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年旧文:最常见的耳机发烧两大误区(更新版)

 昵称Dm3R4ONS 2017-02-21
这是一篇我早在06年4月份写的旧文,拿出来稍做补充,再给大家参考.
(06年)4月1日安润上海店开业以来,我一直泡在店里,遭遇了上百个耳机发烧友或准发烧友。亲身经历,发觉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误区,是部分对耳机一知半解的发烧友们最常陷入的。在这里特别发贴提一下,希望纠正这两个流毒已太深太广的错误观念。
一,阻抗
很多朋友其实并不了解耳机,但就喜欢提“阻抗”一词,感觉上他们认为一提“阻抗”,就表示懂一些耳机了,知道耳机分为高阻和低阻两种,而高阻耳机是比较难推,需要加耳放的。有不少顾客甚至对“阻抗”执着到连买一副小耳塞,也要研究一番其阻抗,生怕“推不动要加耳放”。
这个误区实在是太普及了!
其实,影响耳机是否容易驱动,有两个因素,第一位是灵敏度,第二位才是阻抗。阻抗即使低,灵敏度不高的话,一样是难以驱动的。比如拜亚动力DT331,阻抗仅40欧姆,算很低,但灵敏度只有86分贝,就实在是很难推的。而SHUREE5C(SCL5)耳塞,灵敏度高达122分贝,尽管阻抗是110欧姆,还是很好驱动。
让我强调一下,灵敏度才是决定耳机是否容易驱动的首要因素,阻抗是次要因素。要判断耳机是否容易驱动,第一看灵敏度,第二才参考阻抗。另外,轻便式折叠耳机、耳塞、挂耳等,根本不用费神去研究其阻抗是多少!——它们本来就是为随身听设计的,怎么可能随身听推不动呢?怎么可能要加耳放呢?(若有人举出DT231为反例,那恕我直言,那就不是个为随身听设计的耳机。)
经常有顾客问,KOSSPP的阻抗有60欧,并不算低,担心他们的机器推不动。但问题是PP几乎100%就是用MP3随身听在推的,几乎没有人反映过PP推不动!为什么?想想灵敏度。
实际工作中我碰到的顾客,几乎没有问我耳机灵敏度的,个个问阻抗。哎!对阻抗的执着,真可谓国内耳机发烧友的天字第一号误区。
同时我附加两句话:
第一句,低阻耳机或许比较容易推响(响度),但并不等于容易推好(音质)。很多中高档的低阻耳机,虽然用随身听也足以推响,但要获得较好的音质,是非要优质耳机放大器不可的。所以低阻并不等于可以不用耳放。推响和推好是两个概念。
第二句,耳机包装盒上印着的灵敏度参数,你不要太当真,往往不甚可靠。一副耳机到底是好推还是难推,唯一可靠的是自己实际试过。凭着耳机包装盒上印刷着的灵敏度和阻抗数字
去判断,很多时候是不准的。这里的关键是,耳机灵敏度的测量都是厂家自己做的,每个厂的测量仪器、方式、条件可能都不一致,而且没有权威机构监督,所以不同厂家之间的灵敏度参数,可比性很小,我们根本无法说一副灵敏度99dB的A牌耳机就一定比另一副灵敏度为97dB的B牌耳机来得好推(相同阻抗)。
二,煲耳机
十有八九的顾客会问我如何煲机,似乎这是个很神秘而重要的过程,做的不好就会影响耳机发挥似的。网上还流传着X耳机需要煲几年,流传着一些特别制作的“煲耳机碟”,甚至有建议用白噪声煲耳机或按照一定程序煲耳机的,等等。
其实煲耳机跟买了新车后要磨合,或者运动员上场之前要热身,是一样的道理。大家注意一下,在汽车磨合期间,一般的建议是轻柔驾驶,少猛踩油门或猛刹车;运动员的热身也都是轻柔的活动,没有用剧烈运动来热身的。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该如何煲耳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自然而然,由轻入重。新耳机不要拿大音量大信号去折磨它,不要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不要用噪声播放——难道你买回耳机是准备听噪声的?既然你听的是音乐,就应该拿音乐去磨合它!
至于耳机要煲几年才出正常的声音,我个人认为是胡说八道——连设计师本人,也没有机会听到新机使用了几年后的声音!器材开声后几年的声音,根本不是设计师预先能听到的,怎么可能去反映设计师的意图呢。
我的经验,普通的耳机,开声几十小时后,声音就趋于稳定和正常,高级耳机确实有不容易进入状态的,但2-3个月也足够使之度过磨合期,进入稳定状态了。如果确实有用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好声的,那只能说明其设计本来是有偏差的,要待其老化到一定程度,才反而好声(或符合某些人的口味)。
总体来说,我不鼓励特意去“煲机”,让耳机自然听熟是最好的。同时要注意,不要期望煲机后一副耳机会完全改变形貌,变成另外一副耳机。绝大多数耳机在新开声并初步稳定后,声音的风格和基本轮廓就已确定下来,不会在使用几个月后变成一副不同风格的耳机。如果一副耳机新开声基本风格就不是你喜欢的,不要轻信煲开后你就会喜欢它。
事实上,有经验的发烧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放大器的煲机前后,反而比耳机反差更大。一部新开声的耳放,完全可能声音偏差很大,而煲开后变得非常好。前后判若两机。这样的情况在耳放身上是很多见的,因为新开声的放大器内部的电容、电阻、晶体管、胆管等参数都没有稳定,甚至“不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使元件参数稳定下来并达到设计要求。而耳机的所谓“煲”只是一种物理运动的过程从较为生涩变得圆熟而已,类似运动员通过热身活动来拉伸关节和肌肉。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