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书法》(连载14) 倪文东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挥毫落纸如云烟
1. 抒情写意——张旭和怀素的草书 唐代的草书成就不亚于楷书,楷书法度森严,书家之众,精品之多,前所未有。然而草书自孙过庭、贺知章承前启后,到了张旭和怀素,完全出了新境界,开创了狂草之先,将草书的抒情性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彻底完成了草书由章草、今草到狂草的过渡,为书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江苏吴郡(今苏州市)人。曾官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为人潇洒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工诗书,晓精楷法,尤以草书知名。其草书逸势奇状,连绵萦绕,一变前人草法,自创新格,被誉为“草圣”。张旭喜饮酒,往往大醉后作草书,并挥手大叫,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创作时出现了如醉如痴的状态,人称“张颠”,称其草书为“狂草”,和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唐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舞剑和张旭草书为“三绝”。唐诗中对张旭草书多有赞誉,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高适《醉后赠张旭》诗云:“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一文中对张旭草书给予了更具体、更准确、更高的评价:“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不愧为草书大家,成就卓著,造诣高深,成为浪漫主义书法的开拓者。张旭传世的真迹绝少,只有楷书《郎官石柱记》为其真品,其它如《古诗四帖》、《肚痛帖》、《千字文断碑》、《自言帖》、《酒德颂》等,是否其所书,尚有争论。这其中《古诗四帖》据启功先生等专家考证确非张旭所作。《郎官石柱记》楷法严谨,集诸家之长,有欧楷之险劲,虞楷之精劲,褚楷之清丽,是张旭后来狂草书发展的奠基,所以其草书狂中有法,颠中有度,而成为后世之楷模。 张旭的书法出自舅父陆彦远,是从陆柬之、虞世南、智永而上溯到王羲之的,是一脉相承的王派笔法,然而张旭又不被前人所束缚,变法革新,由楷及草,把草书发展推向高潮。如果说张旭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的话,那么其草书则完全是异乎寻常的创造。其草书《古诗四贴》雄强奇伟,笔势纵逸,劲健挺拔,枯润相间,中锋行笔,连绵回绕,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张旭像 怀素(725—785年),唐代名僧,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幼时出家,为玄奘门人,上元三年(762)诏住西太原寺。怀素性情疏敏,不拘小节,嗜酒如命,一日九醉,人谓之“醉僧”。尤工书法,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位狂草大家,书学张旭又有所发展。张主颠,素主狂;张妙于肥,素妙于瘦。所以李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颠张狂素,概括了两位狂草书家的不同风格。 怀素的草书唐人多有赞誉,李白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许遥诗曰:“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窦臮诗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韩偓诗云:“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叫临水照,字字恐成龙。”这些描写都赞誉了怀素草书的特点,惊鬼神,走龙蛇,飞动洒落,狂放不羁,达到浪漫主义创作的高峰,疾速诡奇,千变万化,不可揣摩,兴之所至,不计工拙,以情为线,以气为主,气势迭宕,韵味无穷。境界高,气势好,韵味妙,得自然之助,发肺腑之感,以情作书,无拘无束,成为书法意象美的典范。 怀素传世的作品较多,有《自叙帖》、《食鱼帖》、《千字文》、《苦笋帖》、《律公帖》、《圣母帖》、《论书帖》、《藏真帖》等。以《自叙帖》为突出代表。此帖笔势狂纵,奔腾跳荡,活泼飞动,气势恢宏,抒写了他的学书经历,记载了当时名家对他的书作的评介,真实可信。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幅巨型泼墨大写意长卷,或是一组感情奔腾的抒情曲,走龙蛇,惊天地,撼人心,泣鬼神,精妙绝伦,千古不朽。 怀素《自叙帖》(局部) 2.张旭悟书 张旭的草书豪纵奔放,圆转流畅,雄壮瑰奇,风格卓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和他善于观察、刻苦用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张旭曾向舅舅张彦远请教用笔之法。张彦远告诉他,书法用笔应该如锥画沙,具有骨力;只有用力量写出来的字才耐看。张旭听后好像理解了,又没完全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体会不出什么是锥画沙笔法。 后来,张旭去江岛游玩,看见沙地平整,禁不住书兴顿发,就想在上面写字。找不着别的书写工具,他就试着用铁针在沙地上画。这时写出来的字果然不一般,险劲之状,跃于眼前。张旭一下悟出了舅舅所说的锥画沙笔法的妙处。这就是笔要正,笔正则锋藏,笔才能沉着有力;笔尖在正中,悬分两边,令笔心常在点画中间行走,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写出骨力和气势。从此,张旭专心练习书法之骨力,终以草书名世。 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书法艺术亦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书法家只有深入生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和琢磨世间的万事万物,才能真正体会出书法之妙,从而创作出有血有肉、千姿百态的艺术精品。这方面,古代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流传,张旭则最为突出。 张旭以狂草名世,其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妙绝古今。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他善于从现实生活汲取丰富的艺术养料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他看到公主和挑夫争道,悟出了书法结构上的穿插避就;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出了书法的神髓。张旭很善于观察世间的万物,如山川崖谷,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雨水火,雷霆闪电,花草树木,歌舞战斗等,只要能令他感奋、使他惊异的,他都将其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寓物于书,变化入神。