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五篇公冶长之第7、第14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20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上小木筏漂流四海。能跟从我的人,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啊,喜好勇敢很是超过我,只是没处用这材料。”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有所听闻,还没能付诸实行,唯恐又有所听闻。

探究

孔子为何说“从我者,其由与”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十哲中以政事闻名。

《皇疏》说:“孔子圣道不行于世,故或欲居九夷,或欲乘桴泛海,故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由,子路名也。言从我浮海者,当时子路也。子路闻孔子唯将与己俱行,所以喜也。然孔子本意托乘桴激时俗,而子路信之将行,既不答微旨,故孔子不复更言其实,且先云由好勇过我,以戏之也。所以云过我者,我始有乘桴之言,而子路便实欲乘此,是勇过我也。又言,汝勇乃过胜于我,然我无所觅取为桴之材也。”——皇侃说:孔子治道当世不得施行,以此或有想隐居九夷,或有想乘木筏漂流四海的意思,所以说:治道不得施行,就乘木筏漂流四海。还说能跟从我漂流四海的,是子路吧。子路听到孔子只是愿将和自己同行,所以很高兴。但孔子本意是激愤于世俗,托言乘木筏漂流四海,子路却深信将付诸行动,已不合乎微妙的意旨,以故孔子不再说那实际想法,就先说子路喜好勇敢很是超过我,以此相戏谑罢了。我刚有乘木筏漂流四海的说辞,子路就实际要乘这木筏,是勇敢超过了我。又说,你子路勇敢诚然胜过了我,但我无处觅取做木筏的材料呀。”《皇疏》解孔子此语颇多猜想,亦可谓合于事情。

《集注》引程子语说:“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己。”孔子固然有心冷之时,但坚持“吾道一以贯之”,亦知己道不为世用,故发漂流四海的感叹,是感伤世上没有识己用己的贤君。子路在义上敢为,因而说他必能追随自己。然乘桴浮海乃绝于世用,欲济或者难觅渡海之资材。

子路其人,堪称传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少孔子9岁。“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路入门为弟子有生动的描绘:子路初为村野匹夫,好逞勇力,志气刚直,头戴雄鸡冠式的帽子,腰佩公猪尾做的带子,曾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稍稍诱导子路,子路终穿着儒服,带着礼物,通过孔子门徒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弟子。子路既为弟子,个性鲜明,刚直、孝敬、忠信、义勇。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子路时任卫国大夫孔悝蒲邑宰。卫灵公长子蒯聩,早年欲除灵公夫人南子未遂,而惧祸出逃。灵公卒,南子立蒯聩之子继位,是为卫出公;十二年后孔悝之母伯姬谋立其弟蒯聩,蒯聩潜回卫国,迫孔悝驱逐出公,自立为君(卫后庄公)。子路闻讯,急回都城,遇同门卫国大夫高柴正欲出城,力劝其勿入,说:“城门已关闭了。”子路说:“我姑且前往。”高柴说:“莫去,不赴祸难。”季子曰:“吃他的俸禄,不辟祸难。”高柴就出城。子路入城,到达孔氏大门,公孙敢守门,说:“莫进去做什么了。”子说曰:“这是公孙吧,在此谋求利禄,却躲避祸难。我不这样做,享用他的俸禄,必定救援他的祸难。”有使者出来,子路就得以进去,说:“太子哪里用得着挟持孔悝作帮手?即使杀了他,必定有人接续他。”又说:“太子没勇气,如果焚烧高台,烧到一半,必然会释放孔叔(孔圉,称仲叔圉,卫灵公时大夫,孔悝父)。”太子听到,害怕了,让石乞、盂黡冲下高台和子路拼斗,用长戈击中子路,斩断了帽带。子路说:“君子即便死,帽子不能除掉。”子路结好帽带就死了。孔子听到卫国发生内乱,说“高柴会回来,子路则死了。”子路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终以死赴难,最见其义勇。

孔门弟子中,子路既闻道而勇于践行或为其他门人所不及,故第14章特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说:子路立身师门于道有所听闻,还没能付诸实行,唯恐又有所听闻。”《皇疏》解释说:“子路禀性果决,言无宿诺。故前有所闻于孔子,即欲修行;若未及能行,则不愿更有所闻,恐行之不周。”他说子路禀性果敢决断,所言从无不及兑现的诺言。故先前于孔子处受教,但有所听闻,即刻就要修行;如果不及践行,则不愿更有所听闻,唯恐所行不能周全。《正义》也说:“子路好勇,闻斯行之,其未及行,又恐别有所闻,致前所闻不能并行。”[清]刘宝楠更指子路好勇本性,听闻此道就急于践行,还不及践行,又唯恐另有所听闻,致使先前所听闻的不能一并践行。从中可窥子路闻道之方:不急于闻,而急于行。子路之勇是受后世推崇的。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孔子最后五年,灾难迭至:哀公十二年,孔鲤去世。十三年,颜回去世。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感叹:“吾道穷矣!”十五年冬,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孔子病倒。子贡前来探视,孔子正拄着手杖徘徊门前,说:“赐啊!你来怎么这样迟呢?”他随即哀叹:“泰山崩坏了吗?梁柱摧折了吗?哲人就这样萎绝了吗?”因而流泪。七天后孔子去世,年七十三。时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子路之死,或是对孔子生命与精神的最后一击。

孔子与子路,师生际遇,耐人寻味。子路从村夫到良吏到后儒楷模,无不体现了孔门教化的力量。子路既入孔门,喜闻师训而地位独特。在学堂如教务长,在孔家如大管家,在孔子侧如卫士长。《论语》一书,孔子告诫子路颇多,子路名字出现也最多,为69次,其次子贡57次,再次颜回32次。故孔子说“从我者,其由与”,绝非偶然。

[按]本篇第7、14章相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