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黄龙山记(清)袁枚

 名天 2017-02-20


  壬寅四月,余游天台、雁宕毕(1),游处州之黄龙山(2)。山皆磥磥大圆石(3),坻伏郁堙(4),各相跆藉(5),类东鲁峄山(6),与台、宕绝异。
  人疑造物矜奇乃尔,予晓之曰:此岂造物者之有意为哉?使有意为之,必不能成如是形;就成如是形,亦不能有此奇变。惟其气化推迁(7),偶然而生,适然而成,正恐造物者有意不为之而反有所不能。何也?余幼时嬉戏,好置水盂,熔锡投之,沸然有声。俄而立者、蹲者、卧者,叠为架倚者,巨而宏者,碎且杂者,欹侧而斜椭者,若相斗又相悦者,盖无弗备焉。其状则为狮为象,为龙为马,为鸡虫杂物,为华岳、嵩、岱诸名胜(8),亦无不备焉。是岂余之有意为哉?其倾之于水也,余之所知也;其成如是形也,非余之所知也。问之锡,锡不知;问之水,水亦不知。山之道,何独不然?
  当玄黄未判时(9)元气茫茫,山水土沙熔为一片,石如柔乳,羼和其间(10)。一旦天浮地沉,沙飞水归,风从而荡揉之,星里横于天,石横于地,诡状殊形,或开辟即露(11),或俟后人搜爬始露。历年愈久,蕴畜愈厚,山形愈奇。今人见山顶有舡,有匣,有屋,有朽槥(12),此岂真有人焉飞上置之哉!所以然者,职此之由(13)。惜人形体小,年寿促,后天地生,先天地亡,不能坐而待之、瞭然视之耳。然其理不过如是。
  或曰:是山说也,非山记也,于黄龙何与?曰:举一隅可知三隅(14),并可知千百万隅。余因游黄龙而憬然有悟,故揭所见以书之;且游台、宕俱有诗(15),游黄龙无诗,记之,所以代游黄龙之诗也。



  注释:
  (1)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的东支。山多奇峰怪松,尤以石梁瀑布驰名。雁宕:雁荡山。有两、北雁荡,此指北雁荡,在今浙江乐清县东。山多怪峰异石,有龙湫瀑布,悬岩数百仞,为东南奇胜。(2)处州:清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丽水县。(3)磥(lěi)磥:石多貌。宋玉《高唐赋》:“砾磥磥而相摩兮。”(4)坻(chí)伏:潜伏。坻,止;伏,匿。郁堙:同“郁湮”,滞塞。坻伏郁堙,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5)跆(tái)籍:践踏。《汉书天文志》:“因以张楚并兴,兵相跆籍,秦遂以亡。”(6)峄山:即邹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始皇曾登山刻石记功,山多奇形怪石。(7)气化:古指阴阳之气的变化。推迁:变易更换。(8)华岳: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阳县,古称西岳。嵩: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古称中岳。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古称东岳。(9)玄黄:天地。《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离也,天玄而地黄。”判:分。(10)羼(chàn):羊杂处在一起。引申为掺杂。(11)开辟:开天辟地。指天地之初开。(12)槥:小棺。(13)职此之由:主要原因在此。刘知几《史通•叙事》:“史之烦芜,职由于此。”(14)举一隅可知三隅: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物有四隅,举其一不知其三,则不必再教导。后因以举一知三、举一反三指连类相推。(15)游台、宕俱有诗:这年袁枚游天台,有《入天台路上杂诗》、《等华顶作歌》、《到石梁观瀑》等诗。游雁荡,有《过四十九盘岭裁到雁山》、《观大龙湫作歌》、《风洞》等诗近二十首。



  本文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时袁枚游于浙江。文章标题为游记,实际上写山的风光只不过二十来个字,正如他自己设问所云,是“山说”,而非“山记”。全文不写登山即目,不写山之形态,只写游山时产生的联想;然而通过文中对溶锡事所作的大段具体形象的描写及对山的成因的探索,人们对黄龙山的诡异多姿也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金圣叹评点小说、戏曲,常用“不写之写”四字概括游离于正文之外的烘托写法,袁枚这篇文章正是采用了这种“不写之写”的写法。
  兴之所至,纵笔直书,是袁枚文章的特色。一切藩篱成规,在袁枚看来都是不足道的。“游记”可以写成“山说”,其它体裁也可以互相更易。正是这种直抒性灵的写法,使读惯了模拟刻板文章的人觉得别有新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