因于此,张旭的草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鬼斧神工,高深莫测。 张旭《肚痛帖》(传) 张旭平生喜欢饮酒,个性放诞不羁,把酒和书法作为寄托,放浪形骸。他每次写字前一定要痛饮,酒后醉书,呼叫狂走,有时竟用头发蘸墨作书。有文记载:“(张旭)曾于醉后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张旭酒后常常以粉墙作纸,挥毫泼墨,自然如意,绝妙神奇。等酒醒后,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为什么醉酒后能写出那么好的字,而提笔再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着先前的感觉了,真是“醉后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张旭酒后作书,发泄胸中积郁之气,点画若颠若狂,故人称“张颠”。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张旭书法的生动描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诗中将张旭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等人合称为“饮中八仙”。 酒文化与书法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之范畴,两者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书家多善饮,酒后作书,超凡脱俗,或笔飞墨舞,或流动潇洒,或落纸云烟,或云间电发,或草里蛇惊,或泣鬼惊神。张旭喜饮酒,如痴如醉,“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张旭酒后所书逸势奇状,连绵萦绕,一变前人草法,自创新格。其草书雄强奇伟,笔势纵逸,劲健挺拔,枯润相间,中锋行览,连绵回绕,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张旭之所以能在书艺创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是功力深厚,技艺高超;二是酒后超凡,境界一变,似醉非醉,亦醒不醒,在一种潜意识状态下挥毫作书,摆脱所有约束,信笔为之,笔到意到,妙不可言。这种成就的取得,酒的功劳不可小视。 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怀素从小就喜爱书法,曾西游长安,拜师学书。出家为僧后,他更加刻苦用功,常常利用读经坐禅的空闲时间学习书法。练字需要许多纸,他无钱购买,就仿照前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作法,在寺庙后院种了很多芭蕉,把芭蕉叶当纸来练字,并将自己所在的庵命名为“绿天庵”,后人也因此称他为“书蕉老僧”。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曾在一首题画芭蕉的诗中说:“今人谁解为草书,苍天无绿蕉叶枯;窗前新种两三本,夜听风雨题江湖。” 后来,芭蕉叶写完了,怀素就做了许多漆盘和漆板来写字。写了擦,擦了写,最后把漆盘和漆板都写穿了。他不知道用了多少墨,也不知道用秃了多少笔。后来他学隋代智永禅师,把秃笔埋了起来,称为“笔冢”。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实践,使怀素的草书达到了“走龙蛇,惊鬼神”的境界,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草书歌行》中所写:“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王羲之),张伯英(张芝),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艺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赞扬之情,可见一斑。 怀素《论书帖》(局部)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少年时就出家当了和尚。他从小就喜爱书法,经常在佛事之余,刻苦学书。但自学了几年,却没大的长进。他认为是自己见识太浅,没有纵览前代书家墨宝造成的。于是,他挑着书箱,拄着锡杖,从家乡长沙西游来到京城长安,拜见当时的书法名家,多方面分析和学习他们的书法艺术。这些拜见使怀素心胸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书法技艺也获得了飞速长进。特别是在草书的创作上,他自称得到了个中三昧。这为他日后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怀素草书是继张旭之后草书发展的又一高峰,他以狂继颠,把狂草书法推向了极致。其草书狂放不羁,疾速诡奇,兴之所至,气象万千,不可端倪,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一反唐代尚法格局,而以气势和韵味胜出。其草书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耐人寻味。其创作情景如窦臮诗中所言:“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驰毫聚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书写时如龙蛇走步,似飞雪飘舞,让人看都看不及。怀素草书是对时风的挑战,背法而趋意,具有革新的成份,是唐代书法观念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草书有法而违法,用笔疾而神,结字奇而变,神秘莫测,笔意纵横,气势奔腾,境界高妙,成为中国草书艺术的又一高峰。 孙过庭《书谱》(局部) 6.知识点:草书——中国书法的抒情表现 草书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书法最突出的抒情表现形式。如近代书法家潘伯鹰所言:“以学书的艺术和技术论,草书是最高境界。因之学书者不能以草书胜人,终不为最卓绝的书家。”潘伯鹰先生在这里既强调了草书的技术性(基本功)特点,又强调了草书的艺术性(抒情写意)的特征。如果把草书与篆、隶、楷、行四种书体相比较,我们会得知,草书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丰富性与创造性最强,从用笔上讲,它几乎包融了古今一切笔法:方笔与圆笔,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与逆,提与按,轻与重,涩与流,粗与细,长与短,巧与拙以及浓与淡,干与湿等,极尽变化,无所不包;从结体上看,它有法而无法,采用借代、省减、挪移、并连等技法,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稳或险,妙用萦带,呼应相顾,一气呵成,千变万化,使人目不暇接,惊叹叫绝。 唐代的草书追求一种雄奇刚健的艺术形式,认为魏晋书风“圆丰妍美,乃乏神气”,使“魏晋风规”扫地,书风向雄强险劲的方向发展,草书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最为高妙的阶段——狂草。张旭和怀素的狂草书虽然以今草之“法”为基本原则,但点画放纵张扬,打破了字的框架形式,通篇气韵贯穿,笔飞神畅,表现出一种雄强有力,奇伟诡丽的飞动境界,整幅作品洋溢着激越的情感和横扫千军的气概。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国书法! 欢迎浏览,欢迎宣传,欢迎推广!
|
|
来自: 白鹭吟 >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