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危言耸听,我们读的可能是假的《史记》

 伟天英 2017-02-2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报任安书》他曾中透露出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可见《史记》是真实的,是尊重历史的。

不危言耸听,我们读的可能是假的《史记》

可是,《史记》记载,苏秦和张仪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而我们2000多年来一直深信不疑,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这显然不同于《史记》所言。

是《战国纵横家》有误还是《史记》有误?一想不对呀!司马迁在文中很多地方对不能肯定的,一般都抱有怀疑的态度,活着时就曾说“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可见司马迁已经充分考虑到他写的文章具有批判性,很有可能被汉武帝焚毁的。

不危言耸听,我们读的可能是假的《史记》

于是我又查找了资料,看到了《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的出现,对史学界的震撼,用现在的话说小伙伴惊呆了。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史记》记载尧舜禹禅位的美德,在此书中竟然是狗血的宫廷剧。

到底孰是孰非?这个深受宫刑折磨的男人,在帝王的淫威之下屈服了?可是他毕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是个敢说敢当的男人呀,他为李陵说情。而李陵在知道汉武帝死后竟然嚎啕大哭,苏李泣别的典故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所熏染,感染了无数的人。可见司马迁是正义的。那为什么他又写出了本不该出现在文中的“故事”呢?

不危言耸听,我们读的可能是假的《史记》

我再次翻阅《史记》,希望能找到点蛛丝马迹,可是我失望了。在《史记》中被黑的最惨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给人认为大暴君。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考虑,司马迁真的尊重了历史,还是作为文人蓄意对秦始皇进行了抹黑?毛主席说过秦始皇是个薄古厚今的人物。

我不知所措,继续查找资料。《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不危言耸听,我们读的可能是假的《史记》

最后的问题时,为什么《史记》既不被重视,而又和很多史书想矛盾呢?我又查找了资料(吹牛逼的),我真的那么博学你们会不关注我?我网上又看到了资料。

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宫廷果然是藏污纳垢最深的地方,这等于是内参资料了。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司马迁是个正直的男人,敢说敢做。他写的《史记》是翔实的资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是《史记》经过了官方的粉饰后已经面目全非,今天的《史记》从历史角度来说,其实可靠性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虽然经过删减,经过粉饰,但从不失为经典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