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可能是我妈的假儿子, 但想说几句真心话: 父母子女之间, 真有“战争”吗?

 白凤栖梧 2017-02-21

文/张洛鸣

您有权认为这篇文章在“指责父母”,但在我的主观上,我并不是;您也有权认为这篇文章在“指责子女”,但在我的主观上,我也不是。我只试图回答几个问题。

正式开始之前,我不得不提醒各位:要是你们没看完就骂我,就太冤枉我了。

——题记

每当我给女儿洗那些沾满她排泄物的衣服时,心里总会想:她大概是这世上唯一可以让我做这种事的人了。就算是沾着我自己排泄物的衣服,我也下不去手。

可是,在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总要有人下得去手。那是我的父母。

人们不是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吗,那我现在应该知道了。

可我真的知道了吗?我母亲认为没有。在她看来,如果我知道了她的恩,就该听她的话,而不是听岳父岳母的话。当然,岳父岳母实际上从未向我下达过任何命令,既没有直接下达,也没有通过他们“安插在我家的代理人”——我的妻子下达。

那母亲的观点是哪来的呢?房子惹出来的。

我的第一套住房,首付一大半来自岳父岳母,剩下的一小半是我找朋友借的,借完了,还是他们帮着还上。他们并不是什么有钱人,这些钱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五年前就计划着去越南旅游的他们,到现在连河南都没去过。虽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考虑,可毕竟那时我和妻子还没结婚,购房合同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我当然挺感动。

我母亲没有钱,所以她认为我喜欢岳父岳母是因为他们给了我钱。事实上,当一个人拥有了这种观点的时候,旁人几乎不可能再改变她。但我自己知道并不是这样。

我最喜欢岳父岳母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因为给了我们经济援助,就对我们小家的内政指手画脚。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这样做——当他们本没有义务支援我们、却实际上支援了我们的时候,当然有权提出一些附加条款,比如“我给你买房所以你得听我的”之类。但他们什么都没提。那些钱就像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一样,是无偿拨付的。

据我所知,不是所有父母都这样。

大部分父母好像很乐意给子女买房,但他们同样很乐意把新房装修和家具选购也揽下来,至于子女找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生第二个孩子等等,同样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

可能正因如此,也不是所有子女都对父母给自己买房感恩——他们就像接受了马歇尔计划援助的西欧各国一样,一边被迫承认自己需要这笔钱,一边对那些附加条款咬牙切齿。不过我认为子女还是应该感恩的,除非他们打算按照定期贷款利率向父母还本付息。

然而“子女应该感恩”,不意味着父母一方就没有错。事实上,他们接连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第一件是给成年子女买房,第二件是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

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忽然觉得,这事有必要从头捋一捋——如果捋清楚了,说不定能找到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的根源。

哦,对了,我可不是说所有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冲突,比如我和我母亲就没有。按照母亲的官方解释,所有在外人看来属于“冲突”的事件,都只是我单方面挑起的地区性摩擦而已。

女儿还不到两个月大的时候,某天下午,我和我母亲抱着她在楼下小花园里边晒太阳边等她妈妈回家。妈妈还没来,一楼的邻居大娘先来了。

大娘握着女儿的小手各种亲热。这时我妻子也回来了,走到女儿面前,还没伸手,女儿就哈哈大笑,如春花初绽、秋棠怒开。

“哎吆,这么小就认识妈妈啦!”我惊奇地说,“行,不像你爸,你爸现在还是个脸盲症患者。”

“你看你,说外行话了吧。”大娘笑着说,“这么小的孩子,看得见啥呀?她妈就是站在她跟前儿,她也看不清。她是靠妈妈身上的气味认识妈妈的。”

我连忙受教。女儿可能觉察到爸爸比较尴尬,突然做了个吐舌头的动作。

“呀呀呀,你小闺女会伸舌头啦!”大娘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笑眯眯地说,“甭问,这肯定是跟她爹学的。”

我一愣:怎么是跟我学的?

大娘还握着女儿的双手,一边逗弄着她一边说,“她肯定是看你伸舌头,所以才学会伸舌头的啊。”

我说她不是看不清人的脸吗?

“那怎么啦?这跟看清看不清脸有啥关系?”大娘的表情忽然有点严肃。母亲连忙使眼色叫我别说了。

可我这人思维比较单线条,继续问道,既然她看不清我的脸,怎么能看清我脸上的舌头呢?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成立啊。

“哎,我说你这人,怎么净抬杠呢!跟你说话真累!”大娘放脱了女儿的手,一脸嫌恶地说,仿佛特别后悔刚才抓着它们。“这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就抬杠。”母亲赶忙陪笑道,“别跟他一般见识。”

大娘听母亲这样说,脸色稍微好了些,一步一踱地走开了。走出几步,回头冲我撂下一句话:“喂,等你闺女长大了,可别教得她跟你一样,和大人顶嘴啊!”

