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药先生1:刘百明先生行状

 并不hy 2017-02-22

恩师刘百明,岭东普宁人也,其先三世业医,以儿科名擅乡里。

师天资过人,幼即侍诊亲侧,耳濡目染,深窥岐黄堂奥,尽得家学薪传。

抗战胜利之年,师甫弱冠,学术已成,即赴揭邑,悬壶曲溪乡镇。

斯时适值麻疹流行猖獗,师虽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但小试牛刀,即已屡起沉疴,拯救危亡,因而医名鹊起。

里人见师擅用药散疗疾,且疗效卓著,惊叹之余,呼为“凤阳先生”。


富室吴某一儿病麻,延某名医诊治数日,疹终不能发出而亡,举家悲痛未已。

而另儿又病,再请该医诊治,见病症较前儿尤为凶险,断为黑麻(溶血性麻疹)必死无疑,坚辞不肯处方。

富室怆惶无主之际,得里人告曰,闻曲溪镇新街头新来一后生医生,治愈不少麻疹病儿,人称凤阳先生,令郎与其坐以待毙,不妨请来一试。因延师至。

吴某见其年轻,不甚信任。

然师诊病儿,虽高热烦躁,气粗息促,但舌尚红润不枯,知阴津未涸胃气尚存。

曰,病虽危殆,苟救治得法,尚有生机。


吴某闻言,大出意表,曰,某名医已谓绝无生理,汝言可救,真否?

师父曰,能听吴言,可以一试。

因令其家人速至菜园摘取莙荙菜叶,鼎中煮熬,趁热倒汤盆中,嘱佣妇抱儿置盆上熏蒸。

初时儿尚躁扰哭闹,渐而舒徐安静。

俟汤温稍降,更嘱将儿置盆中浸浴,少顷抱起抹干盖被保暖。

越两时辰,麻疹逐渐透出,成片如云如锦,兼夹紫黑斑块。

师曰,生机现矣。


更以升麻葛根汤一剂促疹尽透,俟透齐之后,复以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消斑,越三日,疹靥病痊。

自此之后,声闻顿著,远近病人,接踵而至。

然师深知医者民命所系,稍有差池,即致夭枉,家学固精,而学术无涯,博通古今,方成大医。

故虽终日治病救人,不暇应接,但于夜阑人静,鸡声灯影之下,刻苦研读中医典籍。

《内》、《难》、《金匮》、伤寒、温病、以至《小儿药证直诀》、《辨证奇闻》等等,无不一一精览覃思,前贤精粹,尽收胸臆,用于临床而术益精,效益著,潮、澄、普、揭诸县病人不辞舟车劳顿,慕名登门求医者,日臻百数。


然后师于学问,犹未满足,五十年代中期更负笈诣穗,进修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继续精研中西医学,并结识当时粤中名医刘赤选、邓铁涛、梁乃津诸君子,磋切学问,虚心请教。

翌二年,值乙脑流行,又北上赴石家庄学习中医防治乙脑方法。

穗城进修归来,即奉调至揭阳人民医院,文革期间又下放仙桥卫生院。

然不论身居何处,病人闻风而至,摩肩接踵,诊室每为之水泄不通。


最记其五十寿诞之日,上午仍至诊室应诊,余侍诊在侧,代书处方,自旦至午后一时半,所治病人,已挂号者共二百四十有三,若加未挂号者,当逾二百七十,不知此记录可登吉尼斯世界大全否!

其间治愈疑难病例无数,且不乏颇具传奇色彩者,兹举一例于下: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吴师之吴姓同事曾带领学生至五房山区采药,时值炎夏,中午借一山村农舍小憩。

闲坐之际,忽见屋中正壁悬一小镜框,中夹揭阳人民医院门诊处方,已略有破损。

上书白芍、甘草、蝉衣及份量。


方下医师署名有“刘百明”三字,殊觉怪异,因询屋主何来此方,又何以装于镜框而高悬墙上?

主人正色答曰,此乃保吾一村小儿平安之仙方。

众人闻后,大笑之余更觉玄惑。

屋主因解释曰,数年前吾儿患夜啼之疾,彻夜号哭,一连数月,多方延医,更兼求神拜佛,均未获效。

后至揭阳医院求医,适此医生诊治,吾持所开处方到药房计价,三帖中药仅值一毛八。

疑虑失望之间,未即捡药,回家后转思既然所费无多,何不一试,因重配药喂服。

谁知三付中药尚未服完,数月夜啼之疾已恍然若失。


更神奇者,后来吾儿又因为发热哭扰,深山之中一时难觅良医,用此方捡药煮服,竟亦得愈。

又有邻里小孩因腹痛号哭不已,试用此方,腹痛亦愈。

一时之间,乡里咸谓吾家藏有仙方,可治小儿百病,举凡儿童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以及咳嗽、惊风、滞下(痢疾)等诸种病痛,多借此方治之,而服后亦多见效,甚至隔村亦有前来借用者,岂非保一方童孩平安之仙方乎!

