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论文

 易禅浮屠 2017-02-22

地貌学与考古学

 秦建明

 

一  前言

    地貌是地球表面在内外应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起伏形态,研究地貌的专门学科,称之为地貌学。历史上地貌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除了自然因素参与外,也包含有人类介入下发生的一些影响。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物,大都分布在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之中,因此,如何利用地貌和其中的古代人为地貌形态为考古科学服务,总结前人的经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便成为当代考古学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生存于地球表面,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类地形地貌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地貌进行生产生活外,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进行各种改造,人类变更地貌还会引起对自然地貌发育的影响。在考古工作中,通过对自然形态地貌规律的认识,可以从中发现非自然地貌即人为地貌。从人为地貌的发现研究中,能揭示出不少考古信息,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历史发现。

    对各历史时期人类对地貌改造状况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大小的变化,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各自历史自然条件下对地貌的改造方式的差异研究也有特殊意义。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考古学者,尤其是从事田野考古的工作者,必须具备在野外观测自然地貌和区分人为地貌的能力,使自身在研究,观测能力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否则,许多送到眼皮底下的迹象,也会失之交臂。考古界对于地貌运用纯熟而且获得巨大成功者首当推德国人谢里曼,他天才地用《荷马史诗》中记载的地理方位和地貌特点,在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东岸一举找到了象神话传说般的特洛伊城,使整个西方学术界为之震动。尔后,又相继发掘了史诗中提到的其它古城,改写了当时的历史,为考古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地貌在考古研究中的价值。针对有人盲目指认昆仑山在印度,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说:“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若访地脉川,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会。”他就利用了地貌、方里不合来分析批判上面的错误看法。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各种古环境,古地貌问题。通过对自然地貌和人为地貌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更详尽地认识古代人类生存发展的时空条件与古今地貌的变化。比如,对一些古代的遗址,可以开展当时的地形复原和研究。因此,研究地形地貌,对于促进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  人类与地貌的关系

    人类与地貌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下列三个问题。即人类对地貌的选择利用;人类对自然地貌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现代人类活动对于地貌的影响和考古关系较为微弱,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人为地貌的生长发育特点的详细认识,去加深理解古代人为地貌的产生和其残余形态的特征。

    人类对于地貌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于对地貌的选择,其历史更为长远。较人类低等的各种动物都有选择宜于自身生存环境的本能,人类当然也具有这种趋利避害的环境选择习惯。考古界早已注意到,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都体现着古代人类对环境的选择和利用。有史以来,这种倾向更加明确。

    《诗经.公刘》中记载了周人的先祖率部落迁徙至渭水南岸时,观察和选择地貌的情景:“陟则在献,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最后为周族选定了居地。周成王时,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决定营建新都。先命召公去伊洛地区观察地形。春秋时期成书的《孙子兵法》中,已对各种地形地貌与行军作战的关系作了精细而系统的论述。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素问》中就提出了各种地理环境中疾病发生的情况:“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可知古人已十分注意地理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另外,古代的农家出于对农业的需求,对于地貌也很有研究。《管子》中把与农业有关的地貌分为二十种类型。《史记.夏本纪》称大禹“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桥。”对于低湿之地,让人民种稻。以上种种,都说明先秦时代,我国古人对地形地貌已有相当的认识水平和进行目的不同的利用了。我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便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地是,我国古代的“堪舆学”对地貌有较详细的分类和认识,《汉书.艺文志》中有“宫宅地形”二十卷,专讲“九州之势以立廓室舍形”。可惜该书已经失传。秦末韩信为葬其母专门选择了高仰之处以为墓地。后代的堪舆书多以“地理”命名。其本旨是指导人们如何利用地形地貌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如果抛开书中迷信成分,倒不失为一批珍贵的地貌环境学专著。中国古代许多工程建筑,以及墓葬都是按照其中的理论修建的,这一点,对于考古工作者研究利用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中国,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古文化中,都有大批的人类选择和利用地貌的例子,埃及、巴比仑、印度和中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古文明的发源地都分布在几条大河的中下游。在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的中下游谷地,尼罗河谷地的宽度自二十公里至四十公里不等。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泛滥期间,谷地两岸的土地不仅得到了充足的灌溉,并且淤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极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巴比仑所在的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地势低平,每年定期泛滥的河水与埃及相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也不例外,同样是在河岸宜于农业的区域内诞生的。大河谷地的特殊地貌环境,是人类这一阶段文明发展的最优地带。

