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北宋】晏几道

 昵称091203 2020-03-02

20200302


                       


古典诗词       国学古籍        经典


湘江曲 清平乐 阮郎归 临江仙 春山

                                       


宋词 文化 文学 晏几道 菩萨蛮 词作 诗词菩萨蛮

宋词三百首(6-10)—教育—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优酷

【宋词三百首】《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晏几道视频朗诵-教育-...

云山文丰朗读《宋词三百首》:006.《菩萨蛮》张先-教育-高清正版...

                                                       

2006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张先-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

【宋词三百首】《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晏几道视频朗诵(到断肠...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晏几. 来自微博书法- 微博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晏几道(一说作者为张先,在此从...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张先】在线收听_诗词小屋_荔枝

宋词三百首全集精品赏析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译文】

      用哀愁的古筝演奏《湘江曲》,在悠扬的声声音符中,似乎看到了湘江春水的绿色。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随意挥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

      而对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转,琵琶上的玉柱似一行斜飞的秋雁。当弹到情深意切的时候,怅惘之情慢慢地爬上她那微蹙的黛眉之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




【作品简介】出自宋词三百首

        此词为描写奏琴艺术的佳作之一。写筝词从筝曲所表现的内容写到弹筝者的情态,描写形象、细致、逼真。作者通过写琴而写奏琴人,特别突出感情的传达,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这首词的词眼在末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全词通篇写幽恨,末句的一个“低”字将幽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入木三分.凄凉与悲哀的情绪在那眉黛一低间盈盈展现,活了筝曲、活了筝女,使整首词霎时争色.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mán),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jì),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又: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哀筝”句:筝声哀怨,汉侯瑾《笋赋》称其声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  

       一弄:奏一曲。

      湘江曲: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记载,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至洛阳桥,遇一女子,自言为嫂所苦,欲投水。生载归与之同居,号泛人。数年后,泛人自言为“湘君蛟宫之娣”,被谪而从生,今期满,与君相别。后十年,生登岳阳楼,见有画船彩楼,高百余尺,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其中一人,含嚬凄怨,状类泛人。湘江曲句似化用其事。

      “声声”句:写:同泻。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

“当筵”句:秋水:眼波。慢:同漫。流动。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玉柱”句:玉柱: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诸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春山”句:指眉。因女子之眉远望如一带春山之黛色。古代妇女用黛画眉,因又以眉黛指眉。李商隐《代赠》其二:“总指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代女子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作者简介】

         晏几道  . 古诗文网 .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383篇诗文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赏析】

        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 ”;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 ,只写弄筝的情态 ,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 。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 。“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 ,“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 ,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 ,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 ”,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 。“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 。“慢”,形容凝神 ,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 ,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 ,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 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 ,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Www.slKJ.org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弹筝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声情并茂,哀艳动人。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同时又借典传情,把乐曲中蕴含的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开头两句,描写一位歌女秦筝曲时 “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这是一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子。“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当筵”二句,写弹者之姿态,听众之感受。“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写弹者之多情。"背景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因演奏而更动真情,双眉微蹙,含情脉脉,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写弹者之多情,以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让人听来伤感不已。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那与心灵同样美好的容颜。

  本词文字华美,意浓韵远,情真调新。《全宋词》将此词归入晏几道所作,并说:“案此首别误作张子野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




【名家点评】

         黄蓼园:“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蓼园词评》)



【宋词英译】

Buddhist Dance

On th’ expressive zheng “Song of th’ Xiangjiang Rill” she plays.

At first th’ limpidity each note lively portrays,

Then in detail th’ pen-up grief she does impart;

Her nimble fingers on th’ thirteen strings dart –

Till the waters in front slow down for th’ plight,

And wild geese from Jade Hill droop in their flight.

At last she strikes up the most plaintive stream,

When th’ mountains seem to knit their brows for pain.




【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     小令         。



 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赏析 声声写尽湘波绿 句中“绿”的妙处

           ①“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

               ②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   

               ③借典传情,乐曲中蕴含的哀怨借“湘水女神”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

               ④“绿”属冷色调,给予人心理上一种凄婉(哀怨)之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下弹筝着的形象。

            技艺高超、哀艳动人(美丽、幽怨或凄婉,意思近即可)的歌女。  

               上片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起笔两句,弹筝者用筝声给听者展现了一幅“湘江水绿”凄婉动人的画面。“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幽恨能“细传”,足见有很高的技艺。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二句:“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写筝柱之形,未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结尾两句:“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女子凝神细弹,从容沉静,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双眉微蹙,含情脉脉,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


       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意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题目明确指定曲中的一句所使用的手法,听到“湘江曲”,好像看到一江绿波倾泻,视觉、听觉形象地勾通在一起,此为通感修辞。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宋词精选《临江仙·梅》李清照 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满庭芳秦观词选
宋词精选《钗头凤》
宋词精选《渔家傲》李清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