我冲女儿吐了吐舌头。

那天回到家,母亲又把我一顿数落:“在家里跟我抬杠也就算了,跟外人你也抬杠,不抬杠你不能活?!”

我说我没抬杠啊,你看这事儿它——

“还说没抬杠!还说没抬杠!”母亲厉声打断我,“你这就是抬杠!这孩子真是没救了!”说完她也悻悻地走开了。

我无语。我知道“削了大娘脸面”这件事在母亲看来纯属十恶不赦,但两位老太太的言行让我觉得很好笑:当她们讲逻辑讲不过你的时候,就直接给你下个“定义”:你抬杠。你胡说。你混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跟她们辩论,我永远是“输”的一方——因为我在“抬杠”,所以我的每一句话都压根不值得听;又因为她们本身嗓门足够大、情绪足够激动,事实上她们也听不见我说了什么。

当然不是所有父母都这样。相反,很多还没做父母的人有时也这样。不过大娘最后那句话让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好像跟“父母”有点关系:“等你闺女长大了,可别教得她跟你一样,和大人顶嘴啊!”

或许,这句话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不讲逻辑,可能是因为不会讲,也可能是因为不想讲,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不能讲——每个人的逻辑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如果你跟你的孩子讲逻辑,有一天可能会讲不过他们。

古希腊的父母们就碰上过这种事:当时,苏格拉底教会了很多青年逻辑辩论,结果这些青年就把逻辑辩论用到了跟父辈讲道理上。后来,全雅典的父亲都骂苏格拉底,他们觉得这货让孩子学会了顶嘴,不服管教了。由此可见,要想维护父辈的权威,还是不讲逻辑的好。

那父母为什么非要维护权威呢?跟子女平等交流不好吗?其实他们也是迫不得已。

绝大多数父母心里很清楚,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而这些缺点不会仅仅因为“成为父母”就自动消失。比如,一个怯懦的青年可能会成为怯懦的父亲,一个说谎的少女可能会成为说谎的母亲,可他们又必须告诉子女“你要勇敢”、“你要诚实”。这就很难办了。如果子女知道了自己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想,爸妈既不勇敢也不诚实,不也活得好好的?干吗非要让我勇敢诚实?

父母很难回答这种问题。所以,他们最好不要让子女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父母必须成为子女心中的权威,让高高在上的权威光环掩盖一切。

父母想成为权威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天然就是。不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就必须提高警惕,以防别的权威取代自己。

我上高一那年,寒假作业不是很多,晚上闲着没事,就坐在床上看《天龙八部》。

“你在看什么书?”母亲路过,和颜悦色地问我。当时我正看得起劲,想都没想就随口说:《天龙八部》。现在想想,那句回答确实太草率了,毕竟书的封皮已经被我同桌细心地包过,上面写着“高中化学习题”呢。

“天龙什么?”母亲的声音立刻严厉起来,把我的思绪从少室山上拉回现实,“是那个叫金庸的人写的破玩意吗?!”

我说这是金庸写的,但我认为它不是破玩意。

“你懂什么?这就是一堆垃圾!”母亲狠狠地瞪着我,似乎随时可能冲上来把书抢走然后烧掉,“你怎么能看这种破烂儿?!”

如果现在的我碰上这事,肯定是立马把书一扔,痛心疾首地说“对啊,我怎么会看这种破烂儿”,然后捧过一本真正的《高中化学习题》做刻苦攻读状,事就算过去了。可惜那时我是一名高中生,又是一名金庸的脑残粉——谁侮辱我偶像,我就跟谁玩命,哪怕你是亲妈也不行!

不过我肯定是不敢抄菜刀的,所以用的还是苏格拉底的办法:《天龙八部》哪里是破烂儿了?你说说看。

“哪里都是破烂儿!它整个就是一堆破烂儿!”母亲怒道,似乎我特别傻,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

我说你别光骂,你给我解释解释,它到底为什么是破烂儿,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母亲好像特别不耐烦,彷佛我在问“1加1为什么等于2”似的。她喘了几口粗气才说:“那里面不是有个丐帮吗?你说,除了这种破烂儿小说,谁还会写丐帮啊?恶不恶心?”

我一愣:这里面是有个丐帮,但丐帮怎么“恶心”了?

