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hjmhjmhjmm 2017-02-2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译文】   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与湖岸相平,包容着天空的倒影,远处天水相连,混而难辩。

 【出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注:


  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2、注释:

   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一说为张说。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一作“空”。

   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3、译文1: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

  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

  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

  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

  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

  只有坐壁上观,

  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 。

   译文2: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

   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译文4: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瀚,几乎和岸边齐平。远远望去,湖水晃漾,天空仿佛也在动荡。水天一色,看不清水与天的分界。洞庭湖水气蒸腾充沛,润泽着云梦泽的草木生灵,使之繁荣茂盛。湖水荡漾,声势震天,如同在撼动着岳阳古城。面对这宽阔的水面,我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船只,只能望洋兴叹。生活在这圣明的朝代,闲居家中而一事无成真是耻辱。但无船只而又没有钓具,也只能坐在岸上看他人放长线垂钓,徒自产生一种钦羡仰慕之情而已。

   译文5:

   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6:

   八月里湖水盛涨与湖岸齐平,天水相接苍茫一色,浑然一体。水气弥漫。漫向无际的云梦泽周边,白浪滔天仿佛撼动了岳阳城。我想渡过湖去,可惜没有船和桨,居闲在家又怕辱没天子的圣明。坐在湖边无聊地看那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升庵诗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通篇出“临”字(按诗题一作《临洞庭湖》),无起炉造灶之烦,但见雄浑而兼潇洒,后四句似但言情,却是实做“临”字。此诗家之浅深虚实法。冯班:次联毕竟妙,与寻常作壮语者不同。纪昀: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无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浑又过之。起结都含象外之意景,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7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9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33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9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62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31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59名

   

  6、孟浩然的一生总是与襄阳脱不了干系,在这里度过的大半辈子岁月应该是他最美好的时光吧。在隐约的记忆与缺乏的知识里,我仿佛记得有个人对孟浩然的影响很大。而这个人就是庞德公,若不是现在便捷的网络我定是不能了解到此为何许人也。

   历史记载:

   荆州刺史列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庞德公,这个让诸葛亮以师礼相待的东汉名士,最令我陶醉的就是上面摘录的一个片段。人各有志向,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多好。只是庞德公不知缘何偏偏选择了鹿门山栖隐,竟成了孟浩然毕生倾慕的对象。

   闻一多先生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协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孟浩然一生并无功名,仅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身在江湖的他,也曾向往过魏阙: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向往过那为官的路途,可是他的心灵在呼唤他,鹿门山在呼唤他,庞德公在呼唤他。所以甚至当他与韩朝宗相约一起入京后,还是以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赌气而去。

这是一个隐士,为了隐居而隐居。因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在襄阳的一生就是他作为布衣的一生,襄阳属于孟浩然,孟浩然也属于襄阳。

   读闻一多的《孟浩然》才知道,人们都一致认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文中道:“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这就是真正的孟浩然,将一切都冲淡了,淡到让你疑心有没有诗。

 

  7、垂钓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活动,也是渔人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同时又是古代文人最喜爱书写的题材,几乎每位诗人词人都有几首描写垂钓或讴歌渔夫的作品。这类诗词通常都是咏叹垂钓的悠闲自在和作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

   盛唐时期的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有十来首与垂钓有关的诗,其中一首《望洞庭湖》的五言诗就很有名,也比较特别。这首诗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了浩瀚的八百里洞庭那种阔大无边、烟波浩淼的景象,其中也有渔人垂钓的身影,同时还表明了作者对垂钓的喜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宽广的洞庭湖欲渡却无舟、临渊而羡鱼的深深的感叹。实际上,这首诗是作者特意写来送给当朝丞相张九龄的。细观此诗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绝非是向张丞相推荐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也不是真的想邀约张丞相一起去洞庭钓鱼;诗中没有描写垂钓的悠闲惬意,而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希望张丞相能提供过渡的舟楫,希望能追随张丞相一同“垂钓”。诗中的“垂钓者”显然是暗指当朝执政的官员,其中隐晦地表达出了作者自己欲入仕为官的急切心情,企盼张丞相为自己引荐。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书香之家。他年轻时隐居故里,埋头读书;中年赴京赶考,不幸却未能金榜题名,悻悻然落第而归。孟浩然最终也未能进入官场,除了考试失败之外,还因没有人为他举荐。

   在坊间流传有一段传言,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人敢为他举荐,并不是他才气有缺,而是因为他曾无意间面见唐玄宗,却惹得玄宗不快。北宋时期的《新唐书·文艺传》中记录了这段传言:孟浩然在京城时,王维曾私自邀入内署谈他新作的诗《岁暮归南山》,适逢唐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不料其中“不才明主弃”句引得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浩然归去。明末清初学者冯舒据此评论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一诗为: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当然,这段传言是真是假颇多争议,或许只是后世之人编撰出来的。没人举荐,估计更多是因为孟浩然虽然内心热切追求功名事业,也有足够的才气,却因个性太强的缘故吧。仕途失意,他便开始了漫游生涯,遍游吴越、荆楚的山川水泽,及后重回故里隐居。49岁时,他曾由遭贬黜的张九龄招致幕府,后因疾发辞归故里,再隐乡间至疾终。