    农业聚落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方式,要求具备一定较平坦的可耕地貌条件,同时也受到水源和其它一些机制的影响。所以这类聚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河流阶地、湖畔、山脚、谷口两侧及盆地的边缘部分。

    草原地区的游牧部落,其最大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因而那些绿草茂盛,地形平坦区域的河湖旁,便是他们最理想的安栖之地。

    除此之外,都市、堡垒、关隘、道路等等,都有其不同的地貌要求。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对地貌有所选择,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人类不仅仅只是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地貌环境,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还不断地改造和变更自然地形,从而形成新的地形地貌,这种地貌,被称为“人为地貌”。

    对于自然地貌的改造即有微观的又有宏观者,小到挖掘一个土坑,堆起一座土台,大到移山填海,开挖运河,所以人为地貌的形态复杂多样,千姿百态。从考古学角度观察,所涉及的人为地貌大致有下列几类:

    1.水利工程。包括堤防、水坝、沟渠以及码头、海塘、防波堤、水塘和其它水利建筑工程。

    2.交通工程,有路堑、路基、桥梁、隧道,及其它交通设施形成的地貌。

    3.工业工程。有采矿形成的坑洞、断面、沉陷和料堆、垃圾堆。

    4.耕作工程。各种梯田、分阶的人工耕作平地,石砌地阶,和从田里清理出的堆石丘、堆石带。

    5.军事工程。城堡山寨、防御沟墙、地道掩体等。

    6.其它工程。城市和聚落废墟形成的台地、古墓堆土、大型建筑形成的丘墟、台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人类对于地貌的改变能力也不断强大,比如中国古代黄河下游的千里长堤,贯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是举世闻名的浩大工程,都对原自然地貌进行了巨大的改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境内存有丰富的有考古学意义的古代人为地貌。

 

    人类除了直接破坏自然地貌外,还对自然地貌产生间接的影响。

    据专家研究,新石器时代大部分润温地区还完全被森林覆盖,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的大规模森林采伐和农业开垦,使地表植被减少,加速了水土流失、崩崖和滑坡的发生,一些地区严重到基岩裸露的程度。被冲刷的泥沙在有些谷口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同时,也改变了河流的稳定性和含沙量,使河流下游发生洪水和泛滥,引起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加快扩张。中国的黄河就是最典型的受人类影响而加速和改变了地貌的河流。相反,如果我们重新在流域内植草植树,则又延缓了上述地貌的发展进程。

    古代人类在河流上修建了一座大坝,这就改变了河流的比降、流速、侵蚀、淤积等,甚至小范围内的水文、植被、小气候也受到影响,导致水坝的上下游,地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巨大的。另外,人类修筑河堤、码头、水渠、运河、桥梁都会对地貌产生影响。我国新疆塔里木河由于数百年来不断引水垦耕,下游出现断流。加之其它原因,大湖罗布泊已经干涸。

    世界各地都有报告,由于人类的过度垦牧,不少草原和农田沙化,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沙漠的面积和分布,埃及、西亚、印度河、黄河这些古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其旁都有大面积沙漠的分布。目前,一些沙漠下面已发现古代人类遗迹,并证明当时此地并非沙漠,这其中,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也有加速沙漠化的“功绩”。

    地貌的发育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中任何因素,都会使地貌发育产生加速、滞缓或出现新的形态。

 

                  三  考古调查和古代人为地貌的分析判断

    自然地貌和人为地貌。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遗迹,这些遗迹的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地貌的形式存在于自然地貌之中,因此,我们只要能从自然地貌中区别出人为地貌,便初步找到了这些遗址在茫茫自然中的位置。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白那些是自然地貌,那些是人为地貌。

    自然地貌是千姿百态,异常复杂的。但是,经过学者们的长期努力,已经能完好地解释和认识各种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了,地貌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对于各类自然地貌的辨识,其中完全有规律可寻,有特点可资区别。我们如果能在理解和认识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去发现人为地貌,则并非什么难事。

    那么人为地貌本身有什么特点呢?有,这就是与自然发育的地貌形态有别。用一句简单的话讲,即不自然,外观看上去异常。下面我们介绍一些人为地貌的搜索与发现的方法。

    人为地貌的搜索是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异乎自然地貌的人为地貌,以便进一步对其分析的重要工作,结合笔者心得,介绍如下几点。

