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欢耳机耳塞的朋友建议看一看这篇文章!

 摄行天下 2018-10-12
前言:

音乐在耳,感动在心……

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可以如音乐一样做到跨国界跨语言跨种族跨年龄,也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可以如音乐一样给人那么直接那么纯粹那么强烈的感动,更没有那种艺术形式可以如音乐一样拥有那么大的受众那么多的迷惘那么多的值得讨论的地方。

音乐,是带有魔力的一种毒品。喜欢上就戒不掉……

没有哪种听音方式能够如耳机一般的直接,没有哪种欣赏方式能够有耳机一样的准确,没有哪种听音方式如耳机一般的简单,也没有哪种听音方式如耳机拥有现在这么多的爱好者。

耳机,是工业社会中最接近人心灵的音乐窗口……

有话题,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共同进步的契机。

音乐,耳机,听音,互相胶合着缠绕着,似是而非,强词夺理,成熟幼稚,唇枪舌剑,说不完的形容词。正如生活的千孔百面,绝对难以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词语来概括……

笔者发烧十几年,应一个发烧小友的邀请,从本日开始将在51erji论坛,jd-bbs论坛,headphoneclub论坛,家电大视野杂志官方网站几个论坛的相应版面连载本篇《耳机、音乐、听音、生活、胡思乱想……》帖子,文章中介绍本人发烧这么多年以来对音乐对生活的感悟和感动,对耳机音响等设备的选购和评测,对MP3、MD、CD随身听等产品的评述,对听音方式环境以及听音评价等方面的个人心得。希望能够对一些喜欢音乐对耳机音响有兴趣的朋友带来一些帮助,尤其希望本篇文章能够成为一些初烧者的入门教材,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我将不胜荣幸。

前言完

梦思杨

2004年5月21日晚



因为不是论文,所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我尽量少涉及纯技术方面的因素,尽量使文章深入浅出,尽量使每个人都看得懂,看得进去。不过因为在文字方面得力不从心,在发烧历程上得不成熟,我不保证每个观点都正确。希望看我这篇文章的朋友本着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想法,对于无聊的一些文字上的纠缠,请管理员辛苦一下帮忙删除。我不想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上面。事实上粗略的浏览了一下这个网站,发现这里并不是很适合发这种正经文章的地方(请管理员恕罪)。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是咬牙放上来一份。

第一章 关于耳机

第一节:关于耳机听音特色

前言中说过,耳机是最贴近听音真实的一种选择。我具体说一说耳机的听音特色。

一.

耳机,尤其是低端的一些耳机,一般属于低阻抗、高灵敏度的放音设备。相对于发烧音箱动不动上kg的放音单元(俗称喇叭),耳机的振膜重量只有区区毫克级,厚度甚至达到了微米级,STAX静电耳机的振膜更是达到了ηm级。耳机的这种特色注定了对信号源驱动力的低要求。往往放音设备只需要提供几mW的驱动力就可以了。这一点就使耳机放音的时候可以免除放音前级后级和各种音频线和音箱线的造成的信号衰减和混合,而根据听音和画面评测的“终端最劣”法则,可以发现耳机本身要比音箱的放音特性要优秀。

至于“终端最劣”法则,我这里说一下。这一点是在音频设备以及画面设备搭配上经过多年来摸索所发现的一条法则。最早在港台已经欧美的发烧杂志上曾有过描述,主要是作为发烧产品搭配以及价格分配等方面的一个参考。这些年这种说法渐渐消失,不过不代表这种法则失效。这条法则的主要内容是:听音和画面欣赏设备中,最难以做好最容易造成效果劣化的部分是“终端产品”,在音响中指音箱,在视频设备中主要指显示器、投影仪、电视机等等。具体道理我不阐述了,大家自己思索一下就知道原因了。

二.