   古时读书人都有做一番大事业的宏愿,刻苦读书,积极入世,期望能造福苍生、福荫后世。不过,并不是所有士人都能够如愿进入官场,执掌权柄、叱咤风云。有时,读书人虽没能登科进士,却以终身布衣成为一代风流名士而名垂青史,被后世景仰,实因才气秉性超群使然。

   孟浩然身处大唐盛世,没能成为官场达人,却成为了一位在后世享有盛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他的诗艺术价值极高,开盛唐山水田园派风气之先,具有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他与同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又与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一同被合称为“盛唐六家”,在诗史中占据极高的位置。

   在孟浩然隐居襄阳时,李白曾前往探访,可惜不遇。李白便写下了一首名为《赠孟浩然》的诗,表达了对他的赞誉和钦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由此可见,孟浩然在当时就名声极大,广受关注,也与各位诗坛翘楚多有往来,他在诗史中的名声和地位当然也绝非侥幸。

   功名仕进不成,孟浩然便转身游山玩水去了,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一口气游遍吴越荆楚大地。在山和水之中,孟浩然似乎更加偏爱水。正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乘一小艇,沿江河一路漂游,迎着一江清风,观两岸群山,当真闲适,或如他的一句诗所言:“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景美好,画面优雅迷人。清幽的景色带来了恬静的心境和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清淡的自然风光引动他诗兴大发,情感真挚的诗句有如流水般汩汩而出。

   美丽的山水还会引出悠然淡泊的渔父情怀,他常常前往深潭垂钓,兴尽归舟放歌,尽显隐士的清静旷达。显然,这时的垂钓已经是纯粹的钓鱼或是钓心--钓清静之心,而不是钓名钓利了。孟浩然的一首描写垂钓的诗《万山潭作》,就写得悠然自得、清空自在,描述了在水边钓鱼时的所见所感,在青山绿水中获得安宁,又从安宁中钓出一颗平静清淡的心: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坐在潭边巨型磐石之上垂钓,闲静的清心有如这清澈见底的潭水。鱼儿在倒映的树影下游动,猿猴在小岛峭壁的树藤间游荡。传说曾经有江妃二神女闲游于此地,解下珍贵的玉佩赠与人。听闻她们现今还在这座山中,这让人心中不禁悠然神往,可惜求之不得。垂钓尽兴之后,沿着流水般倾泻的月光,一路高声放歌,乘舟而返。

   空明的诗境、幽独的情怀、静寂的氛围和闲适的心,一同从这篇描写悠闲垂钓的诗歌中缓缓流淌出来,让人对隐士闲情倍感钦羡。他另一首诗中的一句“抱琴来取醉,垂钓坐乘闲”,更是将隐居生活中最精彩的片段描绘了出来。在山水间游玩,抱琴歌唱,喝酒欢乐,乘舟垂钓,由此而脱凡超俗,洗涤机心,生出晶莹剔透的心境,这正是官场中所不可能获得的。

   孟浩然才气纵横,秉性孤高正直,生在大唐盛世,却未能入仕为官,成为了一位盛世隐士。京考落第,是他一生失意之始,也成为他千古得意、让后世人们景仰的开端;他没有能够成为达官贵人,仕途的不顺却成就了一位负有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没有获得功名利禄,却收获了一生的淡泊清静、安适自乐。所有这些应该算是成全了孟浩然内心深处最本真的追求了。


   8、第一站,便就是那号称“天下第一楼”的岳阳楼。刚一到岳阳,就感到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心里便更加的期待,甚至有些忐忑,有些躁动。于是我想起了千年之前,范文正公酾酒临江,凭楼属文,意气风发,好不气魄。一曲《岳阳楼记》不知感怀了多少迁客骚人,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大约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赶到了目的地,正像孟浩然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好一个壮阔的洞庭湖!或许为了瞻仰雄伟的岳阳楼,或许为了洞庭湖畔的清风徐徐,亦或是为了范公的那股烁古照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情怀。慕名而来的游客熙熙攘攘,我和成龙亦在其中。一路胜景,几番震撼,也终于来到了岳阳楼下。


   好一阵徘徊,好一阵激动,矗立在我面前的这一座楼阁,就是千年名楼,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驻足,为之倾倒,为之震撼!当时正是午后,强烈的阳光铺射在琉璃瓦上,整座岳阳楼,好似被鎏了金,金光灿灿,金碧辉煌,此等胜状,带人驰骋,让人决眦!


   站在岳阳楼顶,俯临江面,目之所及,一望无垠,唯见湖上璧日,波光粼粼,湖面清风徐徐,爽人心脾。此时此刻仿佛整个人,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茫茫大地好似也失去了重力,自由的心,飘浮在楼顶,漂浮在湖上。颇有逍遥,泠然之象。于是我思绪万千,千年之前,范公亦于此楼,眼前亦是此湖“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千年之后,后辈小生,黄口小儿,躬临岳阳,胜景亦然,也颇有当年范文正公“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率然豁达,无我无物。


   虽不及范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济世情怀,然我将铭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豪迈之句,都说登高必自,此次岳阳之行我必将有所感念,有所悟解。

   

   9、大自然在创造了美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欣赏美的崇高需求及爱美之心。


   笔者忘记了是在那本书里看到过一个带插图的故事:在人类祖先居住伊甸园里,人们都在制作着陶器,有一个男青年在他制作的陶器上,绘制了优美的花纹图案。他的花纹图案很快引起了一位姑娘的关注,她开始注意打扮起了自己,每天要为自己头上插一朵花,为自己的心上人赏阅,两人相见恨晚坠入爱河偷尝了禁果,其结果是俩个人被赶出了伊甸园。我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同情他们都怀有追求美的心和热爱美的灵魂。