    准备对某一地区进行调查,先要对该区的地质,岩性,河流,地形地貌的宏观、中观、微观特征和发育成因进行一般性了解,并搜集该区历史上文化发展变化和与地貌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及前人的考古成果。与地貌有关的历史事件象建筑,水利工程、农业耕作、道路、采矿等。如为有针对性的专题调查,则要求熟悉调查对象在当地的地貌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和避免无目的的漫找。对于不易发现的人为地貌则要采用一些其它方法。

    1.卫星照片、航空照片分析法。

    卫星照片是卫星从高空拍摄的地面照片,比例尺较小,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一些大的人为地貌,比如运河、城市、大道、长城等。

航空照片是从飞机上拍摄的地面照片,比例尺大小比较适中,许多大中型的人为地貌都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在考古上应用非常方便,沟渠、城堡、大的陵墓、道路,都容易在其上发现。因其拍摄角度与我们平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很多在地表上观测不易发现的道路、建筑、城寨,在航片上发现更为简单。有些地表上已经被夷平的遗址,因其地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在高空看起来,就表现为不同于旁边地形的颜色。如黑色和浅色的条纹和斑点。同理,这类遥感资料对于受到古代人类活动遗留影响的水文,植被以至于地温特征等都可能有所反映。一些起伏不大的宏观地形在地面上不易发现。在航片上却往往一目了然。

    运用航片时,早期的航片保存有丰富的古代遗址信息,应优先选用,如唐长安城南曲江池的水源供应渠道--黄渠,在老航片上特别清晰,其从春临村东向北伸延,一支经寒窑沟入曲江池,一支顺长安城东侧北流。比在地面上调查容易和快速,如与地形图(1万或5万)对比使用,效果益佳。我们曾利用航片在郑国渠首发现了规模宏大的苻坚渠。

    2.地形图分析法。

    在测量准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包含有丰富的地貌信息,考古研究最好能使用早期准确的地形图,因为这种地图保存有更多的古代地貌信息,许多大中型人为地貌多能得到体现。具有一定读图能力的人,经过细致的观察,一般都会在纷杂的地形图上发现非自然地貌信息,结合实地考察,取得成果。

    在均匀稀疏的等高线间突然夹一密集封闭的等高线正地貌,表明这里是一处突出的高地,正象古人所云:“来龙去脉绝无踪,突然一峰插南斗。”这可能就是人为地貌,其有可能是陵墓,建筑台基等。有的古地貌突出地表并不很高,从地面上观察,由于植被,村落和人类视角的影响,不易发现,但在地形图上却表现出和自然地貌不同的几何形状,或方或圆,或为直线形,或非常平坦,或有某些特殊表现。有人利用地貌和河流结合《水经注》仅在室内就查出不少古城遗址,取得很大成果。

    3.地名法。

    利用地名中的地貌信息去找寻人为地貌,常常是很有效果的。民间对于特殊的地貌,往往冠有一些特殊的名称,如冢、坟、包、墩、台、池、龙口、堰、埝、港、屯、营、墟、直沟以至石门等等。在淮北一带,有很多突出的土丘,当地称之为孤堆,这些孤堆,多是人工所为,历史久远,外表经自然侵蚀,往往失去原来形状,经调查,这些土丘,不是古墓葬,便是建筑基址。所以,我们可以从地名上查找特殊地貌线索以求其地。在陕西,则把土丘叫作圪瘩,其多数都是古代墓葬封土。与此相类的还有丘,丘是古代时人们对黄河下游两岸高地的称呼,大约在洪水和潮湿的历史时期,人民多择丘而居,故名丘者多数都有古遗址。总之,通过地名反映的地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东西。当然,这要经过实地证实。

    4.水系法。

    水系的结构和平面形状是由地形和地质构造决定的,分布有其规律性,如网状河流、树枝状河流、平行状河流等,人类在修渠挖河时往往改变其原有自然特征和分布走向,如河流或一些沟状地貌不在谷底,出现穿过分水脊的河沟,或和河沟并行的双流,或有几何形的变化,象笔直河段,90度急折河段,逆行河段。多数古代河渠遗存下来的沟谷,在和自然沟谷相交处都表现为不自然状态,出现平行、直交、逆交,谷底高差过大等现象。也有的沟谷规模与流域面积和流量不吻合,沟谷发育与地形地质不合等。有的洼地、陂池出现在异常环境,不合乎自然规律的洼地应怀疑为人类取土造成的负地貌。除此而外,沟谷、湖泊、水坑和洼地的平面形状是否过于规范,断面是否很对称,是否改变了其自然的地层结构。都是在观察中应当考虑的。

