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辨析(3)

 温柔开心手 2017-02-22

神秘的丝绸吊足了欧洲人的胃口


撰文/路卫兵

 

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叙利亚总督克拉苏率领的东征军势不可挡,很快抵达两河流域,准备对节节败退的安息(帕提亚帝国)军发动新一轮猛攻。双方甫一交战,安息士兵突然展开无数面光彩夺目的军旗,罗马军心大扰,迅速败溃,克拉苏也被俘杀。

丝绸军旗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年后,这种新鲜玩意儿终于通过商人之手传入罗马宫廷,高大英俊的共和国皇帝恺撒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做了一件得体的长袍。这天吃过晚饭,他像往常一样,在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的陪伴下去剧院看戏。出人意料的是,观众们对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和凯撒身边“旷世的性感妖妇”表现漠然,却对他身上那件绚丽耀眼的长袍赞叹不已。后来人们终于“明白”:这是一种“丝”做的衣服,来自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赛里斯”——亦即“丝国”。

欧洲人惯穿羊毛织物,便想当然地认为“丝”是一种特殊的羊毛。可遍寻欧洲,却没有哪一种羊毛能织出“色彩像野花一样美丽,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的衣料。在好奇心驱使下,人们坚持不懈地从各种渠道打探消息,最后终于“豁然开朗”:原来“丝”是一种从树上采来的羊毛。公元77年,罗马作家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这样写道:“(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林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

这种说法延续了几十年,后来包撒尼亚斯在《希腊志》中予以了纠正:“赛里斯人用来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即蚕),而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包撒尼亚斯的认知也仅限于此,对于未知的部分,他和普林尼一样,依旧靠作家的浪漫想象加以补充:“赛里斯人用笼子饲养这种小虫,这种小虫制造出一种在它们足上缠绕的细丝。这种小动物十分喜欢吃绿芦苇,拼命地吃,直到撑破肚子死去,丝就留在其肚子中。”

丝绸在罗马的价值很高,最初卖到每磅12两黄金——也许正是丝绸在欧洲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所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才会在他1877年绘制的一套五卷本地图集中,将中国与罗马之间标出的大道起名为“丝绸之路”。安息和栗特商人成为丝绸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知疲倦地奔波于欧亚之间,让丝路贸易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公元97年,班超的副使甘英奉命前往大秦(古罗马),驻足于条支(叙利亚),安息人指着地中海连连摇头:海上风大路远,随时可能送命。甘英知难而退,罗马也就丧失了从中国直接获取丝绸的一次绝好机会。

罗马宫廷对丝绸的需求量惊人,国库一度入不敷出,后来不得不与取代安息控制西亚通道的萨珊王朝签订协议,将丝绸贸易收归国有。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公元550年左右,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巨大的财政赤字面前已是焦头烂额,此时两个印度籍僧侣主动请缨,他们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将蚕种藏在手杖里带回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并成功孵化出蚕卵。两名僧侣还向罗马人传授了植桑养蚕的技法,罗马的丝绸业很快发展起来,欧洲人也终于穿上了自己制作的丝绸衣物。

西突厥汗国控制中亚地区后,兴奋地派使者前往东罗马,准备在丝绸贸易中狠赚一笔。已经完全摆脱财政困扰的查士丁尼心情格外舒畅,他先是向来人展示了本国所产精美丝绸,然后带他们参观了宫廷的养蚕场和织造作坊,面带微笑地向他们讲解丝绸的生产全过程。突厥特使看得目瞪口呆,失望程度不亚于当初深陷财政泥潭的查士丁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