吾怕此方丢失或毁损于辗转借用之际,但邻里急需,不能不借,转抄又恐差错,无奈之中,用镜框装牢,遇有求借者,即连镜借予,以保无虞。

吴医归来,将此事相告。


师因忆曰,确有此事。当时吾见除夜啼外无其它病状,况各种镇静、安神、养心中西药物已经已几乎用尽,而均无效果。

故用芍药甘草汤加蝉衣以柔肝缓急,镇静平惊。

孰料病家计价后即忿忿返回诊室,要吾改开贵重药物,并谓,吾儿数月来彻夜啼哭,非惟家人已经精疲力竭,邻里亦啧有烦言,故决心不惜倾家,定要治好此病。

前日出卖肥猪一头,得款七十有余,闻医院高名,不辞山路颠簸,特雇二人驾单车载吾夫妻及孩儿,昨夜三更即起身煮食,今日至此,花费已十数元,而药物仅一毛八,殊觉不值,请改开贵重药物,以速愈儿病!


余颇悯之,因劝喻曰,药宜对病,不在贵贱,汝且服之,得效再商。

见其狐疑而去,亦无可奈何,今日方知已获良效。

至于此方治发热,盖因芍药甘草和营、蝉衣解表之效,治腹痛,则是缓急止痛之力。

然病轻浅者犹可,危重复杂则恐误事矣!

山村交通闭塞,医疗落后,殊觉可矜!

越一年,该病家又荐一病痢十余年者前来求治。

师诊其为阿米巴痢疾,因处方以仅值五分钱之鸦胆子,嘱其每次用十五粒剥壳取仁,纳入猪肉丸中囫囵吞服。


一连五碗,多年顽疾,顷刻告愈。

师之医术精矣,而师之医德尤大焉!

其献身医道逾五十年,所治病人何止百万人次,理当收入丰厚,有所积蓄,然一生两袖清风,惟留令名,而别无长物,何哉?

其终日覃覃忘疲者,惟以病人为念,而名利置诸度外。

其生平治病有三不收费:

亲友熟人不收费。

只开处方不配药物不收费。

孤寡贫苦不收费。

非惟不收诊金,且每次送药赠款以济孤矜。


九十年代初在揭阳中医院上班时,曾有一妇携儿求诊,师见病情严重,嘱其住院治疗。

迨下班时,见该妇面带愁容,仍抱病儿踟躇于医院门口。

因上前询其何不尽快入院?

妇告曰,无钱可办入院手续,离去又恐儿不保,彷徨之间,无计可施。

师闻言即罄袋中所有,得款近二百元,赠该素不相识之妇,令其尽快送儿入院,俾得及时救治而避免病情恶化。

此事至今尚且为美谈,然此仅为人所知之区区一例而已,数十年来,穷苦病家得其所济而解救危厄者,不知凡几。

师之仁心,不仅急人之难而乐于助人,且其体恤病人无微不至。

余曾晚间至师家中习业,至时门口已聚不少求医病人,师甫抵家,不顾终日劳顿,即全神投入诊病之中,全家晚餐屡为之耽误。

曾一晚三次举椀之际,又有成批病人前来求诊,师即辍食应诊,至近十时,病人陆续散去,人饥菜凉,方草草成食。

余笑劝之曰,昔周公为治国而三吐脯,今叔为治病而三停箸,纵令病人稍待又何妨哉!


师曰,吾辈岂可与圣贤比,然病家不辞长途跋涉,携幼夤夜至此,归家即当夜半,吾不先为诊治,于心不安。

九十年代初吾师退休后,曾谐师母赴美,以遂丽文师妹甘旨奉亲之孝。

然客居他乡,离开其毕生孜孜致力之中医事业及竭诚服务之病人,殊感空虚寂寞。

故毅然放弃已取得之旅美绿卡,返归梓里,再度悬壶济世。

余前往谒候,见其又为诊务所困,师母则在旁为其配制药散。

每一病人配药三至四天,收费不过五元七元,鲜至十元者。


余见师母配药辛劳,更甚于师之诊病,因曰,叔以三天之药,取于病人者仅寥寥数元,犹不及平常之诊金,或一剂煎药之费。累及婶母既操持家务,又当药工,终日劳顿憔悴,不得暇息。何不撤此药散,仅与处方,贫者赠医,富者诊金随其所奉,收入当倍于此而省却几多麻烦。

叔笑曰,吾岂为利哉!乃思病儿汤药难灌,宜服药散,再者病家携幼,跋涉至此,再令其他处捡药,更添诸多麻烦。

故宁以一身之劳,省众生之累。

余闻之,无言以对,乃忖曰,医者父母心,师用心于病人,良胜于父母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