    5.风水法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一套关于建筑选址的学说,其中有一些迷信。但也有很多关于利用地貌的经验。在某一历史时期,人类习惯于在特定的地形环境中建筑某一类工程,如城市、墓葬、庙宇等。我们从风水理论出发去找古代的遗址,也常常奏效。

    6.经验法。

    前已叙述,人类出于某种需要对于地貌要进行选择,如住址、道路、关隘、桥渡、都市、水坝、沟渠、坟墓、庙宇等。反过来,我们可以依据各文化集团,各时代的不同选择习惯去推测它们的分布,去寻找它们,如关隘必设于易守难攻之处,道路多建筑在易于通过之处。……有许多遗址或者陵墓经过人们长期研究,已经把握了它们的分布规律,这样的考古遗存,就非常好找。其地貌环境分布,其本身地貌形态,各有特点,长城多绵延在分水脊上;烽火台多筑于大道或河谷旁视通条件较好的山丘上;栈道则分布在河谷中的陡岸上。如果我们没有历史的经验,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貌的利用感觉去猜想,实践证明,经验法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7.古文献法

    中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方志,以及一些古代地图,其中不乏可资利用的考古地貌材料。《水经注》中就有不少关于地貌和城堡相对位置的记载。

    寻找历史上曾有记载的考古遗迹,我们一定要熟读文献,首先要了解其大致方位,再排除其不可能存在的区域,和阅读研究或推测其地貌特征,规模大小,然后进行田野调查,则有可能成功。就象历史上已经证实某一阶段某地区当时是一片浩瀚的湖泊,则这一时期中这一带就基本不会有什么遗址分布。再如《史记.河渠书》记郑国渠渠线是“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我们顺着泾河北岸的塬阶下缘和北山山麓调查。很快就找到了这条著名的水渠。

    人类在选择住址时也常常和水系有关,在水系图上,两河交汇处是一建立住址的好地方,在众水交汇处也是一个易发现遗址的地方。

    8.野外观察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考古调查是一项野外工作,给了我们进行野外观察人为地貌的最佳机会。

    平顶山,各地因地质构造和山丘发育成因不同而形状各不相同。但在某一地区,峰顶或丘陵的形态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若出现与众不同的平顶山,便可能是我们要找的人为地貌。同理,坡度流畅的山坡上出现的阶级也是,古代的城垣,可能在地表上表现为微弱隆起的条状,而沟渠则呈现为槽状的洼地。古代的运河和渠道在设计和修筑时由于比降的关系,许多地方要有填挖工程,这就破坏了原始地貌,同理,大的道路为了保持一定的坡度,和直度,使路不至于太陡太弯,也需要对原始地形加以改造,形成路堑和路沟和土堤之类的地貌。象秦的直道工程沿途就有多处被切出的山口。

    9.环境基础法。

    一般来说,有大面积的农业可垦区,则就有可能产生农业聚落;有渔业资源区,则有可能产生渔村;有可能在当时开采的铜铁矿埋藏,则有可能出现采矿业。河流交汇处有可能出现码头;好的海湾则有可能出现海港;古航线和港口上则可能发现沉船和相关遗存,这些区域中最重要者和交通枢纽则可能出现遗址、大的建筑和城邑。怪异、突出和独立的山丘上下则有可能存有庙宇和祭祀遗址。可通行的山谷口则可能有道路和建筑。大的古道路上每一定距离就应当有驿站或村落的遗址。大城镇的周边则可能有卫星聚落,等等。 

    10.结构法。

    人类的建筑和活动场所,都不是孤立的,利用其间必然的联系和结构,发现一点,推及其余,利用地形追索法,往往奏效。如运河和码头仓库,道路和城镇,墓葬和生活区。都邑和聚落等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11.对比法。

    首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认识了的明显的人为地貌,如:高大的古代坟丘、城墙、台基,等等,并研究这一类已知人为地貌在地形图、航片和野外的一般表现形式,然后,去找寻同类的地貌,也是种比较好的方法。     