   画家为了留住自然美的瞬间即逝,所以就用画笔留住了美。如果说轮廓是美的外形 ,那么色彩就是美的皮肤。我的美术老师在讲色彩课时说过一句话,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出两千多种颜色,看来眼睛是位杰出的艺术家。


   音乐家为了歌颂自然美之美轮美奂,把大自然之美化作了跳动的音阶,用耳朵把美输送到脑海,让美在脑海里变的浪漫膨胀起来,与愉悦的心情共同呼吸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映现出一个个大自然的美景,这种欣赏方法不会使眼睛感到疲惫,看来耳朵也是位杰出的艺术家。


   文学家为了赞誉自然美之白驹过隙,把自然美蕴藏在文字里让看客眼看、耳听、鼻嗅、手摸、脑悟自己去寻觅,看来欣赏美还需要具有老中医的望闻问切。


   美它就像一位魔术师,在四季的冷暖中变幻着美的景致。美也是分类别的:有波澜壮阔的大海美;有大漠孤烟的雄宏美;有湖映秋月的恬静美;有松涛如雷的雄壮美;有花前月下的幽静美;有花红柳绿的艳丽美;有雾里看山的朦胧美;有岁寒三友的清高美;有雨打芭蕉的淡泊美。


   笔者不论是去赏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秀丽美,还是去赏观越南下龙湾的壮丽美,鄙人都喜欢独自一人去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不喜欢一旁有人打断我的思绪。所以我认为带着追溯历史知识的观点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才是独自一人欣赏自然美的最高境界。无独有偶,笔者阅读过诸多古代文人墨客之诗作,在诗意里看到了他们一个个独自在欣赏自然美中释怀的身影。王之涣前辈独自登上永济鹳雀楼,不得志的诗人遥望远山衔日,一望无际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从楼前流向远方,在感受着大自然静怡之美和豪放之美的激情中,情不自禁吟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用了短短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北国河山磅礴气势的壮丽景象,令后人襟怀豪放腾胸撞怀。诗人让大自然的美震撼了心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触景生怀悟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实现不凡的远大抱负,就必须志存高远去努力奋斗。高瞻远瞩催人奋进的诗意,成为了一首后人千古传诵的绝唱。借景抒怀之诗作莫属孟浩然前辈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浩然前辈四十岁也未考取进士,仕途失意。作者眼望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婉转地倾诉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浩然前辈观湖咏志气象开阔的一首诗。从诗篇构思看,就若作者写给张九龄丞相的自荐书。八月仲秋八百里洞庭,秋水洋溢,水天相联,难以辨别。宽阔的湖面笼罩在雾霭之中,喧嚣的涛声像要推翻岸边雄伟的岳阳城,暗喻自己怀有大才。可惜自己就像渡湖有舟而苦于无浆,隐居在圣明之世而愧耻自己毫无建树。旁观别人在钓鱼,空有羡慕的激情。暗喻自己羡慕地看着别人在建功立业。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张九龄丞相的重用荐引,不要使自己出仕的愿望落空。后来张九龄镇荆州时把他招至幕府。诗中有画的王维前辈,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自己寂寞的情怀,从而写出了清新淡雅的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幽林,弹琴长啸。僻居深林,皎月相伴。表达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笔者有幸与塞外的大山结过三年的缘分,在寂寞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上山去听它的呼吸和心跳。所以对观察山的美是情有独钟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轮船似的窑洞、山坡上如云的羊群、山崖上的刺柏树、举着火炬的沙棘、鲜艳又朴实的山花、奔跑中打着腰花的野兔、穿着黑绅士服的花喜鹊、自由演奏家蝈蝈.......神游心赏,旷观天地,虚怀若谷,花酣也酒,鸟笑也诗,游目骋怀,心迹双清,有情就唱,失意就喊。我最喜欢去欣赏山花了,因为她们是大山送出来的笑容。你看那“紫美人”是山花中最妖艳的,活脱脱象一个穿旗袍的美女,它的花状完全是紫色大丽菊的浓缩,长条形的紫色花瓣儿潇潇洒洒,金黄色的花蕊,播撒着细细的花粉。看那刚刚裂开的紫花蕾,多么像解开衣服的的新娘,把自己干净的身体展现在丈夫的面前,羞答答的不敢抬头似的。“烫发头”的颜色是紫罗兰的,它们的花是集成一束开放的,丝状的花瓣儿,毛茸茸的像烫了发头的另类嬉皮士,看不到雄雌花蕊,只有个性与张扬;在山风的吹动下,花儿像跳街舞似的那么富有激情,有节奏的把头一点一点的让人冲动。这种花是可以治病的,患有皮肤瘙痒的病人,把它们的花捣烂涂在患处,药到病除。“袖珍葵花”花的形状特别像向日葵,虽然它只有指甲盖的发展空间,花的形状特别像向日葵。虽然小可是它还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尽力显出自己的妩媚;长圆形淡黄的花瓣儿大约有20几片,深黄的雄花蕊和雌花蕊是及难辨认的,但是我相信它们是一定存在的,不然它们怎么去传宗接代呀。 “袖珍葵花”的花香有夜来香的味道;“紫美人”的花香有昙花的花香;数“烫发头”的花香特殊了,浓而刺鼻的麻辣香味让你不能忘怀。它们虽然在花种里面是最卑微的,但是我相信它们在开花的时候也象牡丹花开放一样努力。它们具有的品质温室里的花朵是不会具备的,它们不怕夹着沙儿的春风抽打,它们不怕夏天的骄阳酷暑,它们的根还不怕冬天的寒冷。素心若雪,知足常乐,为善最乐。