耳机对音源输出功率和控制力要求较低,但是不代表耳机对音源的要求就最低。

因为耳机的设计方向和听音方式(近耳高声压)的先天条件,可以知道耳机本身要比同价位的音箱拥有更好的解析力。一部放音质量差强人意的CD机,不论是用音箱还是用高保真耳机,其综合表现是不会有什么不同的。事实上,同一台CD机可能会因为使用耳机做放音输出时候的效果表现会更差。因为大部分平价CD机带有的耳机输出电路都很一般,甚至有些不过是用几个电阻几颗电容拼起来的垃圾电路,这时候的耳机输出不是聊胜于无,也不只是鸡肋可以形容,可以说在这台CD机中,这个功能属于耗子屎。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特殊设计的耳放。不过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一点。

就是因为耳机的设计特殊性,对于评价耳机的声音特色和听音感受,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低端的(暂时定在200~500元之间)耳机,一般都属于比较好推声音染色较强的型号,使用一般的随身听,尤其是CD随身听,可以将耳机的特性释放出来。要是自己喜欢这么用,尤其是买耳机就是为了配合随身听,这种使用方法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是耳朵没有问题,这些耳机的效果表现要远远好于随身听本身附带的耳塞。

而中高端耳机(暂时定在800~2500元之间),一般阻抗会比较高,灵敏度也较低,用这些耳机搭配随身听,轻而易举就可以把随身听的输出功率消耗殆尽。这时候的情形可以比喻为小马拉大车,小马是随身听,大车是耳机。这个时候要注意,耳机能推响跟推好不是一个概念。笔者曾用松下CT570推了森海塞尔的HD580将近半年,后来有机会体验了一下使用耳机功放时候的580的表现,之后便买了一副索尼的E888,再也没有舍得往随身听上插我的HD580。小马拉大车可能会有机会跑得很快,但是该停的时候停不了,该加速的时候加不上,拖泥带水,气喘吁吁。所以有这些价位层次中耳机的朋友,如果不是经济状况太差,最好能够给耳机的爱机配一台台式CD机和一台耳放。

三:

耳机属于近耳式的听音方式,一般可以隔绝外界15~30dB的噪音,至于例如KOSS的the Plug或者音特美的ER4等入耳式耳塞,隔绝外界噪音的能力甚至会有35dB以上的能力。所以,耳机本身可以在比较小的音量下聆听。也因为隔音效果太好,往往更容易发现音源在放音素质上的不足,例如信噪比低,动态响应差等等。这一点更说明耳机对音源的选择是很苛刻的。

而隔音效果好,也容易造成听音音量过大的弊病。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和听力损耗,虽然人类的听觉器官有一定的回复能力,可是要是伤害过大,目前的医学仍然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准能够使受损的听力回复。所以,对于长时间大音量听音的朋友要注意一下正确的听音和听力保护问题。

暂时写到这里。

梦思杨
2004年5月21日晚上

第二节:关于耳机设计

本节文章略微有些枯燥,试试看能不能写的轻松一点吧……

耳机设计是比较专业的一种声频设备设计,其中综合了电声学、材料学、空气力学、外形设计等多个科学和技术层面,一个成熟的耳机设计师同样会综合其所在区域的民族特性、文化积淀等方面,甚至还可以包括设计师本人在音乐和外形等方面的审美偏好,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写成一本独立的书籍,不过鉴于目前发烧群体的知识片面性,只简单的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一:

电声学就不必详细说明了。耳机本身作为一种声频产品,所必需的特性就是电声转换。一般采用的是电磁换能技术。也有选用静电换能方式的。不过都脱不出由电信号转换为受控机械运动的设计思路。选用不同的换能方式,在声频特性上会有一定区别。电磁换能技术涉及的技术原理和传统音箱的发声单元大同小异,所以声音特性比较保守,声音比较温润甜美,但是解析力往往不足,尤其是表现在低端的一些大型耳机上。至于静电换能方式,因为转换为受控机械运动的可操作性比较好,声音特性比较自然清澈透明丝丝入扣,但是受制于静电振膜的厚度,其低频响应,尤其是低频量感会略有欠缺。

注意,上述结论只针对所用技术的特性,本身属于推断出来的结论。具体到产品本身,还有设计材料选用,设计思路,面向对象等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论。

