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勒私塾】老上海记忆 - 弄堂里的叫卖声

 街心舞苑 2017-02-22

19世纪末,石库门里弄房屋出现于上海滩,不久,条条弄堂都有小贩们出出进进,川流不息,还伴随着高高低低的叫卖声。这是一批为数不少从各地来沪定居的贫民,在困境中找到了谋生之道。几乎360行都涌入弄堂,出卖食品、杂货,也有收买旧货、修补器皿,流动频繁,一天24小时,没有间断。

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声,行业多,花样新,有的像唱山歌、小调,有的似顺口溜,有的忽高忽低,有的拖腔很长,都是有腔有调、有节奏,抑扬顿挫。



当年在弄堂里,从早上到晚上,都常会听到一些“叫卖声”。从拂晓,天空初绽鱼肚白时的一阵响亮的声音:“马桶拎出来——”开始,一直到夜深,大部分居民进入梦乡后,隐隐约约传来的卖夜宵的声音,,“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猪油夹沙八宝饭”“火腿粽子”“五香茶叶蛋”……


伴随着花香而来的卖花女叫着“栀子花白兰花”,“盘香花茉莉花”……她们多的是苏州口音,自称是虎丘山来的,其实上海近郊就有花农专种这类的花。



从江南江北各地来的小吃就争相吆喝。本地人卖“擂沙圆、糖粥、熏肠肚子”;苏州人卖“甘草梅子、盐金花菜、小虾米豆腐干”;广东人卖“鱼生粥、云吞面”;还有“花生米葵(香)瓜子”,“麻油馓子脆麻花”,“老虎脚爪”,苏北口音,颇有韵味;宁绍音则是“香脆饼苔条饼”,“盘香饼和尚饼”,“三北盐炒豆”,“绍兴香糕”,则软中带硬……

有收旧货的,如叫洋瓶碎玻璃调自来火,收鸡毛,收纸锭灰的。凡是百姓需要的,修修补补都服务到家。“箍桶嗨”这是圆木工,修理各种木桶,有补上一块的,多数是换箍。棕绷坏了,就有修棕绷的叫声;菜刀钝了,就有削刀磨剪刀的叫声,外国人也来轧一脚(掺和进来),他们有电动的磨刀器,自己叫着外国人磨剪刀;洋伞经常要坏,就有十分规范一致的叫声:修洋伞!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幅漫画,画的是教室里一个历史老师在问一个站起来的学生:“伯夷死在哪里?学生惘然不知,这时窗外忽然传来修洋伞的叫声,学生马上回答出来:首阳山。



从这些曾经能天天听到的叫卖声中,足见上海人扳节头过日脚做人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