   能欣赏美是一种生活;能观察美是一种心境;能感悟美是一种境界。

   

  10、来到洞庭湖,面对一望无际的湖水和岸畔的秋天景色就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送张九龄在此临别时,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水,诗人的灵感意欲横渡,写下了千古名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绝妙诗句,"云梦泽"和"五渚"是当年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景物。"气蒸云梦泽,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洞庭八百里烟波"。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滨的秋光细腻得如同少女的皮肤透光发亮,岸畔的红叶就像是伊人的情书,书写着缠绵的情感。天空上的白云裹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轻舞着,飘浮着,与这迷人的秋色许下了一个深情的约会,与湖水轻吻,织成一场笔墨里的丹青画卷。放眼长望,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尽收眼底。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中,有一晶莹剔透的小岛。远望如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着洞庭湖水,从则面看,她像是一个倚靠在天边的少女,长发直垂于湖中,从正面看,她又像是一个合抱围着的太极图。它,就是充满神话的君山。


  为了目睹君山的真面目,一定要去领略君山的风采。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坐上车,一直沿洞庭湖西进。秋天的阳光。暖和而带几分微凉,这个季节是成熟的,她没有春天那么羞涩,也没有夏天那么坦露,也没有冬天那么内向,就是一个成熟的少女,一个唐宋诗词意境里的婉约少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恬静,一切都是那么的轻柔飘逸,天空上,团团的白云像是一簇簇弹好了的羊毛,慢慢地飘浮着,慢慢地凝固了我们的心情。在车上,美丽的导游小姐给我们讲洞庭湖的故事,给我们讲这里的人文风情,半小时后我们就到达君山脚下了。车子在君山脚下停了下来,下了车,沿水泥铺设的小路往西,走不远,二妃墓就呈现我们的在前面。


  时值深秋,游人有些廖落。稀落的游人在草地间悠闲地闲聊着,也有用手指着这堆黄土说起那远久的故事。


  来到墓前,不像是我心中想像的那种高大气派的坟墓和高大的碑刻。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座用石块砌成的普通坟墓,前面用石块、水泥凝成的阶梯,左右立有石柱,上雕麒麟、雄狮、大象、四周的树木和坟前的花朵及坟上的各种杂草,在秋风秋雨中枯萎了顔色。墓不宽,约三米左右。墓的周围是用水泥做成的栏杆作护卫,墓顶为半圆形灰顶,墓前竖一块石碑,碑身高约两米,上书:"虞帝二妃之墓"墓碑,字迹遒劲有力。碑身左刻:大清光绪七年秋下浣重修字样。碑身右刻:钦差大臣兵部左侍郎太子少保兼两江总督彭玉麟立字样。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引柱,上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一位名叫麻姑的仙人,是她运用神力把原在昆仑山上的一块巨石,吹落到洞庭湖的。据《湖广志》记载,君山的来历出于山上的二妃墓。上古时舜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被大风阻挡于君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的的洞庭湖水,攀竹痛哭,泪水洒遍了山上的竹林,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成疾,死于洞庭湖,葬于山之东麓,即今天湘南九嶷山,后来为纪念二妃而改洞庭山为君山。


  往事如烟,岁月悠悠,或许,墓里埋着的连二妃的白骨也不是。当年二妃来到湘江河畔,知道舜帝已死,一场撕裂的痛哭,愁云惨淡,天昏地暗,那种裂人心肺的哭声永远湮没到历史的尘迹中去了。投水前那种悲苦凄绝、恨愤难平的境况,如今是无法可以领略得到的。她们身为帝舜的妻子,生前连自己的命运也主宰不了,落得身死异乡,露尸荒野,二妃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悲凉!


  站在墓前,面对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看看四面的秋色。此时,山色湖光尽收眼底。突然想起了唐代刘禹锡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描写君山的景色。还有李白的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古代诗人都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君山的独特风貌。


  君山面积约100公顷,听说过去曾建有三十六亭和四十八庙。如今,君山上的古迹已大多难以寻觅,不禁让人叹惜。


  离开二妃墓,我们一行人又随着导游坐上小船,沿堤岸一直往前行,不一会又来到了洞庭庙。洞庭庙,又称柳子祠,位于君山秋月岭山麓。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历经修葺。沿至清末,庙宇仍保持原状。古庙抗战时被毁,1997年在原址重建,整个建筑以廊连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洞庭庙前有大理石雕刻的九龙引柱,正殿挂"洞庭庙"匾,廊柱上一副对联"威震洞庭八百里;神通上下五千年"。殿内坐洞庭王爷武像:一手加额,一手托明珠,目光前视,仿佛正在调节阴阳,抑止洞庭风浪。


