、立德,在他杰出的艺术作品中不朽了。




晚上,在家中冲洗一天的汗污,正在此刻,接到揭阳孙淑彦先生电话。湿淋淋地未加思索,就应允了为孙先生即将出版的画集写序言。擦干之后觉得不对,这是给鲁班师傅做门框儿的活,我哪成。

更让我吃惊的是,后来读到《毕竟书生》一书中写在“驴唇马嘴”卷首的一段话,孙先生说:

写当代人最难,太熟悉的,着墨易“滞”,评其艺术,难免会半是人情。不很熟悉的,行笔易“隔”,论其造诣,也许会“隔靴搔痒”。


孙先生是知道这活儿的后果,却要我做。文章前景不妙已是定局,一诺已然。也罢,我还是动笔写了。



注:本图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通电话两天之后,张惠德和龙湖区文联小蔡(垂政)主席送来了孙淑彦先生的著作《丁日昌先生年谱》。书中黄挺教授在序言中赞叹孙先生的过人才能,说:

淑彦兄近以所作《丁日昌先生年谱》手稿见示,读《前言》,有“《年谱》写作前后不足一个月”语,亦为之惊叹……《年谱》虽说是一月而成,可我知道,它的构思准备却不只十年的功夫。


还有一部同样是几公分厚的《毕竟书生》,书名“毕竟”得颇有意味,我五体投地了。

再翻看电脑打印的孙先生国画彩图,无限感慨,忽然就想起了齐白石老先生飘然的白须。一个木匠,入了画这一行,诗、书、画、印俱佳,令昔日京华一时为之哗然。悟性这东西真了不得。






淑彦先生是著作丰厚的真文人,于画也内行,有美术史的功底,识别真迹的眼力,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在中国画方面,如孙先生这般诗、书、文、画都能玩好的人,现在的美术创作人员中为数不多。建国以后,高等美术教育先是一色的苏联模式,主题性创作突出人物画的重要性,传统的山水花鸟被冷落了许久,国画老先生在冷板凳上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画完整的学养中,文人画的情怀属被清理的“四旧”。所幸近几十年美术教育改变了许多,对中国画全面修养的要求,逐渐成为欣赏者的共识,使得孙先生这样的文人画家就成了我们这些文化欠缺的画人极为正面的关照和榜样。出于对我所仰慕却又不可能具备的传统文化的敬畏,我更愿意静默地一页一页翻看淑彦先生的中国画作品。

说来颇为好笑。其实,至今也只是在一本十八开《淑彦闲墨》的画集中欣赏孙先生的字画,并没有见过真品。即将出版的这本电脑打印的新画集,清晰了许多,但与原作的距离仍然要用想象力来弥补。看美术作品,尺寸也是一个问题,比原作缩小了数倍的画面,感染力自然非常不同。我知道,不仅只是学识水平有限,仅凭这样一种大打折扣的认知,一旦张口对淑彦先生说三道四,笑话可就远在“隔靴搔痒”之上了。





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是在这些方寸之间的印刷品中,阅读孙先生创作的意蕴,感觉言简意赅的奥妙,应该是会有收获的。笔墨的感染力在小幅的印刷品中损失了许多,但是画面的格局,知白守黑的智慧,宁静、内敛、平实的美学理念,还是清楚可辨。依然可以读出画家那一刻的心态。风骨、学养,品味并未流失,好画总是让人心动。尽可以欣赏,却学不了他,因为画的根札在学问见识的深处。是真名士自风流,作品的个性特质无须申请专利保护。有出息的画家也都是各人守护着自己的感受,以画出自己为荣耀。

艺术品所以珍贵,不可重复性也是一个要素。本书作品中,有一幅畅游着的水鸭,笔墨水份都控制得好,略施几点清淡的暖色画鸭嘴鸭足,散漫不经意之间,将水鸭的神态活灵活现,称得上是笔精墨妙的好功夫。天下独此一幅,再画,必然另外的样子,这就是水墨画作品的唯一性。难能可贵。

挑毛病,我觉得有几张画的名字太实,伤了水墨清品的灵气,就例如这幅水鸭的画,名曰“志在必得”,把无限想象的可能性框架在一个世俗励志的口号中,实在是有些可惜。“闲话”的文字称,鸭肉佐饭,美味营养,似乎煞风景了一些。或许我忘了自己身在广东,立场出了问题,那就是退一步,从文章的评论角度看,我这一说也仅只是为了有褒有贬,把活做齐了。



孙淑彦先生的一副对联说:

做一二件可流传之事,销磨岁月;

交五七个有识见之人,谭论古今。


这应该就是传说中隐于闹市大贤们的心志。《毕竟书生》中作者的确描述了与一些有识见之人谭论古今的快乐,这一副对联决非虚言,一贯着孙先生的生命理想和胸襟抱负于字里行间。在学问中“销磨岁月”或许就连接着生命的不朽。


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老子有几句话合我的想法,是几天以来阅读孙淑彦先生获得的印象,写在这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淑彦先生的另一副联,也活脱脱构勒出了他的样子,曰:

架上图书聚所好;

胸中笔墨求其真。

淑彦先生“真人”也。

对尚未见过一面的孙淑彦先生,我冒然说一句:“我识其人。”


文/陈延

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孙淑彦 国画作品

收藏咨询_185 0666 20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