    12.综合法。

    也可以把以上数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其效果更好。

 

古代人工地貌是不是有一定的分布特点,至少可以说,许多是有的。只要我们能认真总结,其间的一些规律是会逐渐显示出来的。

 

                      四  考古研究中的地貌学方法

    考古科学对于古代人为地貌研究的重点是:这些地貌的成因分析和形成过程;古地貌环境的复原及人为地貌的特殊性。这是一项相当深入和比较复杂的课题,目前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当我们发现了怀疑为人为地貌的地理景观时,应先行判断其是自然地貌或是人为地貌,判断的方法是,对地层进行解剖,观察是自然堆积还是人工堆积,在中国北方,一般是看它是不是经过人类扰动过的土来决定。同时也要观察其结构。

    当我们发现了不认识的人为地貌时,要争取了解,人类为什么改变地貌,改变前的地貌如何,用什么方法工具改变;其制造正或负地貌时,其对应的负或正地貌区在什么地方;人为地貌在形成后为什么废弃,废弃以后又经过了多少变化,以及这一人为地貌产生后引起了哪些自然地貌的变化等等。这里我们应重点注意把握下列两个问题:其一是侵蚀和堆积,其二是人类的目的。首先,我们要设法弄清人工地貌是出于堆积还是侵蚀,其平面形状如何,其立体结构如何,结构和侵蚀如何,有什么特点。堆积物和四周有什么遗物和遗迹。和其关系如何。和周围地形地貌有什么关系,和其它遗址有什么关系。其上下地层和其本身地层的时代。

    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黄河,可谓是中国境内最伟大的人为地貌,黄河下游两岸的大堤,夹束着泥沙量巨大的河水,使其不能改道和溢出,泥沙除进入大海外,一部分沉积在河床,迫使人们不断加高河堤,最后,这段河道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河。黄河成了一条在分水脊上奔流的世界上少有的奇怪河流,其两侧的小河流,不是象别的河流一样注入其中,而是向外向远处流去,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华北平原的水系分布和地貌,都会与今天大不相同。由于黄河的泛滥,下游许多古代遗址被覆压在深厚的地层下。

    唐代帝陵多依山为陵,经过历史的变化,植被覆盖。墓道口不易寻找,但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之墓,就是用地貌分析法解决的。我们运用用这种技术,也轻松地发现了几处唐陵墓口。

    一般来说,人类常常制造出坡度陡峭的建筑和平面形状规则呈几何形的地貌,这两点,就足以使我们把许多古迹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人为地貌形成后,其亦逐渐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侵蚀,或受到堆积覆压,研究人为地貌上的次一级微地貌,又可了解人为地貌形成后的经历和推断其时代。这次一级的地貌好似老人面上的皱纹,是一种历史事件的痕迹,其组合也许十分复杂。

    当人类改变地貌时,也同时改变了地质结构。堆积地貌其结构和自然结构不同。侵蚀地貌,则破坏了原地层结构的连续性,

    当我们从自然地貌中区别出了人为地貌后,就可以大致恢复古代的地貌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某一时代的地层开始,不计其上的晚期堆积,和地貌改变。就能认识某一时代当地的地貌。这一点对于理解古代环境和古代社会是大大有益的。这样的资料。是其它学科也非常有应用价值和感兴趣的资料。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绘出覆压在人为地形和同期地层之下的古代某时期的局部地形图。

    分析人类改造地貌的目的,是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是决定遗址性质的关键。

                             五  展望

    考古地貌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学科,其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实际田野考古中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些方法,尤其是老一辈考古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地貌考古方面的知识。总结这些经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考古研究水平和扩大研究的领域,使我们更加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环境,甚至了解人类对于地貌影响的历史规律,人类对于地貌的利用和改造作用是不断加强的,发扬其有利因素和防止其不利因素也是现代地貌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考古地貌作为地貌学新的分支可以丰富地貌学研究的内容。

    为了拓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今后的考古学著作应加强对于地貌部分的描述,并且这种描述最好使用规范的地貌学术语,以增加考古学的科学性和内容。也为考古资料的扩大应用交流打好基础,并为其它学科服务。在描述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语言描述外,对于比较有意义和复杂的地貌建议使用地形图或航空照片来反映其内容。

    鉴于笔者业务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尚乞识者教正。

(取自《秦建明考古文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