  游览了几个景点后,我们沿湖水一直往上,走在秋天的落叶里,走在秋天的阳光下,看洞庭湖美景,感受采风的乐趣。洞庭湖面上,烟波浩淼,水气轻袅,悠然的渔歌轻盈的盘旋在凝波不动的水面上,丛生着青翠娇绿的芦苇的湖水在秋天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层层明光,如同洒了无数的银粉在上面,氤氲的水气朦胧在视野里,好一派绝美的写意;洞庭湖看景,看的是浑厚的历史积淀和恢弘的人文底蕴。自忧国忧民的屈原曾经在洞庭湖畔留下华美的诗歌以后,千载之下,有更多的文学才俊纷至来到洞庭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于是洞庭湖的水波里多了诗意,掬捧在手品咂一番,感觉湖面上轻盈的渔歌、豪迈的号子和悠闲的桨声里也有了文化的渗透。岳阳楼高踞于水波之上,凭借居高临下的气势发散着洞庭湖文化的精髓,是屈原(屈子祠)哪怕离家去国也不忘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是杜甫(杜甫墓)身居茅屋,心忧天下贫寒的悲悯情怀,是范仲淹(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在这融入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地方,每参观一处古迹,都有可能跨越千年风华。洞庭湖的文化沉淀使得它的历史价值有了更凝重、庄严的意韵。秦始皇的封山大印,印证了权力的伟大,柳毅传书完美结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的朗吟亭和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的故事则撑起了神话的天空。也许山是渺小的,传说是单薄的,但它所承载的内涵却是深厚的。


  夕阳西去,湖面上银光点点,鱼跃浪尖,白鹳、黑鹳、白头鹤、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白尾海雕、白琵鹭、天鹅、白枕鹤、灰鹤、百额雁,还有我不认识的水鸟,在夕阳的红光下翔舞轻飞,晚霞焕彩,落霞照影,水与天浑然一色;渔歌精致,橹声悠悠,倥偬的声声鸟鸣轻巧地落在微微的涟漪上,轻灵的浮动着,亦幻亦真,此情此景把个雍容、淡素的洞庭湖晚景装点得如梦如幻,如同神话中的仙界。洞庭湖的风景春夏秋冬别有一番诗味。无论是春夏秋冬,从远到而来的游客都能领略到洞庭湖水的魅力与浪漫,就像是一个化着淡妆的仙子静静地卧在水面上,无论怎么也看不够。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洞庭湖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没有淡出世人追奇猎胜的目光,自有它过人的美丽。


  飒飒的秋风吹动了飘浮的落叶,落叶在湖水里摇曳,也在我的心里摇曳着那一缕缠绵的情丝。美丽的洞庭湖衔着遥远山,吞长江浑大气势感染了我的情怀,这广阔无边的洞庭湖美景把我醉倒,把我熏陶。一个人的一生就要像这洞庭湖一般,从容吐纳万物,又是从万物中吸取生灵,好比人生应虚怀若谷,笑看风云。


  抬头看看远方,群山如黛,恰似做了明镜一样的平湖背景;湖面上白帆点点,在秋天的夕阳下穿梭在闪着银光的细浪间,像隐隐约约的繁星倒映在湖水里,晚风缠绵着绚丽的秋光,渔船上冒出了傍晚的炊烟,看夕阳西下,天色转晚,只有恋恋不舍的离开。


   11、洞庭湖烟波浩渺,港汊纵横,湖畔名胜古迹众多。其壮丽景色、浩荡气势,常常激发起文人骚客们的无限诗情。

   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就曾多次吟咏过洞庭湖,如:“上洞庭而下江”(《哀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邅吾道兮洞庭”(《湘君》)。

   南朝诗人阴铿《渡青草湖》诗写洞庭湖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尽,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饱览洞庭壮丽景色,并写就了无数篇赞美诗章。诗圣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写洞庭湖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言吴楚之地好像因洞庭湖与大地分开了,天地日月仿佛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出使荆州,路过洞庭湖,被其波涛汹涌的声威和气势所感动,挥毫写下了《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刘禹锡在《望洞庭》诗中曾这样赞美月下洞庭的宁静、柔美:“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宋代文人对洞庭风景描写的佳作迭出,如范仲淹那篇传之千古的绝妙散文——《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进行的描述字字珠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则描绘了风雨中洞庭湖白浪滔天的景象:“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张孝祥曾任广南西路(今广西和广东西南一带)经略安抚使,后“被谗言落职”,由桂林北归,经过南洞庭,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词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词中向人们展示了月下洞庭水面平如宝镜,如同美玉铺就的光辉世界,真乃人间仙境。

   

  12、小桥流水,褪尽铅华,还留一抹淡定的从容迎风送雪;云淡风清,笑看尘世,似嗔寒梅唯有一身傲骨遗世独犟。断然不是,随波逐流枉费好时光,定然不能,临寒独开红似血。喜欢乡间的烂漫山花,不与百花争宠,不和尘世争闹,花开花谢,清澈似水,淡定如云。

踮着脚尖,眺望秦淮河。翠柳低烟垂,秦淮月作灯。应是景相似,不见故人来。乘一叶竹筏,踏水而歌,借着秦淮河上的月光,锁住纷繁往来的船只。哪一支竹筏,可以横吹笛子竖吹萧?秦淮河上,藏着一个永远年轻的梦,提着红灯笼,漫步在烟波浩渺的水上,顺着河流而下,期待逢着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披着长长的发,月光下,吟咏世事沧桑,笑看花开花谢。她的甜笑,如银铃耳悦耳,熨烫我心间深藏着的忧伤;她的衣袖,拂过我的双眸,如杨柳般的飘逸扫去眼睛里沉淀的忧伤。我必然,牵着她的手,在岁月轮回里紧抓不放,陪着她一同老去。她总是,在我转身回首的时候,噙着灿烂的笑容,她总是,在我疲倦不安的时候,给我一个舒适的拥抱。

