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更 | 山水美人

 浑圆流韵 2017-02-22

山水美人

陈更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小晏是宋词里的言情高手。他是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老来得子自然娇生惯养。说什么要语意蕴藉、志旨深远,小晏下笔从不管这些道理,随心所欲。他用篇幅短小的各色词牌讲爱情故事。一见钟情,“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约会传书,“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赌气斗嘴,“从此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拉拉扯扯,“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透骨相思,“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一部《小山词》,绘出千百种小儿女情态,让痴男怨女们如获知音。

在这样的主旋律里,这首《菩萨蛮》就显得很特别。他丢掉写过亲昵情话如“相逢欲话相思苦”的红笺,弃了画过艳容如“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的彩笔,倒拿起了水墨,小心翼翼,淡淡着笔。

像是曾穿花过柳的公子,终于遇到了想付出真心的事,于是改头换面,重新开始。

所以这阙小令是我的心头好。中国诗词渊深海阔,要问最喜欢哪一首,一定很难回答。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若被人问起,我心头便会浮现出小晏的这阙小令。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正在聆听《春江花月夜》,音乐响起的那一刹那,筝音立刻如一波一波的浪潮奔袭而来,莫说耳里,心里,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音乐了。所以词人起笔也利落,要让你想起被第一声震撼的瞬间。这首句念起来的节奏,正如拨出去的第一根琴弦。“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一弄,只要弹起!平白的用字就是在感叹,你听!响起来了!这一声声!这一声声!这一声声如何呢?写尽了湘波。乐音在空气中激荡,描摹出滔滔碧波!于是你不知道究竟是听筝人真的就在江畔,还是从那张琴上奔腾出了碧波。这已经不重要了,只知道这词句,这筝音,这湘水,已经融为一体,看词如听筝,听筝如赏湘江。

起笔这么高,接下来如何写呢?再难高上去了。他却笔锋一转,开始细细描摹弹筝者,一个女子。纤指是她的玉手,她拨动着琴弦,水一般的幽愁就从那指尖汩汩漫延开来了。秋水是她的眼睛,筵席上热闹非凡,她的眼波却缓缓流转,不看那喧闹,不理那笑谈,她只融入了音乐里,筝音淡然,人亦沉静。春山是她的眉峰,眉眼慢慢低了下去,低了下去,而音乐就到最哀伤的时候了。于是你知道了,这音乐不从筝上来,从她心里来。滔滔碧波,细细幽恨,都从她心里来。

电影《赤壁》里,梁朝伟饰演周瑜,他听到了牧童的笛声,清亮悠远穿云透雾而来。他在这笛声中闭上了眼睛,眼前便浮现出烟波微茫的大江,云霞明灭的群岚。电影画面,便一帧是梁朝伟沉静忧郁的面容,一帧是雾罩云山。而这阙词也实在是妙,秋水,春山,的确是落到了细处,在小格局里描美人眉目。但这比拟却毫不拘谨,不让观者感觉意境囿于弹筝者本身,反而像看到了开阔的长镜头,大画面。当筵秋水慢,是眼波沉静,却似乎也可以是身外碧水亦被这音乐所感所吸引,要驻足凝听;春山眉黛低,是低眉敛目,却似乎也在说江畔青山亦听得断肠,垂下头来想伤心事。

像杜甫眼中的老柏树,不过也只是一棵树而已,可诗人情怀,却看出了,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诗,本就是美感。所以何必追问小晏究竟是何意。这一字一句,不妨也看作电影,一帧美人眉目,一帧万水千山。淡淡交融,美人即山水,山水亦美人。

陈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人气选手、三期擂主,出生于1992年的北京大学工科博士生。被网友誉为“聊的了天文地理,造的了智能机器”“感性中带着理性,理性中带着诗意”的诗词才女。(微博@陈更)

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几生修得到梅花——重觅诗心》(东方出版社)一书。

这是一本陈更的诗词感悟集。她分享感动过自己的诗人和诗作,把读诗跟日常生活融合。将由生活中的某个画面联想起的某个诗句,以及所生发的感触形诸文字。因为喜欢《武夷山中》的作者谢枋得,欣赏“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样有格调、有意境,而非单纯以华丽词藻来塑造的作品,故而取其诗为作品命名。

本文为作者原创 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