“你说丐帮怎么恶心?丐帮还不恶心?!这种东西多恶心啊!就光冲这,我也不会去看!”

对话进行到这里,我已经彻底凌乱了:难道我看了假的《天龙八部》?丐帮到底怎么恶心了,就因为他们撵走了乔峰?

“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母亲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哪知道谁把谁撵走了,我又没看过!”

“你没看过?”我惊讶地问。

“废话,我当然没看过,这种破烂儿,我才不会去看呢!一个字都不会看!”

我的下巴快要掉到床板上了。“你没看过……”我弱弱地说,“那你怎么知道它是破烂儿?你连它写了些啥都不知道,就说它是破烂儿?”

母亲叉腰盯着我,表情狰狞。我知道,如果不是她瞥见那封皮上写着我同桌的名字,那本书已经被挫骨扬灰了。“这还用看吗!不用看就知道它是破烂儿!”母亲吼道,“要是你再让我看见看这种破玩意,就给我退学!”

我本来想把书递给母亲,让她看几页再判断它是不是“破烂儿”,但当我看到她坚毅的表情时,已经知道她是不会看的了。

我希望我母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没翻开过某本书就骂它是“破烂儿”的人,但显然她不是。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人们从媒体那里、从身边的人那里、从不知道什么人那里,形成了对某个人的看法,然后这个看法就固定了。大多数人没耐心去了解这个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甚至也不关心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所以,当人们抨击某个人的作品或观点的时候,往往也不是针对作品或观点本身,而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我看你不爽。

比如韩寒是个“直男癌晚期患者”,所以《乘风破浪》一定是个烂电影,根本没有去看的价值;再比如川普公然侮辱女性,所以他的政策都是错的,赞同他政策的人都是“女性公敌”。大家似乎想不到:如果仅仅因为“减税”是从川普嘴里冒出来的,就是错的,那对的又是什么?但这不是因为大家傻。只是,川普的具体政策太枯燥,不吸引眼球,压根就没多少人会去看。

当然,我不是说川普是个好总统,请各位放过我。

现在言归正传:我不敢说这种思维模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但其中至少有一个根源,在我们的父母。

很多父母需要一种权威:只要我说某个东西是错的,我的孩子就毫不怀疑它是错的;哪怕他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是啥,他也能不假思索地相信它是错的。

父母不是非要这样。只是,孩子幼年的时候非常缺乏理性,比如一个五岁的孩子肯定更喜欢吃糖而不是吃蔬菜,哪怕你从生物学、医学、养生学各个角度去论述吃蔬菜的好处,他还是更喜欢吃糖。如果你工作忙,没时间一遍遍地讲道理,就只能大吼一声:我说糖是坏东西,它就是坏东西!不许吃就是不许吃!

这是真正的爱。唯一的问题是,这种爱会成为惯性,等孩子长大后,父母们还保持着这种思维:我说这个工作不好,就是不好!我说这个女孩不行,就是不行!相信我,这也是真正的爱。

现在我总算理解了:其实我母亲跟金庸没仇,只是从我读他的书开始,她就跟金庸有仇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她看来,读金庸的书会影响学业,另一方面也因为她担心我受金庸的影响多了,受她的影响就少了。她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以便保证我始终行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人们常用“控制欲”来形容父母这种心态,但这是他们为了把我们养大,才不由自主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当然,“好的出发点”不是这种心态值得提倡的理由,因为霸道的爱,会造就懦弱的被爱者。

我们通常觉得,父母就算有缺点,学校也会更正,所以不用担心。然而我很担心,因为学校没法教给孩子“独立思考”,如果父母也不教,孩子就学不会了。

学校不是故意不教。当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孩子的时候,老师肯定更多地强调“一致性”,换成你你也会这样;可是强调“一致性”多了,“个性”就会被忽视。

何况学校是要考试的。考试就得有标准答案,否则谁能保证阅卷不出猫腻?试想,如果一个老师跟你孩子聊半小时,然后告诉你,你孩子的“创新能力”是8分;可是他跟你们经理家孩子同样聊半小时,那孩子的“创新能力”得了10分,你能服气吗?所以学校肯定要强调标准答案。

但“标准答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甭管碰上什么问题,只要想一分钟想不出来,就去找标准答案。

前几天我陪女儿看一本名叫《就是找不到》的早教书,那上面全是各种杂乱的画,每幅画上有几个问题,都是让孩子在画里寻找某样东西的。我和女儿在第二页上就卡了壳,耐着性子找了十几分钟,愣是没看到哪里有网球。于是我下意识地往后翻书,想看看这传说中的网球到底在哪儿。

可是翻到最后一页,我也没看到答案。于是我批评妻子:你买的什么破书,连个答案都没有!妻子理直气壮地反驳:你懂啥,这叫启发式教育,它就是不给你答案。要是有了答案,以你宝贝闺女的勤快程度,她还能自己动脑子?

