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为何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朝代?

 小民看人间 2017-02-21

注:(本文所述为封建时代的王朝,夏、周均为奴隶社会)



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


中国的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长寿的大一统的王朝,比如两汉,唐,两宋,明,清,享国数百年;一种是短命的大一统王朝,比如秦,隋,元等,多为二代而亡;三是混乱的割据时代,如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




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原因

本质上来说,中国的封建时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也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也是王朝兴亡的两个基本要点:农民和阶级。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社会生产的主体为农民。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分散,二是脆弱。老百姓的向往的理想生活状况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

若能风调雨顺还能勉强度日,一有天灾人祸则无法维持生活。疾病,自然灾害,战争,重赋等,都会导致农民破产。破产后的农民失去土地,从自耕农沦为佃农。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集中到大地主手里。

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保障生活,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农民起义。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和洗礼后,政权得到更替,土地得到重新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有意思的是,大规模深层次的农民起义之后往往会诞生出一个长寿的王朝,比如西汉(秦末农民大起义)、东汉(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唐朝(隋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元末农民大起义)、清朝(明末农民大起义)。

这些王朝持续时间都比较长,或者将近三百年,或者将近两百年,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深层次洗涤了腐朽王朝的社会基础。
2

古代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激烈,贫富分化严重,这些都导致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出现和壮大。这些既得利益阶级把持着中央和各级政府。但由于国家的利益和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不完全重合,使得政策的制定主要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无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朝纲废弛,吏治腐败,奢靡成风,导致小股农民起义出现。针对这些危机,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开始指陈时弊、倡言改革。这类改革往往收到一定的效用,然而行之不久,或因遭反对而废罢,或者因种种原因而走了样,比如王安石和张居正改革等。统治阶级由于自己的局限,无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亦无愿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最后矛盾总爆发,王朝也就在农民大起义中灭亡了。就像电脑一样,新的系统速度很快,运行久了由于装了各种软件中了各种病毒积累了各种垃圾文件,速度越来越慢,以致系统最终崩溃。此时需要重装系统,格式化掉之前所有的垃圾,新的系统则又充满了活力。
土地问题和阶级问题的爆发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按照人类活动的节奏大约是一两百年,这也大体上符合一个王朝寿终正寝的时间。

那么还有国祚不过数十年的朝代是为何呢?

土地兼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王朝二世而终呢。在上述的正常的社会发展的模型上,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王朝的寿命。(就像现代人类的期望寿命可以到70岁,但很多人并不能活那么久。)

新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有一些潜在的危机。在它建立后的五十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如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王朝覆亡。(这类似于新生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或者不发达,使得新生儿童的抵抗力不如成年人,需要特别注意。而当儿童长大后则不易得病。)

 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后,土地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缓解。但此时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耕地废弃,农民流徙,人口下降等),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恢复元气。此时统治者若能采取合适的政策,比如轻徭薄赋,整饬吏治,厉行节约等,则可以恢复生产,经济繁荣。这样的例子包括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前期的康乾盛世等。这样往往会延长王朝的国祚。但若新王朝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反而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四处征战,那么社会有限的生产力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王朝就容易崩溃。秦和隋就是典型的例子。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新王朝建立时,人心尚未完全归附,统治合法性未能完全解决,权利的传承存在不确定因素(功臣权臣的存在,继承人的确立),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尖锐。不仅地方势力反抗新朝,中央内部也有各种势力对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是一个瓶颈,过不去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整个王朝也被颠覆。典型的例子有秦之胡亥杀扶苏,唐玄武门之变,明靖难之役等,皆因权利的更替导致。而当政权交替稳定下来后(功臣去世,继承制度确立),王朝也就度过了瓶颈期。

王朝建立之初,由于连年战争,国力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则有可能趁势南侵。若抵抗不利或处置不当,这有亡国的危险。比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拉拢等。明朝则是一个例外,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已然被打垮。故明成祖挟常胜之师五次出塞征讨。而北宋则是反面典型,两次攻辽大败而回,只能靠岁币来维持。

当上述问题处理不好时,王朝往往就会短寿,国祚不过数十年。比如秦隋亡于不恤民力,西晋亡于“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两宋辱于北方民族。


为何王朝更替呈周期性重复

中国古典王朝虽各有不同,但总体的社会特征和历史轨迹都很类似。犹如一个不倒翁一样,一推一歪再一摇,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不是螺旋形上升呢?

这是因为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也并不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能在战争中和战争后被野心家利用了去作为他们掌握权力的工具。尽管旧的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但继之而起的还是新的封建王朝。这是农民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而当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工人和工人阶级的出现,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斗争,建立了有别于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新的政权。

盛极而衰,对权力的渴望是从古至今的。
中华帝国,自秦以来,就有个宏愿:将权力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从中央层层下达,直至每个末梢,也就是每家每户。

秦确实做到了,它以极为超前的思维,以郡县制为基础,以发达的交通和文书网络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一套臻于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按黄仁宇的说法,中国是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的国家。
这种集权方式有极大的好处,一是可以确保稳定的税收,二是可以确保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应付战争和大型工程的需要。
因此能牢牢掌握这两大优势的王朝,都是历史上闻名的大盛世,如唐,汉。
大盛世不能持久是因为经济发展是波动的、弹性的,

靠一时丈量土地、审查户籍所建立起来的刚性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不符合现状,从而失去效率。
根据封建经济规律,我们知道土地产权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转移,这也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津津乐道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产权发生了变化,则意味着人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依附于一方地主的佃农。
每当一个自耕农成了佃农,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了一分。
朝廷无法从他身上收到一毛税,也无法直接征调他扩充国家的兵力和劳力。
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则有足够的利益动机,瞒报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这里还要尤其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人口激增的问题),在其自身势力扩充的同时,削弱了中央的势力,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离心力。
而缺少了税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权,在抵御外部侵略和赈灾等问题上,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新的动乱因素。
那么,若中央以强硬态度,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
王莽会哭着告诉你万万不可行。
乱世之末,大多数人口失去了土地和产业,沦为饥饿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众望所归。但是政局稳定之后,再设法破坏既有的产权关系,阻挠土地和农奴的贩卖,势必损害地主集团,甚至一部分自耕农的利益,从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场毁灭一切的乱世,重新洗牌。


自秦以来及至近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集团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过程,是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斗争的过程,如天平般左右摇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封建小农经济从繁荣到凋敝的周期。

而300年,基本就是这一周期的最大值。强如唐汉也没能打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