我在千里之外,眺望着秦淮河,也一直做着千年不醒的梦。仿似秦淮河里的水,从我的脚下流过,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也是一望无边的蔚蓝色水域。

轻皱眉头,凝望着八百里洞庭湖。端坐于洞庭湖边,再品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应是别有一番天地吧。八百里洞庭,萦绕在心海,渴望,且向往。如若说秦淮河上藏着女子深的怨愁,那么,洞庭湖上,应是有云卷云抒的洒脱。期盼着在洞庭湖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吟咏“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与竹林为伴,和小屋为邻。提取洞庭湖的水,在湖边的山上,栽种一片竹林,白天,看洞庭湖上的烟波浩渺,夜间,聆听,竹林的叮咛。小屋里,点一盏煤油灯,在灯火摇曳的窗内,与风声相伴,静静地坐着,放下手中的书,抛下心中的怨,只是想要静静地坐着。

忘却前尘旧世的烦忧,遗忘岁月轮回的苦痛。秦淮河上,可有红灯笼?洞庭湖边,可有紫竹林?在惶惑与不安里,忽然想到蓬莱仙岛,神仙集聚的圣地。而今,它可有仙在?如今,青鸟可否指路,将我引向蓬莱仙岛?世间轮回,皆以空和无结束。人生百味,世间百态,正如佛家所云,一切只不过如镜中花、水中月。

尔后,谁能明白,繁华过后留下的是一片虚无,争吵过后带来的只是一片冷漠,追名逐利之后呢,又能留下什么呢?最后又能留下什么呢?一堆枯骨伴黄土,或者只是一颗尘埃,消散于风中罢了。

不如,云淡风清,笑看尘世,倒也洒脱些。

 

   1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



小的时候就学了这首诗吧,诗里的洞庭湖景象壮丽、磅礴的气势。我要说的是关于古人眼里的洞庭之表象,这里且不说诗人要借物言其志了。全诗共八句,我只取前部分,后面的四句,不出,读未读过,都不难想象诗者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意欲横渡的向往。可惜的是没有船只,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那样的好时代啊。

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里我也要借这句谚语来抒发内心对洞庭之水的担忧,担忧歌里唱的“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了……”还是不是古人诗词的家,还是不是我心灵向往的家,还是不是我们湖南儿女为之骄傲自豪的家。

都说洞庭之水天上来,洞庭湖的船只是那天上的云彩下了凡间,接天连日的荷花是那湖里绽开的霞。水边的人以水为家,有词为证:“日从家里出,月在家中挂,桨开千条路,网撒万朵花”,那么美的神仙画卷,怎能不为之向往?

“浪花有意千层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杆身,世上如侬有几人?”说的渔父生涯,表的是诗者的闲逸之情。古人吟诗大都诗画共存,所以,我脑海里的洞庭大都是古人书画给我的。在此之前,我虽在洞庭以西活了几十年,却从未见过洞庭湖水的浩瀚,什么时候能见见呢?哪怕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洞庭之水。



长大以后的洞庭印象源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真庆幸我在潇湘之临,我在洞庭以西,我在先生文里的河里游居。

我住在澧洲城,澧洲城因范先生在此洗过墨而闻名,所以,当我在中学课堂上读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先生的高尚品德,也为有这么一文名人留居过此地而自豪。

现今重新解读,先生的名句于心又有了新的阐释。俗话说: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先生的写作之缘由。这个根,文中说得相当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人喜欢修造亭台楼阁,喜欢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复修成就了范先生的千古佳文。“同是天涯沦落人”写此文之时,先生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点刚愎自负之人。然读《岳阳楼记》全文,却找不先生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就是先生与子京不同之处。

古人为何要将高楼建在水边,是想借登高楼而疾呼,借高楼是抒情。是想借“居庙堂之高”,忧其民;是想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那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后人?是的,是用来劝免我们这些后人的。

许多学者曾经探求过古人所谓高尚的思想品德,不知是不是和“进亦忧,退亦忧”这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有着相同和接近。范先生要的“高尚情操”或许是那: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真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我本布衣,也为女子,既不想做官,因步入红尘心系家庭,也不可能归隐山里远离尘世,但我想要快乐,想要“大忧”之后的快乐。那么,什么时候才真正快乐呢?一定会有人那么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如果没有,我就随洞庭之水一道吧,无论兴衰,都是上天的安排,安然老去,直到无痕,怕是最好的归宿,之前,我还是想登上岳阳楼,去看一看那八百里洞庭。

先生之文,纵然熟记于心,以后不免会再读。所谓情怀,不知是因为有了范先生的文而更爱洞庭,还是有了洞庭更爱先生的岳阳楼,总之,古人之前辙是跟不去了,且做个明镜,鉴以自清也是好的。(文 / 轻轻走来)

   

  14、群山在我们的眼里铺展伟岸,湖水在我们眼里袒露委婉,蓝天在我们眼里刻画深邃。

   站在弯弯山道远望,天那样高远,山那样连绵,而我们却显得那样渺小,渺小的仿佛一切的欢乐痛苦一切的荣辱兴衰都无足轻重。屏住呼吸,静静地听叶落,听鸟鸣,听流水,心怎么能不再襟怀宽广?

