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几道写歌女弹筝,开篇便极具代入感,结尾戛然而止,韵味无穷

 江山携手 2021-11-24
晏几道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晏殊贵为宰相,所以从小生活便十分富裕,晏殊是闻名当世的神童,更是宋初著名的词作家,晏几道可以说是晏家最像晏殊的孩子。作为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从小便十分聪明,又博采众家,尤其喜欢创作词曲。
由于名门出身,又文采出众,所以晏几道早年的生活,十分风流俊雅,他又生性高傲,不喜欢政治,所以晏几道人生前期的词作,大多描绘自己的诗酒年华,并从这些歌女们的浅酌低唱中,流露出自己的哲理思考和人生体验。
下面这首简短又朗朗上口的《菩萨蛮》,是晏几道前期的名篇之一,该词借助一个歌妓弹筝之事,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幽恨之情,当然,这其中也饱含着词人的愁绪和“幽恨”。
菩萨蛮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上片开篇便奠定了一个“哀”字的基调,词人说“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感情是非常明显的,湘江曲自然与舜帝二妃有关,可见弹奏者本身就是带着情绪的,而在词人这样的听者,亦是被曲子所感染的,因此首句便开门见山着重写“哀”字,一声一曲,甚至连湘江水波也感染了。
接着进一步加重这种哀伤的感情,“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纤纤玉手,弹奏出的却都是幽恨之声。词人以高度凝练的笔法,既写出了弹奏本身,又表现了弹奏者的内心,而且,词人着重强调“传”字,可见词人是理解到了弹奏者的心情,接收到了筝声中所传达出的“感情”,两人产生了很深的共鸣,不然怎么会如此情真意切地为弹奏者发言呢?由此可见,“幽恨”是两人共有的,这就将词人与弹奏者拧在了一起,所以下面所写的情景也好,所表达的感情也好,都是两人之间的“共情”。
下片看起来将视线转到了弹奏本身,但其实句句不离“幽恨”二字,开头两句说,“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秋水”是用来形容眼神清澈美丽的,而“慢”字则是全神贯注的样子,所以只从这位弹筝女子的眼神中,我们就能够知道,这曲子所倾注的感情,是多么真挚!古筝上弦柱排列,犹如一排排飞雁,而雁在古典诗词中,多寄寓了离愁别绪的低沉情绪,所以词人聚焦在古筝上,并没有离开弹筝者所传达出的幽恨之意,反而还有一种含蓄美感。
末尾两句,更将这感情推到了高潮,“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是对“秋水”而言的,古典文学中写卓文君美丽的眉目,是“眉色如望远山”,所以春山眉黛低,即眉毛低沉了起来,既然前面还是“秋水慢”,现在为何又“眉黛低”了呢?因为弹到了断肠处!要知道,这位弹筝女子全神贯注于音乐之中,所弹奏的还是凄凉哀怨的湘江之曲,所以当乐曲进入到最断人肠的境地时,这位演奏者不自觉地皱起了眉目,凄凉和幽怨的情绪,随着曲子全都流露了出来,词至此处,也戛然而止,留给人无穷的余味。
晏几道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认真弹筝的女子形象,以“哀筝一弄”开场,以“弹到断肠处”骤然结尾,中间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和情景,将“幽恨”二字在这短短的几个句子中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极具艺术感染力,让人读来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