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苏明允《辨奸论》后(清)管同

 名天 2017-02-20


  苏明允《辩奸论》诋斥荆公[2],宋方勺《泊宅编》言其本末甚备[3]。顷见周密《浩然斋雅谈》[4],谓尝见陈振孙说[5],此论亦间及二程[6],此本臆说无凭[7],而近世辟宋儒者多喜道之[8],亦其谬矣。
  明允之卒,张方平为墓碣[9],特载此文为荆公而作,子瞻有谢书可考也[10]。当明允至京,盖在嘉祐[11]、治平之世[12],其时欧公既为介甫延誉[13],而潞公为相[14],又请不次擢用,以激奔竞之风[15]。故论曰,盖世之名而贤者有不知[16]。若明道、伊川,则自神、哲两朝始出仕,其于是论无一可合焉。夫面垢不洗,衣垢不浣者,介甫之实事[17],当其少年,尝见戒于韩魏公矣[18]。世岂有囚首丧面之二程也[19]?呜呼!道学之尊,犹天地日月也,纵使明允著论讥之,于二程亦何损?又况牵合臆决,绝不考其当时之事,彼振孙与密者,亦何心哉!



  注释:
  [1]苏明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散文家,苏轼之父。[2]荆公: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封荆国公。北实政治改革家、文学家。[3]方勺:宋代人,他的笔记《泊宅编》共三卷,主要记载宋哲宗到徽宗时的朝野旧事遗闻。[4]周密:南宋文学家。《浩然斋雅谈》是他的笔记著作。[5]陈振孙:南宋人。他的《直斋书录解题》是历代典籍的提要目录。[6]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7]臆说:想当然的主观言论,无根据之谈。[8]辟:排除,引申为驳斥。[9]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人。反对王安石变法。[10]子瞻:苏轼字子瞻。有《谢张方平书》。[11]嘉祐:宋仁宗年号。[12]治平:宋英宗年号。[13]欧公:欧阳修。延誉:荐引、称扬。王安石早年得欧阳修的赏识,擢进士上第,欧还曾经荐他为谏官。[14]潞公:文彦搏,北宋名臣,曾任宰相,封潞国公。他“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后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次:不按一般的等级名次,即破格。[15]激:抨击。[16]盖世:超过、压倒一切。贤者:指欧、文二公。[17]实事:即确实、确切发生过的事情。《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有王安石不修边幅的事。[18]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封魏国公。王安石曾在他手下任签判,每天夜里读书达旦,经常来不及洗漱就去办公。韩琦以为他夜里饮酒放逸,就告诫他:“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见《邵氏闻见录》。[19]囚首丧面:这是《辨奸论》中骂王安石的话。



  世传苏洵的《辨奸论》一文,曾经引起清代学者的争论与考证。焦点在于:反对宋代理学的人,把它作为理学在宋代已遭到驳斥的证据;维护宋儒理学的人,不能容忍这种观点,坚持认为它的矛头是指向王安石。管同是尊奉理学的,他自然站在后者的立场。不心而论,苏洵的原文不像是指斥理学家,又由于苏洵的《嘉祐集》里并没有这篇文章,因此多数人认为是伪作,用来攻击王安石的。管同此文证据并不充分(如以出仕先后为据),但振振有词,足见回护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