   第一眼深情凝望的是那水,有风徐徐吹来,湖水里树影婆娑,有蝴蝶翩然飞过,湖水划出一道美丽的曲线。

   一群寻梦的人踏碎了水的宁静。飞鸟被他们的惊叹吓唬住了,紧张了它们一贯松弛的神经,拍打着翅膀飞远,水面便留下他们惊慌失措的容颜。

   湖水却始终矜持,稍微露出淡淡笑意,便马上收敛了。即便是带上斗笠的撑船人,邀上游人,上船,划桨,徐徐地向对岸而去,我们的视线里也始终感受不到什么叫“波澜壮阔”。眼前却只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景象了。

   远处苍山逶迤,他的倒影在水里显得更加妩媚。因为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多了些粼粼的心思,多了些绵绵的柔情。

   芦苇,是湖水最痴的情人。披一袭白纱,专注地立在岸边,在风中苦苦等候。哪管他身旁荆棘丛生,哪管它日后风刀霜剑!

   渐行渐远,看漫漫寂寥无声的长路冷漠地对峙着眼前的千山万壑,原来,星月交辉都不曾打动那些呆板的山野顽石,如今,因了这群人,一切都显得生动而有灵气了。

   仰望寂寥而深邃的天空,冥想鸟翼飞绝的意境,整个灵魂都被酣畅包裹住了。

   凝重而肃穆的崇山峻岭,并没有因为沉积而甘于平淡,并没有因为无人喝彩就死气沉沉,而是以灿烂的野花、以繁密的野果向寂寞挑战,以蓬勃的生机对生命负责。

   那些倔强的野花野果啊,峭壁上,岩缝间,山涧旁,坑坑洼洼的碎石中,簇拥着数不清说不尽描绘不了的五彩缤纷的野花、饱满的野果。秋风此时多么温情,那些花果就浸在山岚中,沉醉地飘摇于丛林各处。

   片片红叶,如繁星似群蝶,远方仿佛一把金剪至天底伸出,剪碎了残阳如羽如血,片片撒落山野。山野多了些豪情,多了些英勇!

   弯弯山路劳碌了我们的饥肠。于是,挥一挥旅之纤尘,洗一洗旅之铅华,在这僻远的农家小院,尝一次山野佳肴,喝一口自家酒酿。杯盘并不精致,但是却当不住笑意融融,挡不住觥筹交错。

   山野何时见过这等阵式?或站、或坐,或依、或靠,或嬉笑或追赶,喧哗在这小院疯狂叫嚣:我们寻梦至此!

   休憩片刻,整装既发。继续披一袭灿烂,继续心系一片执着,在无边的旷野,遍尝鲜花的喧嚣,遍听清风的诉说。

   山也愉悦,水也愉悦!

   

  15、“危楼泻洞庭,积水照城隅。”这是唐代贬谪岳州的燕国公张说的诗句。据说他是第一个将岳阳古楼定名为“岳阳楼”的地方官吏。一个“泻”字,既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也一扫自己屈贬岳阳的苦闷心境和不平之气。只是张国公的眼光还仅仅停留在岳阳楼周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所描写的岳阳楼见闻。很显然,其灵感来源于张说。只是气象更为恢弘,所以比张说的诗句影响更大、流传更广。日本学者在《唐诗选评释》中说:“浩然此作,气象雄伟,旷然之壮举,如在目前。”但仔细分析,孟夫子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烟波浩淼、云水苍茫的洞庭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淡扫名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这些都是李白的岳州诗,可谓名句迭出。李白不愧为诗仙,他的目光虽说还是盯在洞庭湖上,但他的诗思已经上接云天,他的气魄已欲撼山动岳。特别是他那无酒不成诗,无诗没有酒的诗酒仙态更是跃然纸上。

“夕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圣杜甫的岳阳楼见闻了。后人诗评,大多认为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在所有写岳阳楼的诗词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其排名定为第一。且不说他在诗的后半部分所抒发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和所表达出的忧患意识。仅他站在岳阳楼上看眼前景物的眼界就确实比他的前人要宽阔、远大得多。

或许是受了诗圣的启发,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在状写岳阳楼的所见所闻时,就再没有仅仅拘泥于一时一地的眼前之物了,如“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关于岳阳楼的文人题咏,可谓“汗牛充栋”。有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描写细腻,妙笔生花。但总体讲,大部分人看到的、想到的都大同小异。真正理解岳阳楼、读懂洞庭湖的并不多。

就笔者孔见,范仲淹是最理解岳阳楼的一位先贤。不是因为他那“先忧后乐”的名句,而是因为他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独到见解!到岳阳楼看什么?或者说到岳阳楼能看到什么?我想,主要是看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它才是“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它不弃涓流,乐纳湘资沅澧四条大河;它气度雍容,八百里湖面波平浪缓烟波浩淼;它充满活力,满湖鱼翔虾戏百舸争流;它落拓不羁,北接滚滚东去万里长江……到岳阳楼,可以看洞庭湖的湖风山色、清丽神韵,更要看洞庭湖博大胸怀和非凡气度;还要看洞庭湖的无穷活力、开放姿态和奔流不息、永远进取……。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其实,前人并没有说够说透。就是范老前辈,也仅仅开了个头,就很快笔锋一转,进而为其表达忧乐思想和仁人情怀,去作广泛的铺垫和深刻的述说了。