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答案”也有“副作用”:我们以为自己看了答案,就学到了知识,其实知识仍然是别人的。如果我们不会自己动脑,就只能在每件事上都等着别人给自己答案,让别人替自己思考。

父母应该纠正这个“副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通常更喜欢“听话”的孩子。

小时候,“听大人的话”的孩子往往会过得比较好。这首先当然是因为大人比孩子更成熟、更有经验,听他们的话往往事半功倍;其次也是因为大人喜欢“奖赏”听话的孩子。但孩子们往往有种思维:如果我因某个行为受到奖赏,那一定是这个行为对了;如果受到惩罚,那一定是这个行为错了。

在这种思维下,如果孩子仅仅因为表达了跟大人不一样的看法而受到“惩罚”,他也会认为错出在自己身上。这种“惩罚”多来上几次,他就会去揣摩大人的心思,说大人想听的话,放弃自己的思考。

于是,父母越“强大”,子女就越懦弱,而越是懦弱的子女,就越需要“强大”的父母。哪怕到了成年,他仍然会依赖父母——这可不光是需要父母给他买房买车的问题,而是他需要父母为他做一切决定。他永远需要别人、特别是比他更“强大”的人为他指引方向,因为他自己没有方向;他迫切地渴望着能有什么人来为他做主,因为他自己做不了主。

这才是真正的“啃老”。当父母的脑细胞和财产被一起“啃光”的时候,“不孝子”也就诞生了。

说起“子女不孝”,很多老年父母都是一肚子苦水。然而如果有人提醒他们,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跟父母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有关,他们多半两眼一瞪:那时候,我哪来功夫教孩子?我很忙啊!

这是实情吗?当然是。这种尴尬和悲哀往往并不是父母造成的,至少不是有意造成。

我也很忙。比如当我忙着码这些字的时候,经常以“爸爸很忙,不陪你玩了”为由拒绝女儿。等我码完字,再把理由换成“爸爸很累,不陪你玩了”就OK。女儿通常挺失望,但除了继续冲我谄笑,她没有别的办法。今天当我再次目视她悻悻地把头别在一旁,忽然想,等她长大,我需要她陪伴的时候,她会不会也这样拒绝我?

她当然会,因为我就是这样拒绝我母亲的——“妈,我很累,不和你说了。”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但我敢拒绝自己的领导吗?敢拒绝自己的同事吗?甚至敢拒绝自己的朋友吗?

长期以来,我们持有一种逻辑:家人应该互相理解,所以父母应该理解我们的辛苦。但问题是,我们理解他们的需求吗?

也不是不理解,而是无能为力。

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观点时,这个观点就成了“社会现实”;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也就真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家庭永远是第二位的,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当然,大家嘴上都会说些“应该多陪陪家人”之类,但实际上,一种观念被强调得越多,往往意味着它越稀有。

——比如上面那句话,好像在酒桌上出现的频率最高吧。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关键在于,父母这样的“言传身教”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要讨好“重要”的人,或者说比自己更强大的人。这根本不用谁来说。

当父母为了临时的加班推掉孩子期待已久的郊游时,当父母对上司毕恭毕敬对孩子爱答不理时,当父母告诉孩子老师决定你的命运所以你要听老师的话时,孩子自然就明白了:要讨好他人,而不是讨好自己,特别是要讨好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人。甚至,他们讨好父母,也是因为父母比自己更强大。

当很多父母老去,明显地感受到子女态度的改变:他们登门的次数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生硬,例行公事的请安问好,代替了亲密无间的促膝长谈。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是因为自己老了,对子女来说“没有用”了,子女要把笑容留给更“有用”的人。

但他们想不到也好。想到了,就太残忍。

终于写到这里了。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终极问题:子女,必须爱他们的父母吗?

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子女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然而如果我把问题搞得再宽泛些,有人可能就看出了问题:一个人,必须因为他出生在某个家庭,就爱这个家庭的一切吗?注意,我说的是“一切”。

“一切”包括什么呢?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的坏脾气和坏习惯,包括可能存在的家徒四壁、揭不开锅的窘境,包括家庭所在城市可能空气污染严重,等等。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此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而且其中肯定有一条理由是“狗不嫌家贫”。这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根本就不是逻辑论证,只是类比论证而已。

我说这些,绝不是反对人们爱自己的家庭,只是想借此表达:不是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叫爱。嫌弃它然后改进它,比如为它积累财富或把它搬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样是爱。

当然,爱也不能用“必须”来加以限制,因为“爱”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发自内心、自觉自愿、不能强求。或许你会指着某个人的鼻子痛骂:“你应该爱你的父母!你怎么能不爱呢?荒唐啊!”