二:

关于材料学,耳机上最重要的部分是振膜和震动单元的永磁体。磁体现在几乎都统一了,基本上都是钕铁磁体,这种磁体磁性强度要强于传统磁铁十几倍,用在耳机上可以说相得益彰。

至于振膜,一般都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具体的原料及工艺属于商业机密,谁也拿不到的。至于所谓生物振膜,所谓碳纤维膜之类的宣传,只当作宣传就可以了。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属于造势和炒作。耳机设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多得超出一般人想象,厂家当然只能拣能够造成轰动和带来实际效益的部分来宣传。如果真的在宣传中说明在电声学上使用了什么什么技术,在外观上使用了什么什么理念之类的,消费者不一定买帐。不如弄一些看起来比较像“高科技”的词汇渲染一下来得有效。

至于产品的外壳之类,其实只要外形附和声音的传播要求,看着好看,带着舒服就可以了。选料不用多么讲究。用高密度聚酯材料,用金属冲压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于用樱桃木什么的,说实话,的确是比较好看。但是在音频方面的改善真的能够起到宣传所宣扬的那些目的吗?笔者持保留态度。或者是笔者孤陋寡闻,目前除了日系几个品牌,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这些国家的产品,真没有见过使用所谓原木外壳的。至于说到使用什么钛合金之类的材料,笔者不知道说什么了。希望大家不要冲动,这类产品不会是最佳购买选择。

至于耳机接线,一般都是单分子无氧铜,纯度可以达到6N以上,即99.9999%。甚至还有使用纯银线的。一般说来纯铜线声音比较甜美,解析力稍稍不足。纯银线则解析力十足动态强横,但是略微少了一点韵味。如何选择看个人器材搭配和听音喜好了。

三:

至于外观设计,声音整体走向,一般都是设计师甚至设计团体结合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慢慢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设计手法和思路。举例来说:

美国产品一般动态强横,刻意提高产品的高频和低频表现。听Rock,Pop等可以说极为享受。但是听古典民乐等音乐题材欠缺一种文化视角上的深厚感,缺少一种韵味。不过近年来美国产品有向英国产品转移的迹象。

英国产品的声音温文尔雅,把美国的耳机比作热情的大姑娘,英国耳机就是大家闺秀。沉稳,浪漫,充满书卷气。不管是英国的音箱还是功放还是耳机,中频的表现都是不可置疑的。音场上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听古典室内乐爵士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个主要说的是英国的音响类产品,英国的耳机还真少见到。)

日系产品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那种中庸色彩,既有美系产品的热烈,也有英系产品的温文尔雅,近年来在世界HiFi界的地位逐步上升,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过限于日本比较狭隘的民族性,以及商业行为在日本社会上的地位,日系产品的性价比明显低于上述产品,表现于产品本身的文化特色也略少一些。在产品宣传上也比较侧重商业性而不是文化性,这是日系产品的不足。

至于意大利丹麦法国等国家的产品,就比较杂。一来不乏表现浪漫的设计特色,二来也有不少借鉴日系产品精雕细琢的工业设计风格,总的来说林林总总,不乏精品,也不少糟粕。需要的话要精挑细选。

暂时说到这里。

梦思杨
2004年5月22日晚


第三节:关于耳机搭配

本节文章纯粹属于个人体会和爱好,以及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硬件搭配

一套耳机听音系统,简单一点说可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音源。一般选择CD机。有些高烧友甚至会选择分体式CD机,即转盘+解码器的组合。

2.放大器。耳机放大器当然就是专门设计的耳放了。像K1000这种变态耳机甚至可以直接接在大型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不过这个毕竟是少数。

3.耳机本身。

4.附件。一般包括电源净化器,专用的音频线,信号线,电源线,还有耳机线。

这几个部分构成一套完整的耳机听音系统。不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高烧友,对听音要求不是那么苛刻的,自然可以减少相应的一些环节。