有人根据滕子京给范仲淹索求文章的书信,推测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并没到过岳阳,而仅仅是看过滕子京送去的《洞庭秋晚图》。但我一直不赞成此说。范仲淹当年曾经出守邓州,并在离岳阳楼十公里处的临湘县楚冲里太平桥之庙湾置有“田庄一所”。所以,范仲淹是应该到过岳阳的。有的学者甚至考证说,他还不止一次到过岳阳!就我个人看来,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固然与其一生修养和个人品性密切相关,但也不能不说是洞庭湖给了他灵感和启示。诚如岳阳楼主楼大门口的对联所言,只因为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望去,能够“四面湖山归眼底”,所以,才会“万家忧乐到心头”!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于是,“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因此,与其说是范仲淹的文章成就了岳阳楼今日的盛誉和辉煌,倒不如说是洞庭湖促成了范公名记的诞生和忧乐情怀的修炼!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两幅当代人撰写的对联,一为山东兖州樊英民撰写:

“吟杜少陵之句,诵范希文之篇,登临处顿觉胸怀无块垒;

挹洞庭波而饮,倾扬子江而浴,俯仰间充溢肝胆尽豪情。”

另一幅对联为台湾诸葛青云先生撰写:

“看什么?看岳阳,看洞庭,大湖水,君山云,看四壁琳琅,眼前广阔,到此应惭方寸隘;

想何事?想一国,想两制,亲骨肉,好兄弟,想万世千秋,华夏鼎盛,到头总是一家人。”

是啊,朋友们,到岳阳楼,你可看主楼的金碧辉煌,你可看游客的喧嚣热闹,可别忘了好好看看洞庭湖哦!

 

  16、湖水静阒,总是波澜不惊有温良桀骜。智者乐水,灵动的水是有精魂的。水不在深,有魂则灵。像是易水河畔风萧萧兮的千古绝唱;亦或汨罗江前执着的上下求索;或是青莲抽刀斩不断的愁如水……这一切都纠缠着水汨汨流动千年的精魂。湖水静阒,静却深刻。刚刚离家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会想家。正值中秋,月圆人千里。月亮倒映在湖水里,静谧又完美。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千里月圆,湖中的天上的,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月亮。月会阴晴圆缺,水却始终如一。于是望着湖水静阒,我的惆怅渐渐淡却。翻阅诗书古卷,总是会找见诗人们对湖水的刻意描述。

   梦得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再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甚至“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总是对湖水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湖泊本身的内含另诗人们同我一样的心生感动吧!湖水静阒,一抹幽蓝神圣。不只古人爱湖,今人也极喜爱它。游西湖,赏日月谭,太湖景,鄱阳湖景……景观不是最美的,却无法抑制自身的那种向往。毕竟湖静卧在那里,月光下幽蓝恬静这本身就是极诱人的一幅风景画。不信人间有此湖,画工还欠费工夫的事也实属正常。湖是美的。我看着眼前的湖,它是不经雕琢的朴素典雅,没有太多繁复的花纹装饰。它只是一汪单纯的水保持着属于自己的一份静阒,不卑不亢,竟另显出一种风韵特色。我因它感动,我想我应该为它写首诗:雨过是黄昏,思家见泪痕。闻月常缺残,独湖不变迁。古人多有爱,今人恋其静。风雨时坎坷,湖水不曾屈。若为湘江主,长守静湖水。

   

   17、清清湖畔,凉风习习,白衣老者,神闲若定,既有绿柳婆娑,又有清波轻抚,啊,好一幅清晨垂钓图。

   只见他一会儿轻扬钓竿,将线飞向湖中,一会儿提起钓竿,查看鱼钩,又轻轻的将线甩向湖水,一收一放,惬意自如。不知道这样的钓者是不是生活的高人!

   于是我想起了孟浩然,满腹经纶,却仕途屡屡不顺。为了过过上层人的生活,找到了一向赏识他的张九龄,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谒见,表达自己的心意。“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蒙蒙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自古文人总是很顾及脸面的,所以说得很含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前句一语双关,后句暗示心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把一个垂钓者得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但是此种垂钓总让人不可称道。

   垂钓的境界我最欣赏的还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片言只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这位垂钓者境界高啊!它书写的是这样一种人生:遗世独立、峻洁孤高。

   老人终于收线了,他把钓竿一提,呵,钓上了一条小鱼,在晨光中摇头摆尾。他微微一笑,取下小鱼,放进鱼篓,又开始重复刚才的故事。

   忽然,我想四周一看,哦,这来来往往的不是不都是垂钓者呢?有的在垂钓名,有的在垂钓利,如果幸运得到一条小鱼,就高兴不已。于是,奔波劳碌成了他生活的节奏,趋炎附势成了他生活的追求。如果有一天,你看到那些甘当奴才的人们,看到在经受奴役之后,依然满脸堆笑的相貌,不要奇怪,那是他们的钓趣。他们相信有一天,自己定会成为成功的垂钓者,并享受他了的垂钓。

   呜呼!这是不是国人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