荒唐的人其实是你。

我承认绝大多数人都真心实意地爱自己的父母,但爱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需要知道爱的缘故是什么。唯如此,爱才能更加坚定。

有人说,父母爱我,所以我爱父母。然而这跟“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一样是混蛋逻辑。世界上每个爱你的人你都爱吗?你固然可以说父母之爱独一无二,但这样一来,你奶奶爷爷就不高兴了。就算你再加上姥姥姥爷,还是很难区分舅舅和姨妈的爱到底比姥姥姥爷少多少。事实上,不同的人爱你的程度确实不一样,但你并不是根据他们爱你的程度,回报以同等程度的爱。

——你回报给父母的爱,也不及他们给你的,不是吗。

还有人说,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这是靠谱的解释,不过它也有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养育我呢?因为他们选择了生下我。

一个可知的事实是,在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的降生是出于他本人的自愿,所有人来到这里,都是因为父母的选择——当然,我女儿也不例外。来此世界之前,她没通过任何渠道向我表达过类似意愿。

所以,抚养未成年的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孩子又没说要来地球,是你偏让他来;来了你能不管吗?小家伙连爬都不会,你不管谁管?

但是,我们不能讲这个道理,哪怕它就是如此,也不行。

上面这个“道理”已经超出了“不孝”的范畴。如果人们普遍相信它,就等于宣告父母对子女存有“原罪”——“你未经我同意,就让我到这里来受苦”。这可不仅是伤害父母感情的问题,它会加深父母的愧疚感,使他们不愿再要孩子,人类社会的伦理基础将因此动摇。

也就是说,当人们普遍相信它的时候,人类将从地球霸主秒变濒危动物。亲爱的父母们,为了人类的霸业,你们可千万别想不开啊。

那咋办呢?很好办,咱换一个道理:子女应该为父母把自己带来这世界而感恩。这世界足够精彩,所以它是对每个人的恩赐。

我知道有些子女会说,如果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它还是对我的恩赐吗?如果我在世上苦多乐少,还需要对降生感恩吗?我的解释是:苦难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部分,即使算不上恩赐,至少也是一种体验。何况请相信我,当你的痛苦过去,你就不会觉得自己苦多乐少了。

再说,你没对父母说过想出生,但你也没说过不想出生啊。反正父母没法知道你的确切想法,所以给你提供一次出生的机会,也算对得起你了。希望各位子女别再为这事纠结。

当然,上面那个“道理”也有它的用处:当子女向父母争独立的时候,可以用来反驳父母的感情攻势,比如“我养育你这么辛苦,你怎么忍心不听我话呢”之类。其实这事挺有意思,因为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子女不独立”,谁能想到很多父母也不独立。

作为一个80后,我觉得父母这代人很可怜(他们自己好像倒不觉得):他们的人生通常是被别人安排的,所以几乎没有“独立”的概念,也没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说,就算他们有想要的生活,也多半跟子女有关。

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是件很悲哀的事。比如,“老两口过年外出旅游”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结果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好容易有空回家,你还出去旅游?你不能换个时间吗?我就奇了怪了,我为什么要换个时间呢?哦,他有空回家,我就得等着他,那我有空回家的时候,他等我了吗?

还有些父母嫌子女老大年纪了不结婚,说什么“老脸都被孩子丢光了”,我又奇了怪了:怎么,那么一把年纪的人,脸面还要靠子女来维护吗?子女没开通“给父母争脸”这项业务,自己的面子,还是自己去维护吧。说实在的,子女长大后,自己也有脸了,他真要丢,丢的也是自己的。

当然,这种说法似乎少了些“温情”,但事实上,成年的父母和子女,是要靠爱联系在一起的,靠说教、靠义务、靠强制,都只能让一家人矛盾越来越多。父母和子女越爱彼此,越应该珍视人格和精神上的彼此独立、互相尊重。

如果说,父母和子女之间真的存在一场“战争”,那么最终的胜利永远属于子女,因为“年轻”永远是个优势。然而就在胜利那一刻,子女将与父母和解,因为他理解了父母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请相信我,你的父母很可能永远不理解你。但你会理解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