根据上述几个环节搭配,具体到耳机本身,我说几点心得。

先把耳机分分档次。800元一下的耳机产品,一般具有高灵敏度低阻抗的特性,尤其是这类产品属于各个厂家中低档产品的范畴,在用料和做工上多少存在妥协现象,导致其音质不能做到出类拔萃。所以这类耳机对音源的要求比较低,一般的千元以上的台式CD机,CD随身听,MD随身听也可以把它们推的马马虎虎,要求不高的话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听音效果,一般说来只能把随身听换成台式CD机,根据我的经验,随身听,尤其是近几年的随身听,音质可以说每况愈下,中高端的CD随身听的音质完全无法和同价位的台式CD机媲美,这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请大家不要混淆台式CD机和组合音响上面的CD,这不是一个概念的。笔者曾有机会拆了一台售价7000元以上的天龙台式CD组合音响,其CD的电路设计和焊接工艺等,让人只能摇头叹息。尤其是轻飘飘的机身,马马虎虎的电源,没有经过专门设计的转盘,让人不能相信这是一个HiFi大厂的音频产品。

800元到2600元之间的耳机,基本上可以属于中高端产品了,阻抗较大灵敏度也不是很高,这个时候十分有必要给自己的爱机配一副耳放。成品耳放也罢,做工合格的DIY耳放也罢,都会让耳机的潜力尽量发挥出来的。如果耳放和耳机搭配的好,对于音源的要求会比上述耳机更高一些。这个时候建议尽量不要使用随身听了,它们的音质已经成了现阶段耳机素质释放的瓶颈。这个时候,设计合格的台式CD机是唯一选择。当然国外一些售价在7000元以上的DVD机,音频特性也可以多多少少有些保证,也是可以选择的。不过性价比太低罢了。

3000元以上的耳机,我就不详细说了。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拥有了这类耳机却没有一点发烧常识的。这个价位一般就是耳机厂家的旗舰产品、限量产品,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舍不得给自己的耳机配一台优秀的耳放,购置一台素质不错的CD机,就实在说不过去了。不过如STAX的静电耳机,一般本身配了一台耳放,就不需要太为耳放发愁了。不过据我认识的一个发烧前辈说的,有人也为STAX的静电耳机专门设计了DIY耳放,经过实际试听要远远好于原配的耳放。这就说明,即使是STAX,也还是因为本民族的民族性或者因为商业行为,而没有给自己的产品配上足够素质的器材,其实这个也是可以想象的……

至于万元甚至几万元以上的耳机,我的个人建议最好能够选择CD厂家当时的旗舰产品,或者使用CD转盘加专用解码器的搭配,并且在电源、信号线、音频线、耳机线上也不要吝惜成本。如果真的有钱,像SACD机和专门设计的DVD-A播放机也可以作为选购目标。虽然见过有人用这类耳机搭配随身听,不过主要可能是活跃论坛气氛用的,在我个人来说,这种行为真的是不可想象的,呵呵。

二:软件搭配

这个话题其实没有必要这么正式的说明,因为已经有了太多的文章阐述过了。我只是狗尾续貂厚着脸皮再絮叨一下。不过请大家注意,笔者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耳机评测和“鉴”听,而不是平时欣赏的软件选择。

因为耳机设计思路的不同,不同型号不同价位的耳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对音乐类型的诠释能力也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的到或者买的起几万元的耳机系统,所以在较低价位的耳机选择中就难免存在着妥协现象,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举例来说,美国KOSS,歌德,表现比较富有激情,低频突出,表现Pop,Rock等相得益彰。德国的森海塞尔就内敛一些,理性一些,相对表现小编制古典乐,室内乐就很有味道。日系如ATH的中频甜美润泽,表现人声,尤其是女声华丽优美,听歌剧或者民歌会有很不错的素质。

当然,这只是泛泛地谈谈,每个品牌每个品牌下属的几十上百款耳机可以说各有特色,到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听音喜好和软件选择方向考虑自己的最佳选择。

(喝了一点酒,脑子有点昏沉,明天再继续写,今天的可能多少缺少一点条理,大家原谅……)

梦思杨
2004年5月23日晚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