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从用人之道看孔子的人才观

 博奥99 2017-02-20

开心阅读23  谁是最中意的人

 

我们首先来看孔子为什么不选择颜回。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提到“颜回”的条目非常之多。

 

比如,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当其他人询问孔子,他的这么多弟子中,哪一个弟子最贤最好学,孔子总是毫不犹豫地将颜回作为第一人选,而且是唯一的人选。

 

比如,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也不会两次犯同样的过错。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又比如,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不幸早死,孔子悲痛欲绝,连声说:“唉!老天爷真是要我的命啊!老天爷真是要我的命啊!”(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其他弟子开解他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由此可见,颜回的的确确是孔子最为认可的弟子。他在仁义礼乐方面的修养是孔门弟子中首屈一指的。这样一个极其出色的弟子,为什么当他主动请命要去说服田恒时,却被孔子拒绝了呢?

 

原来,孔子知道,颜回虽然深得“仁”之真髓,其言行举止也无一不符合“仁义道德”的范畴,但是在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的当下,“仁义道德”讲得再好也不能有效说服那些凭借武力肆意僭越妄为的人。这个田恒,胆子大得没边,连国君都敢弑杀,还有什么样的仁义道德能够约束他呢?

 

这是孔子从自己在列国间漂泊十四年,屡屡遇到田恒式的人物,屡屡碰壁却一无所获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痛苦领悟。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两个人之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孔子之所以高看颜回,并将其视为自己最好的弟子,就是因为颜回和他自己完全是一路人。孔子既然知道自己“道不行”,就连自己亲自出马都做不到的事情,又何必再让颜回去出丑丢脸呢?

 

这样的一个想法,正是孔子一贯推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孔子拒绝颜回的真实原因。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不选择子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假豚,陵暴孔子。”这说的是子路性格耿直,好勇斗狠,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就想用武力来震慑他。结果被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所以,孔子评价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的这句话,表明他对子路的好勇斗狠是不太满意的。子路也曾经就这个话题与孔子直接对话。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说:“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还说过:“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子路无宿诺)

 

另外,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忠贞不贰的人。他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综合上述信息,子路“好勇”、“忠信”、“重诺”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孔子派子路去说服田恒,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田恒老谋深算,且没有道德底线,心直口快的子路很难在言辞上占到上风。以子路好勇暴烈的脾气,一旦没法说服田恒,必然不会去想“曲径通幽”的变通之法,更有可能是怒发冲冠,一怒拔剑。

 

但是,硬碰硬的办法更加奈何不了田恒。田恒手下有千军万马。子路再勇猛无敌,也是以寡敌众,绝无可能在武力上胜过田恒,迫使他退兵。

 

而子路又是一个非常“重诺”的人,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忠诚,对自己肩负的重任十分忠诚,一旦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必然会“以死相拼”。那么,不但子路自己的性命保不住,即便他能够杀了田恒,也只会让齐国大军更加愤怒,将仇恨加倍发泄在鲁国百姓身上。

 

这样,子路虽死,也只是白白送了一条性命,最终还是不能达到保全鲁国的目的。

 

孔子对子路的个性早就有了透彻的理解。

 

有一次,闵子骞在孔子身旁侍奉,温和而正直;子路,刚强威猛;冉有、子贡,安详从容。孔子很高兴,但又叹道:“像仲由这样,只怕不能得善终啊!”(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的话不幸言中。后来,子路确实是死在了自己这种“好勇”、“忠信”、“重诺”的个性上。

 

四年之后的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大夫孔文子手下,担任其私邑蒲地的长官(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继承父职为执政。孔悝之母孔姬是卫出公之父蒯聩的姐姐,也是卫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迫孔悝与之结盟,并劫持孔悝登上高台,进攻卫出公。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

 

等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卫国大夫高柴(字子羔)由城内逃出。高柴知道形势不妙,就劝子路不要飞蛾扑火,自取其祸。但子路没有听从高柴的劝阻,而是说:“接受了人家的俸禄,就要救人于灾难!”

 

子路冲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围困的台下,与蒯聩手下两名猛士战在一起。结果,子路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眼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对手剁为肉酱。

 

从子路一贯的品性来看,如果这一次孔子派他去和田恒交涉,子路之死很可能要提前四年上演。

 

正因为子路忠勇有余,而智谋不足,所以,年老心睿的孔子也没有选择子路。

 

子张,即颛孙师,虽然没有身列“孔门十哲”,但也是七十二子里的人物,算得上是孔门的出色弟子。为什么孔子也没有选择他呢?

 

子张出身微贱,且犯过罪,但是在孔子的调教下,终成大材。孔子死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开创了“子张之儒”。子张之儒后来被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孔子对子张也有过明确的评价。孔子说:“子羔个性愚直,曾参个性鲁钝,子张个性偏激,子路个性刚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一个个性偏激的人,往往沉不住气,容易意气用事。比如,子张曾经去拜见鲁哀公,等了七天,鲁哀公还没有接见他。子张一生气,拍拍屁股就扬长而去了。显然,拥有偏激个性的子张也不是孔子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至于子石,是孔子诸弟子中不甚出色的人物,孔子当然更不会让他贸然去承担这个千斤重担了。


心理感悟:选择决定成败。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